阿昌族的风俗习惯 阿昌族苏昌族男子着蓝、白、黑双排扣上衣,下着黑色裤子,有的还穿左排扣上衣。各地妇女服饰略有不同,节日、活动时喜欢佩戴各种银饰。已婚妇女一般着裙子、窄长袖双排扣衣服,头戴青布;未婚女子着长裤,着浅色双排扣衣服,扎辫子。食物以米饭为主,还有土豆、蔬菜、肉类等,嗜酸食物。过去,青年男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常把牙齿染黑。房屋多为砖、木、石结构的四合院建筑。主屋里住满了人,楼上两边的厢房里堆放着食物和其他生活用品。楼下有猪圈、牛圈。村里的房子是比较整齐。村与村之间的主要交通路线一般为石路或碎石路,出行方便。男子外出时,随身携带头巾袋和长刀。男女都习惯肩上驮运货物,长途运输常用骡马。阿昌族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小家庭。他们婚前自由恋爱,“追女孩”盛行,但婚姻却是父母包办的。过去,同姓的人一般不通婚,但长期以来,与汉族、傣族等民族通婚较为普遍。丈夫和兄弟之间的婚姻盛行房屋转让制度。寡妇可以再婚,但不能夺走夫家的财产,而且她的孩子也将由夫家抚养。人死后一般都是土葬,非正常死亡的要火葬。阿昌族很开朗而且非常好客。茶壶是一种陶制的泡茶器具,在他们的待客礼仪中很流行。到阿昌族家里做客时,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一小杯酒,洗去客人身上的灰尘。然后他会取出茶罐,放入茶叶,倒入开水,放在炭火上煮一会儿。倒入茶杯中,主客共饮茶、谈天说地。白族风俗习惯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制度。儿子们结婚后立即分开,父母通常从最小的儿子开始住在一起。地主阶级中,有少数“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的人不通婚,但叔伯、表兄弟之间有通婚的习俗。婚姻通常是由父母包办的,而且必须是门当户对的家庭。那些有女儿而无子女的,可以收养妻子;无子女的,也可以收养(收养)或同宗兄弟的养子。养女婿、养子必须改名才能获得财产继承权。元代以前,白族就流行火葬。元代以后,受汉族影响,改为土葬。葬礼一般都很隆重。平坝地区的白族主要吃水稻和小麦,山区的白族主要吃玉米和大米。白族喜食酸、冷、辣等口味,擅长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等菜肴。他们还喜欢吃一种风味独特的“生肉”或“生皮”,那就是烤猪肉。做成半熟,切丝,配姜、蒜、醋等食用。白族还喜欢喝烤茶。白族服饰略有不同om 地方到地方。大理等中部地区的男子头戴白色或蓝色的头巾,身穿白色双排扣夹克和黑领夹克,下穿白色裤子,肩上挎着绣有美丽图案的包。大理妇女多穿白色上衣,下穿黑色或紫色绒领上衣,下穿蓝色阔裤,下围饰有绣带的短围裙,脚上绣有“百结鞋”,臂上缠着银手镯。手指上有珐琅银戒指,上衣右侧有银耳环和“三胡须”和“五胡须”。已婚者扎发髻,未婚者则将辫子垂在背上或扎在头上。它们都用绣花、印花或彩色的毛巾包裹着。 。坝区白族的住房风格多为“长三间”,有厨房、马厩、带院落的茅草房,或“一方两耳”、“三面一照壁”、“四进四进”。五“天井”瓦房有独立的卧室、厨房和马厩。山区多为茅草房、“闪”房、竹篱房或楼上楼下有马厩的“木叠房”。经常连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