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变社会习俗的教训总结?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传的不断扩大和西方文明礼仪的传入,中国的社会习俗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特别是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铲除“旧污旧俗”的法令,涉及剪发扎辫、禁止缠足、更衣等方方面面。衣服、改变头衔、废除跪拜等。大地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四大变迁的原因、特点和影响是什么?1.现代交通通讯工具的出现
随着火车、轮船的引入,人们出行速度加快,相对缩短了时间和空间距离。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
随着有线电报的引入,商人可以我们它可以传输商业信息,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发回新闻报道,有利于普通人之间的联系。
2.大众传媒的出现
摄影和电影的引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信息。
报纸的出现:著名的报纸是1872年创刊于上海的《申申》。报纸加快了信息传播,方便了人们及时获取信息,增加了人们了解社会的渠道,改变了人们的休闲方式风格。
印刷出版机构的出现:有利于文化传播。著名印刷机构:商务印书馆。
3.社会风俗的改变
改变原因: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风俗习惯。
改变的结果:社会不良风气得到改变。
同学们,看完知识后回顾一下,我们已经知道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社会习俗等)。那么是什么因素带来了现代生活的变化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工业革命后,鸦片战争期间英国的炮舰政策打开了中国的孤立之门,中国开始堕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通商口岸数量的增多,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逐渐加深。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火车、轮船传入中国,极大地便利了交通。
2021年安徽省历史高考考试大纲?安徽省高考采用国家试卷。
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
历史一.考核目标和要求
根据人才招聘要求普通高等学校讲授,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规划(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2003年确定了《标准(实验)》必修课和选修课系列内容,确定了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科目考验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测试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重点考查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习科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并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并整理考试所需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解读效果完整、准确、合理地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识别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理解历史。
二.考试范围及要求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
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古代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商周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王朝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中国古代经济
(一)农业 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 2)手工业发展
(3)B商业发展
(四)资本主义的出现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p>
(一)春秋战国百家之争
p>
(二)汉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代儒家思想及清代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果
(二)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三)文学成就
>(四)京剧及其他剧种的产生与发展
古希腊和罗马
古代的政治制度希腊与罗马
(1)雅典民主
(二)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现代
< br>
近代世界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 p>
(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p>
(二)启蒙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形成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一)开辟新航线
(二)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p>
(2)美利坚共和国的建立
(3)法兰西共和国的建立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 br>
(二)巴黎公社
现代科学技术
< p>(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应用电气技术
近代中国
< br>
现代中国民主革命
(一)1840年至1900年外国列强的入侵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 1911年革命
(三)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日本侵略者和抗日人士的罪行中国军民的斗争
< br>
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清代后期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
< /p>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p>
思想解放大势
(一)改革思想
(二)新文化运动
第三部分现代
现代世界
俄罗斯十月苏联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
(一)俄国十月革命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模式”
(四)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一)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 br>
(3) 二战后,美国和其他国家——拥有资产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世界政治的演变l 二战后格局
(一)美苏两极对抗的形成
(二)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
(三)两极格局 多极趋势的解体与强化
< br>
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p>(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
(三)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加入
现代科学技术
(一)相对论与量子论
< p>(二)现代信息技术
p>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主要成就re
(2)代表性艺术作品
(3)音乐代表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4
近代中国
近代中国的政治建构与祖国统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br>
(二)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 /p>
(三)“文化大革命”
(四)民主法制建设改革开放以来
(五)“一国两种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p>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br>
(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0世纪50年代至1970年代
(二)十一届中央改革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决定与开放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国有企业改革
< br>
(四)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 /p>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p>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p>
(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p>
(三)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四)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p>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p>
20世纪以来主要思想理论成就
(1)孙中山三民主义
(2 ) 毛泽东思想
< br>
(三)邓小平理论
(四)“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性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科技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p>
(三)教育事业发展
考试内容
考试回顾——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顾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变法
>王安石变法
俄罗斯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1898改革
选考2:战争与和平20世纪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和平体系
< /p>
(一)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二)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三)“废弃战争条约”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二)第二章二战爆发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 p>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一)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
(2) 20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美苏从紧张对抗转向寻求缓和对话
p>
(三)联合国的出现及其作用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活动
续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二)中东战争
(4)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三位中外历史人物的评论
中国古代政治家
(1)秦始皇
p>
(2)唐太宗
(3)康熙皇帝
< br>
东西方圣贤
(1)孔子
(2)柏拉图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 克伦威尔
(2) 华盛顿
< /p>
(3)拿破仑
拿破仑的先驱《亚洲觉醒》
(1)孙中山
(2)甘地
(3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1)马克思、恩格斯
(2)列宁
< p>(三)毛泽东、邓小平
< br>
杰出科学家
(1)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2)牛顿、爱因斯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