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镇位于灵山县西部,距县城16公里,面积112平方公里。辖1个居委会、19个村委会、100个自然村,总人口53078人,其中农业人口51296人。有耕地面积2023公顷,其中水田1486公顷。粮食产量22836吨。农业总产值7612万元,国内生产总值907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和12.5%。财政收入3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1元。

桂平有哪些习俗?

葛市
壮族人称之为“围窝”。该市的壮歌会始于明朝末年,历时三百多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十五、二月初二、三月初三、初五五月初七、七月十四、八月初二、十五、九月初九,村民们不期而至,聚在一起唱歌。集会尤其是三月初三的歌会最为盛大。过去最热闹的歌市是五平里(今石龙乡永兴村北岭)。歌市内有小吃摊、杂货摊、百货摊、染布摊等。每当有歌市时,男女穿着盛装前往歌市,沿途即兴唱山歌,称为“一路欢歌”。对歌者多为青年男女,他们通过对歌寻找终生伴侣。民国《桂平县志》记载:“童人春秋云游,歌会男女”。歌会上,青年男女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找到合适的对手后t,他们先唱一首“见面歌”来测试并确认对方是爱上某人时,邀请他对唱。有的甚至要求歌手提供建议,以赢得对手。
二重唱结束后,相爱的青年男女离开演唱会场,到安静的地方演唱了《初交歌》、《深情歌》和《爱情歌》来表达对彼此的爱和渴望。如果确定结为情侣,男方送女方一面镜子和手帕,女方则送男方一条丝带或绣花手帕作为定情信物。歌会结束后,双方互唱《送别歌》后各自返回。确立恋爱关系后的第一个中秋节,男方会给女方送月饼、麻布或白汗衫,女方则回赠水烟袋、丝带等。
民国初年1916年左右,政府以歌市不道德为由强行取缔歌市。但每逢田间劳作或节日,人们仍高声歌唱:“山歌好唱,田野好唱,歌苗长在连青树上,歌藤长在连心根上”。以及其他传统民歌。
1988年,石龙乡政府举办了建国以来首届“三三”歌会。来自贵县、武宣、屏南等县的3万余人参加。除对歌外,还有舞龙、舞狮、舞牛、舞蝶等助兴。
婚俗 本市壮族的结婚仪式与汉族基本相同。但壮族姑娘有结婚后怀孕前不离开婆家的习俗。上新婚之夜,夫妻俩住在不同的房间。洞房过后,新娘就与“伴娘”同眠。第二天,新娘回到娘家,与父母同住。她只有在农忙、过节或者结婚的时候才回婆家住几天。有的长达一年、两年甚至三五年,直到怀孕才回婆家定居。 20世纪80年代后,石龙乡永兴、群乐、安旺等村的一些壮族年轻人逐渐改变了过去的习俗。出嫁后,女子定居夫家,夫妻同居。
7月7日 农历七月初七是壮族人民的鬼节。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三角或条形的年糕,并杀鸡祭祖。亲朋好友互动,家家户户都有宴会桌少则两三桌,多则十几桌。已婚妇女在娘家有亲人去世,必须在七月初六回娘家烧“衣服(纸衣服、纸钱)”。
待客之道 当外国人经过并过夜时,瑶族人民会热情地邀请他们下榻,并以美酒佳肴招待他们。如果客人有礼貌,主人就会不高兴。当客人到来时,如果主人不在,只需将随身携带的东西挂在厨房门上,客人回来后主人就会以食宿招待客人。
绑毛结 瑶族有沿途不拾遗物的传统。在尧山,不需要携带的物品,比如打个黄茅结做标记,可以随意留在路边,路人也不会拿走。如果是食物,路人只要打上一个黄色的茅草结就可以吃到。业主将不怪它,但他们不能完成它以表示对主人的礼貌。 20世纪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从平原地区进入尧山,鱼龙混杂。黄毛杰这个角色已经大不如前了。
搭建凉棚 瑶族人民通常用竹、木在房前搭凉棚来晾晒物品。夏季还可以在凉棚上用餐、乘凉。
解放前,瑶族娶妻有两种形式:一是出卖,迎娶新娘的男方随女方改姓,成为女方家庭的正式成员;净资产在六十、七十元左右;另一种是非出售的,娶新娘的男方保留原来的名字。姓氏是免费的,但只有三十、四十斤九、二十、三十斤肉,还有二十、三十斤大米作为礼物。如果将来离婚的话,男方可以带走自己的同姓子女。
婚宴由女方家人主持。男方的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甚至全村人都被邀请来参加宴会庆祝。有时参加婚宴的人数多达一百人。当婚礼队伍到达新娘村边时,首先会鸣枪作为信号。当新娘的家人鸣枪后,新郎和婚礼队伍才被允许进入。在新郎进门之前,新娘就离开家,躲进山里。新郎进堂后,她又从山上回来,以避免新郎新娘之间的“竞争”。
设宴时,女家用几张方桌拼成一张长桌,与男女父母及亲戚一起宴饮。瑶族称之为“喝交心酒”。晚上,男女嘉宾互相唱歌她直到深夜,有的甚至彻夜不眠。新房必须当晚送给男女父母,以示孝顺。
婚礼第二天,男女双方签订《婚约》,确定婚后父母子女的姓氏安排(一般情况下,第一个孩子随母姓,第二个孩子随母姓)将采用父亲的姓氏,依此类推)。
解放后,迎娶新娘的习俗至今仍沿袭,但男方不必改姓女方,婚礼也比过去简单。
敬鸟节 农历二月初一,瑶族严禁捕鸟和地下劳动,以免得罪“鸟神”,酿成灾难。各家各户制作糯米糕,用竹叶编织各种“小鸟”,挂在竹屋门口、祭坛上,炉灶上或谷仓里。墙上用糯米糕捂住“小鸟”的嘴,希望小鸟有足够的食物,不会破坏农民的庄稼。
炸虫节 每年惊虫日,瑶族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焚烧树枝树叶,炸黄豆、玉米,寓意炸死害虫,实现丰收。收成。 20世纪60年代以后,只有一些老年人庆祝这个节日。
盘王节 城里的瑶族人民习惯备供品,祭祀祖先“盘夸卦”(又名“盘王”),并跳“捉龟舞”(又名“盘王”)。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舞蹈”)和“军舞”至今仍在使用。20世纪60年代初之前,青年男女喜欢在节日期间互相唱情歌。那些坠入爱河的人通知父母并举行婚礼。 1984年,全国将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从此,每年盘王节期间,瑶族男女老少都身着盛装聚集在大同社,通宵达旦地载歌载舞。
敬老节 瑶族人民将冬至视为敬老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做糯米糕。晚辈先做一大份给长辈吃,并给长辈送新衣、新帽、新鞋,以示孝心。这种习惯解放后一直延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