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传的不断扩大和西方文明礼仪的传入,中国的社会习俗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特别是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铲除“旧污旧俗”的法令,涉及剪发扎辫、禁止缠足、更衣等方方面面。衣服、改变头衔、废除跪拜等。大地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四大变迁的原因、特点和影响是什么?


1.现代交通通讯工具的出现

随着火车、轮船的引入,人们出行速度加快,相对缩短了时间和空间距离。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

随着有线电报的引入,商人可以我们它可以传输商业信息,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发回新闻报道,有利于普通人之间的联系。

2.大众传媒的出现

摄影和电影的引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信息。

报纸的出现:著名的报纸是1872年创刊于上海的《申申》。报纸加快了信息传播,方便了人们及时获取信息,增加了人们了解社会的渠道,改变了人们的休闲方式风格。

印刷出版机构的出现:有利于文化传播。著名印刷机构:商务印书馆。

3.社会风俗的改变

改变原因: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风俗习惯。

改变的结果:社会不良风气得到改变。

同学们,看完知识后回顾一下,我们已经知道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社会习俗等)。那么是什么因素带来了现代生活的变化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工业革命后,鸦片战争期间英国的炮舰政策打开了中国的孤立之门,中国开始堕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通商口岸数量的增多,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逐渐加深。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火车、轮船传入中国,极大地便利了交通。

2021年安徽省历史高考考试大纲?

安徽省高考采用国家试卷。

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



历史一.考核目标和要求

根据人才招聘要求普通高等学校讲授,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规划(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2003年确定了《标准(实验)》必修课和选修课系列内容,确定了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科目考验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测试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重点考查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习科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并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并整理考试所需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解读效果完整、准确、合理地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识别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理解历史。


二.考试范围及要求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

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古代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商周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王朝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中国古代经济


< p>

(一)农业 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 2)手工业发展



(3)B商业发展



(四)资本主义的出现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p>


(一)春秋战国百家之争



(二)汉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代儒家思想及清代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果



(二)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三)文学成就

>



(四)京剧及其他剧种的产生与发展



古希腊和罗马



古代的政治制度希腊与罗马



(1)雅典民主


< p>

(二)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现代


< br>

近代世界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 p>


(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二)启蒙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形成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一)开辟新航线



(二)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2)美利坚共和国的建立



(3)法兰西共和国的建立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 p>(1)《共产党宣言》


< br>

(二)巴黎公社



现代科学技术

< p>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应用电气技术



近代中国


< br>

现代中国民主革命



(一)1840年至1900年外国列强的入侵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 1911年革命



(三)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日本侵略者和抗日人士的罪行中国军民的斗争


< br>

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清代后期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


< /p>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p>



思想解放大势



(一)改革思想



(二)新文化运动



< p>(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部分现代



现代世界



俄罗斯十月苏联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



(一)俄国十月革命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模式”



(四)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一)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 p>(2) 罗斯福新政


< br>

(3) 二战后,美国和其他国家——拥有资产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世界政治的演变l 二战后格局



(一)美苏两极对抗的形成



(二)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



(三)两极格局 多极趋势的解体与强化


< br>

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p>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



(三)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加入



现代科学技术



(一)相对论与量子论

< p>


(二)现代信息技术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主要成就re



(2)代表性艺术作品


< p>

(3)音乐代表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4



近代中国



近代中国的政治建构与祖国统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br>


(二)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 /p>

(三)“文化大革命”



(四)民主法制建设改革开放以来



(五)“一国两种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br>


(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0世纪50年代至1970年代



(二)十一届中央改革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决定与开放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国有企业改革

< br>


(四)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 /p>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p>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三)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四)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主要思想理论成就



(1)孙中山三民主义



(2 ) 毛泽东思想


< br>

(三)邓小平理论



(四)“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性



< p>近代中国科学技术、文化和教育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科技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三)教育事业发展



考试内容



考试回顾——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顾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变法

>



王安石变法



俄罗斯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1898改革



选考2:战争与和平20世纪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 p>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和平体系



< /p>

(一)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二)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三)“废弃战争条约”国际联盟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二)第二章二战爆发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 p>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一)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



(2) 20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美苏从紧张对抗转向寻求缓和对话



(三)联合国的出现及其作用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活动



续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二)中东战争



< p>(3)两伊战争



(4)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三位中外历史人物的评论



中国古代政治家



(1)秦始皇



(2)唐太宗



(3)康熙皇帝

< br>


东西方圣贤



(1)孔子



(2)柏拉图


p>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 克伦威尔



(2) 华盛顿


< /p>


(3)拿破仑



拿破仑的先驱《亚洲觉醒》



(1)孙中山



(2)甘地



(3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1)马克思、恩格斯



(2)列宁

< p>


(三)毛泽东、邓小平

< br>


杰出科学家



(1)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2)牛顿、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