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一个非常隆重的民间节日。据说,这个习俗起源于北宋。传至屏南时,首先始于乡村寺庙。腊月初八,全国各地的人们就开始熬腊八粥,多为八种。浔江南北的城乡,稻米和豆类的烹调方式有所不同。不过,大多数人都效仿这个做法,在寺庙里赠送七宝五味的粥,寓意吉祥如意。
腊八过后,农村集市热闹起来。人们准备出售农副产品来筹集资金,这也称为集压岁钱。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夜”,主要活动是“祭社”,又称送灶王回天。香和蜡烛必须在炉子前燃烧,还要摆三碗水果,送别灶王爷。还用一些纸料制作猪、鸡、狗、马等动物形象来陪伴灶王爷,路上还摆上碗草、豆子、水等食物。最重要的供品是一大盘灶糖(麦芽糖),然后放在定福灶王的祭坛前,将灶主的雕像撕下来,烧掉,送上天。当神像被烧毁的时候,主持仪式的人嘴里说了一句话:“灶王爷爷,灶王奶奶,我去西天见玉皇大帝了,上天会报你们的好事,下人也会报你们的好事。”世界会保护你的安全。如果你说任何不好的话,我都会粘着你。”他“啪”的一声,把一块炉糖贴在炉门上。可见,当今社会,吃饭喝水时封口的方法是祖传的传统。之后祭完灶,我们就开始打扫房间和庭院,然后各家各户洗米、磨粉,准备年糕,买年货。
除夕之夜,人们一早就忙着贴春联。门上左贴“门神”,右贴“神茶”,右贴“玉垒”。门上贴有铠甲武士图像的彩印,以守门;横款上贴有“向阳世家”四个大字,下面贴有三五个“党钱”。下午四五点,上米酒,点香烛,放鞭炮。 “祭祖”后,全家人高高兴兴地吃年夜饭。
除夕之夜,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晚辈依次向长辈行礼、磕头,讨要“压岁钱”。午夜过后,就是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过年了选好时间迎接财神、福神、喜神等。先在天井中央摆设供桌,摆设祭品,然后在门口点燃两把火把。这称为接收火。因三神晚上降临,光芒照耀,故又称引路。同时烧香、鸣炮以示欢迎。派人到井边打水回家,意味着猪喝了这些水会很快长大,人们会健康饮用。然后,男主人带领全家和孩子们将祭品抬到公共祭坛和寺庙进行祭祀。回到家后,大家都要喝一杯甜茶,寓意着来年的日子会更加甜蜜。在这一夜,人们通常通宵达旦,称为“熬夜”。
正月初一,早上起床的时候,晚辈都会说吉祥的话给长辈,长辈将利益分配给晚辈。不准使用刀剪,不准扫地,不准走亲访友。大年初二早上杀鸡祭祖。新年过后十天左右,大家都会到亲戚朋友家拜年。
正月十五,有一个元宵节,也叫元宵节。城乡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五彩缤纷的灯笼。灯笼多用纸或竹子制成。
解放前,县里的春节活动普遍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这种习俗是解放后沿袭的,但随着人们思想的进步,春节活动逐渐发展为文明、朴素、热闹、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