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称为除夕,这一夜称为除夕。潮汕习俗称“除夕”。
除夕夜前,人们忙着准备各种年货:买鸡、鹅、鸭、鱼;制作新衣服;购买新家具和用具;买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橘、青橄榄等水果,它们象征着吉祥,是迎亲送友的好水果。过年前,男人要理发,女人要“整容”,这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如今,大多数女性都会通过理发来美化自己的头发。
腊月二十四,是“神仙”上天“报到”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所有的用具、床单都要清洗干净,这就是所谓的“收、收拾”。
除夕夜前一两天,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各种年糕,准备过年。
除夕夜外出的家人都要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边吃团圆饭,吃完饭后,大人给孩子们分“压岁钱”,孩子们给父母长辈分。水要盛满,米缸要盛米,灯不能灭,象征“年年有余”、“年年煮饭不断”的吉兆。
住宿习俗除夕夜熬夜是很平常的事。等待新年的到来,新年的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都放鞭炮。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元日,是新年的第一天,也是新年的开始。春天的ng。黎明时分,天空中传来炮声。各家各户大厅的大桌子上,红盘子里摆满了橘子(橘子比橘子大,所以叫橘子)、青橄榄和各种精美的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给长辈敬茶。保佑。这一天,大多数人都会吃素,至少早餐不吃肉。早餐后,大人们带着妲己到亲戚朋友家拜年。主人和客人互致问候,互相用财富、祝福等吉祥话表示祝贺。主人用大吉和槟榔招待客人(古时礼敬槟榔,今换成青橄榄)。在功夫茶中,客人给主人带来好运,祝他好运,主人也应该回以吉祥。俗称go的交换恭敬地祈福,意在报答良好的祝愿。
大年初一一大早,众多舞狮团、英文歌团敲锣打鼓,走访各村各户拜年,主人放鞭炮欢迎他们。还有手摇常绿树叶(俗称发财树)或手持写有“财源广进”等吉祥语的小红纸,贴在人们的门上;或吹唢呐、敲竹板、唱谣、做四句,挨家挨户说吉祥话、拜年的,都趁机索要一些酬金。大年初二、初三,不少乡村乡镇都会组织文化娱乐活动庆祝新年。除设立剧场演出潮剧、山剧、皮影戏外,还有沿街有锣鼓队、虎狮队、英文歌队、舞龙队等。村庄里的游行和表演。今天还有电影放映、球类比赛、书画展览、猜灯谜等活动,白天晚上,人们三五成群地赏景,营造出热闹欢乐的迎春氛围。


吃年夜饭
家家户户的房子都装饰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夜即将来临。于是,家庭主妇们忙着准备一年中最丰盛、最有意义的团圆饭。团圆饭,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期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饭,就连已故的祖先也不会忘记。因此,家家准备好团圆饭后,首先要“拜夫”(祭祀祖先)。祭祀祖先时,代表祖先的香炉应从神龛上取下来,放在供桌上,然后烧香、祈祷、请祖先吃饭。然后长辈、晚辈依次跪拜,充分展现了时尚人士谨小慎微、以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祀结束后,祭祖用的饭菜重新加热,堂上摆上一张大桌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这是每个家庭团聚的美好时刻。不管一家人相隔多远,平时有多大的烦恼,这个时候都应该开怀大笑,而不是说悲伤的话或者吵闹。
晚饭后,主妇忙着清理餐桌,于是一场大扫除活动开始了。这次清洁不用特别讲究,纯粹是为了干净卫生。与年底的情况不同,它必须用松枝和草扫。然后他们点燃了炉子,开始准备明天的祭品——素菜。素菜的种类有很多,有用芋头做的,有用红薯做的,有用枣做的,还有用花生、芋头和红薯做的。所有素菜的原料应在下午准备好并晾干。炒素菜时,火着了,放铁锅,倒入大量花生油。油烧开后,将这些材料混合成浆状,放入锅中。油锅里会起泡。成熟时,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格外诱人。这时,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女主人就会给你奉上一盘新鲜炒的素菜,然后泡上香浓的工夫茶,让你尝尝潮汕名小吃的美味。


送压岁钱
送l压岁钱是潮汕人春节的一个重要习俗。长辈应该给晚辈钱,能赚钱的晚辈也应该给长辈钱。这笔钱不应该白白送出去,而应该小心地装入利袋或用一张红纸包裹起来。这就是俗称的“压腹压腰”,意思是从年初到年末,口袋会饱满、富有。特别有趣的是,孩子睡觉前,家长会把一张大面额钞票放在孩子的肚兜里,起床后把钞票取回来。


拜年,送大橘子
拜年,又称“拜年义”。大年初一一大早,人们起床换上新衣服后,第一件事就是在家拜佛。最先祝福的往往是年轻一代长辈们,然后长辈们向晚辈们表达愿望。早餐后,大家纷纷向亲朋好友拜年。潮汕有句谚语:“有心拜初二,无心拜初三、初四”。意思是拜年越早,越显得有诚意。因此,有的人起床后立即去给亲戚朋友拜年,回来后才吃饭。
过年的客人无论带多少礼物,都少不了大橙子(潮州橙)。大橙谐音“大吉大利”。字符多或少没有关系,但不能是奇数。拜年的人进亲戚朋友的门时,要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问候。给老人说“新年好”、“寿到南方”会让他们笑得没有牙齿;对有工作的人说“工作顺利”、“新的一年有进步”,听者会很悦耳。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新年大赚”、“发财利市”更动听的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孩子,他们最希望的就是在新的一年里学习取得进步,取得优异的成绩。给他们发这样的信息,他们会对你非常友善。落座后,主人会奉上著名的潮汕工夫茶招待客人。临走前,主人会从客人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橙子,然后拿出自己的橙子来交换,意图给彼此带来好运。有些善于幽默的人,出门拜年时往往只在裤兜里放两个大橙子。拜完年后一b他们的裤兜里还放着两个大橙子。因此,民间有识之士把年初的拜年习俗称为“换橙运动”。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出嫁的女儿们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一定要带一大袋饼干、糖果,由妈妈分给邻居和乡亲,就像过年一样。如果家里有多个女儿,而这些女儿不是同一天回来的,那就得一次来一个,而且礼物也很薄,只有四块饼干。然而,它所体现的亲情却是非常强烈的。真正的含义是“礼数小而情重”。表达了女孩对同胞的深切思念。当女孩回到家时,如果家里有侄子,阿姨又要掏她的口袋了。虽然大年初一她就已经给了压岁钱,但这一次的意义却不同。这种习俗被潮汕人称为“吃太阳和日子”。顾名思义,只是吃午饭,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