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制度。儿子们结婚后立即分开,父母通常从最小的儿子开始住在一起。地主阶级中,有少数“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的人不通婚,但叔伯、表兄弟之间有通婚的习俗。 。有女儿而无子女的,可以收养妻子;无子女的,也可以收养子女(养)或同宗兄弟的养子。养女婿、养子必须改名才能获得财产继承权。
元代以前,白族就流行火葬。元代以后,受汉族影响,改为土葬。葬礼一般都很隆重。
平坝地区的白族吃稻麦,而平坝地区的白族则吃稻麦。山区主要吃玉米和葡萄干。白族喜食酸、冷、辣等口味,擅长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等菜肴。他们还喜欢吃一种风味独特的“生肉”或“生皮”,那就是烤猪肉。做成半熟,切丝,配姜、蒜、醋等食用。白族还喜欢喝烤茶。
[编辑本段] 服饰
白族服饰因地而异。大理等中部地区的男子头戴白色或蓝色的头巾,身穿白色双排扣夹克和黑领夹克,下穿白色裤子,肩上挎着绣有美丽图案的包。大理妇女多穿白色上衣,下穿黑色或紫色绒领上衣,下穿蓝色阔裤,下围饰有绣带的短围裙,脚上绣有“百结鞋”,臂上缠着银手镯。手指上的珐琅银戒指,银耳朵戒指,上衣右侧有银色的“三胡须”和“五胡须”。已婚者扎发髻,未婚者将辫子垂在背后或头上。它们都装饰有刺绣和印花。或者用彩色毛巾包裹。
[编辑本段]民居
白族房屋的形式,坝区大多为“长三间”,排列着厨房、马厩和带院子的茅草房,或“一坊”。 “两耳”、“三面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有独立的卧室、厨房和马厩。山区多为茅草房、“闪”房。楼上楼下有马厩的竹栅房或“木叠房”,做饭区和睡觉区往往连在一起。
[编辑本段]民族婚礼习俗
白族小伙子求婚时对一个女孩来说,如果女孩同意,她必须给爸爸对那个男人;婚礼期间,新娘必须到厨房做“鱼汤”;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子会做大面饼,以展示她的厨艺。婚礼上,最重要的是先上茶点,然后才是四四如意(即四盘、四盘、四盆、四碗)宴会桌。
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闹。按照传统习俗,结婚当天,新郎和小伙子必须骑一匹大马结婚。结婚后,新娘必须向宾客行礼。新郎和新娘要一一向家里的长辈行礼,然后请客人吃饭。新郎和新娘必须陪客人吃饭。这时,客人可以向新婚夫妇提问或请他们表演。婚礼充满了欢呼声和欢笑声。最有特色的就是辣椒婆婚礼上点着灯,很多人在欢笑和兴奋中打喷嚏、咳嗽。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流行的一种婚俗。每当遇到十字路口、三岔路或人群聚集的地方,客人们就会停下来,把嫁妆分成两大堆,并请新郎背着新娘,在嫁妆周围画上“8”字。
白族的婚姻有三种形式:一是女儿嫁男家,占多数;二是女嫁。另一个是给家里招一个叔叔。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女方父母没有儿子,即使有,也是傻子、病弱等等造成的,所以我就请了舅舅来我家。到家里来的叔叔必须改为女方的姓氏,然后由女方的长辈重新命名;三是“卷起帐篷归来”的形式到家”,即男女结婚七日后,女方带着丈夫带着帐篷和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女方家虽有兄弟,但年龄太小,父母年事已高,她只能“回家赡养老人,照顾弟弟妹妹”。弟弟长大成家后,男方将妻子接回男方家住。”这三种婚姻形式由来已久,一直沿用至今。但无论是哪一种婚姻形式他们属于,结婚日期和婚礼流程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是女嫁男,不是男嫁女。只是角色对调。
儿子结婚后,他通常与父母分开,组成一个小家庭。父母选择与谁住在一起,其中大多数选择与小儿子住在一起。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过节是白族常见的家庭组织形式。
按照白族风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终身守节,也可以另嫁他人,但不可以带走。当她嫁给另一个人时,她的财产是她前夫的。有些地区还有过户的习俗,兄弟去世后,嫂子可以嫁给弟弟,被称为叔叔的嫂子。不过,这种现象现在已经很少见了。但是,与他人结婚时,不得夺走前夫的财产。
[编辑本段]宗教信仰
白族崇拜相当于村神的主人,信仰佛教。大师有的是自然神灵,有的是南诏、大理诸侯,有的是为民除害的英雄。佛教大约在唐末盛行,在洱海地区,“婆罗门”和瑜伽密宗a 首次被引入。密宗僧人被称为“阿贵力”,因此也被称为“阿贵力(阿其力)”。元明以后,禅宗从内地传入大理。佛教寺庙星罗棋布,使洱海地区长期享有“古妙香国”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