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祭神


春节前后,古人祭祀的神灵较多,其中包括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神、正月初二祭祀灶神。除夕拜福、旺、寿三神,初二、初五拜财神,初八拜太岁,初九拜太岁。


当然,比祭神更重要的是祭祖。他们是家庭中最重要的神,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

2.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团圆饭、走火饭。


除夕夜吃年夜饭的古老习俗,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记载。 《荆楚传》说到了年末,家家户户都备好荤素,熬夜迎接新年。一家人聚在一起喝酒,吃年夜饭。


现代人吃年夜饭时,一般会在除夕的下午或晚上先祭拜神灵、祭祖,过了年后再开始吃饭。崇拜仪式。


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习俗,中国人的餐桌上会准备一些具有美好寓意的食物,比如鱼,寓意年年有余,还有象征团圆的汤圆。饺子代表“更岁饺子”,长面条代表长寿,年糕代表年年兴旺。

3.守岁


守岁又称守岁火、兆岁、守岁。古人守岁除夕。所有的房子都点着蜡烛,并且彻夜不熄。一家人围着火聊天并守夜等待新年。


灯火通明,驱除一切邪恶瘟疫。古人用熬夜的习俗来表达对新年的期盼和对时间的珍惜。

4.春联


春联是春节装饰的一种。它们用书法写在红纸上,然后贴在门或墙上。优越的。


春联一般分为上联和下联,字数没有限制。关键是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写春联时,我们还讲究对仗和斜声。第一联末字须读三四声(斜声),第二联末字须读一两声(平声)。


按照古代的做法,贴Spring F时贴春联时,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它们无法逆转。


贴春联的习俗一般认为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或宜春领带。


人们在贴春联的同时,还会贴上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窗花等红色喜庆装饰品。 ,统称为年红。

5.压岁钱


压岁钱又称红包、红包。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鬼,叫邪灵,每逢除夕夜出来害小孩子。一对夫妇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放在孩子的枕头下。半夜,隋某进屋,正要用手去抓孩子的头。枕头下的铜币突然发出一道强光,吓得隋炀飞走了。从此,人们效仿这对夫妇,用红纸包钱的方法来辟邪,称为“压岁钱”,谐音“压岁钱”。


古人用压岁钱的习俗来表达辟邪保平安的意思。


压岁钱通常由长辈给晚辈,尤其是孩子和未婚晚辈。由于压岁钱的特殊意义,古人认为,小孩子收到压岁钱,就能平安度过一岁。

6.屠苏酒


古代流行大年初一喝屠苏酒。


屠苏酒是以大黄、白术、桂枝、方、花椒等中药材酿制而成的药酒。人们b人们相信饮用这种药酒可以辟邪、祛除瘟疫。


屠苏相传是一种茅屋的名称。屠苏的一位神医发明了这种酒。人们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以他居住的房子命名。也有人说,屠苏是一种药草的名称。甚至还有传说是神医华佗发明了这种酒。

7.燃放鞭炮


鞭炮,古代又称鞭炮、爆竹、爆竹,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没有火药的时代,古人用火焚烧竹子,使其爆裂发出声音,驱赶瘟神,这就是鞭炮。


古书《荆楚志》记载,正月初一,人们在自家院子里放鞭炮,以驱走“鬼”。恶鬼”。 。在儿子里g朝,就有使用火药制造鞭炮的记载。


过年放鞭炮不仅可以辟邪,还可以增添节日气氛,所以一直流行至今。

8.舞龙舞狮


龙是中国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移云带雨,消灾赐福。它象征着吉祥,所以古人每逢节日舞龙,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古人眼中,狮子是一种威猛吉祥的动物,可以驱邪避害。舞狮可以驱除晦气,带来吉祥。运输。因此,春节期间,人们舞龙舞狮,表达祝福,增添节日气氛。

9.拜年


在古代,拜年是很常见的事情。内容有二:一是向天地神灵、祖先拜年,二是向晚辈拜年。向在世的长辈鞠躬,祝他们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后来逐渐演变为亲朋好友互相拜访、表达新年祝福的社交活动。


过年期间,大年初三不适合拜年,因为这就是所谓的“红狗” “日”和“红嘴”,最有可能是脾气不好,与人发​​生争吵。其他日子都可以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民间有句谚语:若有心拜年,正月十五拜年也不晚。

10.迎财神


财神爷是中国人最喜爱的神灵之一。这是每个人的新年以吸引财富。欲望。


民间财神很多,有文神、武神,有比干、范蠡、赵公明、关羽、蔡伯星君等。< /p>


中国各地迎接财神爷的日子各有不同,一般是在初二、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