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没有人,社会就没有存在,就没有发展。有了人,发展的质量和方向就由人的目的和动机决定。没有人的目的和动力,社会就不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因此,社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但不能说人可以改变自然,他只能改变与他有关的社会。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1、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化

1、发展趋势——走向西化;从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现代化。

2、突出特点——中西结合、新旧共存。但它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三、影响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变化的原因-

由于西方现代文明的传入;现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受维新思潮、1911年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推动。

4、具体表现:(变化最大的城市是上海)(中国农村的传统习俗没有太大变化。)

①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传入中国,西装也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西装、中山装开始流行。

②西式建筑、宽阔的道路、自来水、电灯等出现;

③现代交通通讯工具出现,如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机等;电报、电话等

④人们可以看报纸、听广播、看电影等。

⑤社会风俗的变化:建国后民国时期,颁布了割辫换衣、废除缠足等法律;社交礼仪包括握手和鞠躬;称呼“先生”和“同志”; 1911年辛亥革命后实行的公历增加了国庆节、元旦等新节日。清末民初,受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出现了西式婚礼和葬礼。

(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儿童拉开了“剪辫换衣”的序幕;1898年维新运动时期的维新派也提倡“剪发”更衣”、“废除缠足”。近代最明显的变化是婚丧习俗;)

2、交通通讯的演变n 工具

1、传统运输工具逐渐被新型运输工具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提供 从畜力向机械进化是现代交通运输的趋势。

2、1865年,中国建造了第一艘自行设计的船舶,中国近代造船业开始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

1906年,天津建立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1924年,上海出现了公共汽车运输系统。

近代中国大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人力车;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自行车仍然是市民的主要交通工具。

3、中国铁路的诞生

1880年代初,清政府修建了唐山至徐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京张铁路于1909年建成,是我国第一条设计、建设的铁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

4、中国电讯业的发展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标志着中国自营有线电报的开始;< /p>

1882年,中国出现了电话。

5、现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 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信息变得更加快捷、简单,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生活节奏,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

1.了解中国近代早期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在近代史发展中的作用:

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近代中国报纸的先河。

维新运动时的《时事报》、1911年辛亥革命时的《民报》、新文化运动时的《新青年》。

功能——成为宣传改革、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对制造舆论、唤醒民众起到重大启蒙作用。

2、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①1905年,第一部中国自制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开端行业。

②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红牡丹》拍摄成功。

③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3、互联网: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网络媒体”被称为“第四媒体”,另外三大媒体是报纸、广播和电视。

了解互联网改变的方式人们生活方式影响

互联网综合了其他三大媒体的优点,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成本低廉。

它催生了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理念、新模式。

互联网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和双向传递信息的能力,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方式。

人们可以更加主动、更加便捷、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