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是世界第二大内陆国家,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与中国新疆面积差不多。新疆人口超过2300万,而蒙古只有300万,比北京海淀区的人口还少。三百万人口中约有一半居住在首都乌兰巴托附近。蒙古国领土面积排名第十九;就人口而言,它确实是一个小国。

这是一个在经济上没什么建树的国家,是世界上最不起眼、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很多人认为蒙古既然资源不是很丰富,那应该不会很穷吧?

这里有一个误解。近年来,国际市场上的煤炭、铜、铁资源不断增加。蒙古通过出售资源赚了很多钱,GDP大幅增长。许多人们有一种误解,认为蒙古就像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一样,自然资源丰富,通过出售资源赚了很多钱。这个国家人口这么少,国民普遍都应该富裕起来吧?

其实,所谓“卖资源”赚到的钱微乎其微。蒙古国没有一个矿产具有主导地位,没有一个资源能够影响国际市场。这个国家太穷了,没有像样的工业。矿业发展起来了,才显得突出。

蒙古高原大致以戈壁为界,分为内蒙古和外蒙古。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外蒙古是蒙古人的故乡,蒙古族是“正统蒙古人”的后裔。即使在蒙古国内,也有很多人看不起中国的蒙古人,认为他们不再是地道的蒙古人。事实上,秦朝的蒙古族a是主流蒙古族。

外蒙古多为戈壁沙漠,耕地和牧草稀少,质量较差;内蒙古地处戈壁南侧,受东亚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土质和牧草优良。它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干旱草原,许多河流流经其中。用“水草丰美”来形容也不为过。

养多少人取决于自然条件。如今,中国有600万蒙古族,比外蒙古的300万人口还要多。至于蒙古文化的保存,在中国是比较完整和丰富的。很多人说,蒙古文字现在还在蒙古使用,但在中国却很少见了。事实上,蒙古的蒙古文字是斯拉夫文字。由于长期受到苏联的控制和虐待,这个国家深受俄罗斯的影响。

这就是困境一个贫瘠的内陆国家。由于人口极少,自然条件恶劣,蒙古很难发展出灿烂发达的现代文明。无论政治、经济、文化还是文字,蒙古国都深受外国影响。要么是中国,要么是俄罗斯。蒙古面临“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困境。

很多中国人对外蒙古有着特殊的感情,认为它曾经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互联网上经常讨论一个话题。外蒙古的独立对其本国人民来说是一件好事吗?很多人也经常问我。在我看来,民族独立与合并的区别只是尺子而已。我觉得这个区别的优劣可以比较一下。

抛开民族感情,纯粹着眼于人民福祉,我认为外蒙古独立是一个悲剧。几人雕出莫北这不仅让无数中国人民悲痛不已,也损害了外蒙古人民的利益。一个国家的建立,就意味着划定国家边界,交通物流不便,人员迁徙受阻。外蒙古的独立,让自古完好的蒙古经济支离破碎,外蒙古人民也失去了巨大的中国市场。无论两国多么友好,跨国市场永远不如统一完整的国内市场。

今天的外蒙古被孤立在北部沙漠中。除乌兰巴托人口超过百万外,其余都分散在各地。这些人口过于分散,过着粗放原始的农牧业生活方式,勉强维持生计。这样一群人在文明地图上几乎没有光亮化。由于国界的限制,除了乌兰巴托之外,他们没有其他像样的文明城市可供选择。由于是独立国家,外国人入境并不是那么方便。蒙古有多少资源,开发起来都困难。

贫困往往会滋生极端行为。如今,仇外心理在蒙古非常严重。由于近代历史原因,他们对俄罗斯人有很深的厌恶感。很多中国人去蒙古打工、采矿,被认为是“掠夺”当地资源。前往蒙古旅游的中国游客时常遭遇袭击。一个只有三百万人口的小国,却催生了一些“新纳粹”、“光头党”组织,令外国人深恶痛绝。

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已经与整个中国市场融为一体,享受着大国市场的好处。相反,蒙古民族文化得到了保存和发展。不管他们有多穷是的,在华蒙古族人民只要买一张火车票,就可以在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群工作和生活。这样的福祉是外蒙古人民从未有过的。

最后我们来说说很多爱国人士津津乐道的“外蒙回归”。在可预见的时期内,这种想象无异于梦话。当今的国际版图清晰,民族感情浓厚,国力对比也十分稳定。 “回归”和“吞并”并不那么容易。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外蒙古回归”可能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会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从蒙古国的角度来看,由于民族感情的惯性,他们也宁愿遭受贫困,也不愿维持我们的“光荣独立”,并与任何“国家吞并”进行殊死搏斗。这是我们应该面对的现实。谈论阿波但“外蒙古归还中国”毫无意义。

摆在现实面前的是蒙古应该如何发展、中国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蒙古的北方邻国是俄罗斯,一个不断向西收缩的衰落国家。其北部边境西伯利亚荒凉,条件比蒙古还要差。蒙古发展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希望中蒙加强经济交流。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真诚希望两国人民出行便捷、货物自由流通、交通金融交流畅通无阻。蒙古人可以到中国做生意、推销商品,中国人也可以到中国耕种、采矿。国界可能难以消除,但在经济上应该一体化。两国应该成为东亚的加拿大和美国。除此之外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未来代表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