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沟通是写信,现在我们用手机、电话、网络、传真、电子邮件
现在,98%以上的普通城镇家庭都安装了电话。在农村,在我们家乡,占了70%以上。在大学校园里,几乎每个学生都拥有一部手机。在高中,它约占四分之一。城市里的人基本上家家都有一台。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还很小,但在城市正在普及
书信的优点是叙述内容详细,但接收信息的时间有限;电报,信息传播很快,但内容可能被扭曲;电话,在固定地点且经常同时拨打,如果线路占线,可以快速接收信息;有了手机,一般就可以在任何地方打电话,简单、方便、携带方便

m和m有什么区别现代生活和现代生活?明天紧迫

现代生活主要是由现代世界发展的巨大变化引起的。新的政治体制更加符合生产力的进步和资源的分配。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二知识点

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
(一)中国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一a)
神农时代:创造了原始农具;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代: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镰刀、连犁、一牛拉犁、铁铧犁等得到推广。
(二)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一一)
战国时期:都江堰主持工程郑国主持的李冰、郑国渠工程,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现已流行于新疆;东汉:王靖治黄河。
(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一二)
基本特征: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
(一)汉唐时期丝织业的主要成就(一一)
汉代: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技艺高超、品种繁多的丝器,如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物有素纱禅衣、绒锦等。丝绸织物远销至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
唐代:唐代中叶以后,出现了私人纺织作坊,官营纺织业也达到了相当规模e.
(二)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及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一二)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土的青铜器商代青铜器产地分布广泛,生产规模较大。
汉代炼铁开始以煤为燃料,送风形式从自然通风发展到人体皮肤通风,再到畜力马排吹。东汉初期,南阳太守杜氏发明了一种水力吹气装置。
(三)唐宋时期陶瓷工业的主要成就(一二)
唐代:唐三彩、越窑青瓷、邢窑白瓷、江西景德镇、大邑白瓷在四川,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画,并用绘画和诗词进行瓷器装饰。自唐以来宋代,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已闻名于世。
▲3.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
(一)历代“市”的发展(b c)
①秦朝规定买卖商品时必须明码标价。 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城”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③六朝时期,形成私人市场——“曹市”,政府设立“曹市委”进行管理。 ④唐代的“草市”逐渐演变成当地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 “夜市”比较繁华。 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有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⑥明清时期城市的商业区相当繁荣。
▲4.古代经济政策nt 中国
(一)“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a b)
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农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同时限制和压制工商业。这一政策始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推行。
影响:从积极的方面来说,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地位;有利于镇压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国强国。对经济的控制。从消极的一面来看,这一政策抑制了社会经济,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并且不被重视。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海禁”政策及其影响(a b)
“海禁”政策:明清两代禁止中国人出国经商、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的政策。
影响: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及资本主义的出现。

主题2.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征兆及影响(一一)
征兆: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落,标志着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落的开始自然经济的瓦解。
影响: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崛起。 ①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 ②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n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时代、路径与著名企业(一二)
时间:1870年代左右。
路径:①一是投资兴办现代工矿企业的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群体。
②二是一些手工作坊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而成为现代化工矿企业。
知名企业:上海发昌机械厂、南海吉昌龙缫丝厂、天津依来谋机械厂
(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b c)
1、发展不平衡 ① 集中在沿海地区 ②轻工业发展快,重工业发展慢
二、发展困难 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发展困难。
3.它占的prop很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四)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和时间及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a·c)
初步发展条件:①新中国成立后日本战争,外国列强的侵略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②为了救国难,不少爱国人士“办厂救己”、“实业救国”。 ③为了解决金融危机,清政府暂时放宽了对私人工厂的限制。限制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著名实业家、企业:①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盛棉纺厂②荣宗敬、荣德胜在江苏无锡创办的宝兴面粉厂③河北唐山周学熙新水泥公司成立④李在山西成立宝金矿业公司u 茂尚、冯继川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原因及主要表现(a b)
原因:内部因素① 1911年辛亥革命的推动 ② 抵制日货促销国货运动的推动 ③ 工业救市思潮的影响
外部因素 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侵略
br> 主要表现:①工业集团不断涌现②境外投资增加③新建厂矿较多④新增资本较多⑤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快速发展⑥重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
(二)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一·三)
主要原因:①恶性通货膨胀政策②官僚压迫资本③沉重的税负④美国的经济侵略⑤内战的破坏

主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本标志(一二)
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三大改造)的胜利,实现了所有制的深刻变化生产资料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一二)
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1956年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提出: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即:先进工业国家的要求与落后农业国家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与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家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家。
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中国道路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三)“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a b)
原因: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存在理论和思想上的疑问。由于缺乏深刻认识,导致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曲折和失误。
发展:1958年,在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在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和发展速度的逻辑指导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随之而来的是全国农村建立了人民公社。
危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造成了以高目标、盲目指挥、夸张和“共产主义作风”为主要特征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极大损害了社会生产力。
(四)“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经济建设造成的损害(a b)
①“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害,造成正常生产和社会秩序严重混乱。
②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趋于缓和,许多国家已经起飞或开始可持续发展,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但没有缩小差距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而且差距还在拉大。差距拉大,失去了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2.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b·c)
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和“包产到户”(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土地承包到户使用,农民单独经营,自负盈亏)
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制度的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状况和社会面貌。
(二)国有企业改革原则(一a)
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度分离的原则。
(3) 初步形成d 我国开放格局的特点(b b)
形成:①1980年,广东深圳、珠海、汕头、福建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相继开放。
③1985年以来,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开放区;海南岛已成为经济特区。
④11990年,上海浦东地区开放。
到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特点:多层次、有重点、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3.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b b)
1992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新阶段。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主题4.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
(一)20世纪中国服饰的变迁(a b)
总体变化趋势:从内敛、保守、刻板、等级化转向美观、合身、方便、实用流行
近代服装变化原因:古代服装是与阶级、地位无关,制度规定复杂。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促进了个性的解放,这首先体现在服装上摆脱旧有束缚。
男装变迁:中西服饰并存:体现两种文化的激烈对抗;西装的传入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而真正的流行是在民国成立之后,具体表现为:被规定为男士正装之一,穿着的人数有所增加。西装受欢迎的原因:从穿着角度看,西装合体、别致;从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它们是四国以后理发、便衣的产物。中华民国的成立;从社会潮流来看,民国初年服饰上的崇洋风潮是受洋务潮流带动的。新中国成立后服装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山装、人民西服、列宁装迅速取代西服、旗袍,成为民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款式。因为它们是追求进步、保持革命激情和兴奋的醒目的目标。在变革的时代,服饰作为政治信仰的表达,往往在意识形态的调节和融合过程中发挥着微妙的作用。通过服装的统一,表现出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拥护和对革命的热爱。 “四人帮”被粉碎后,中国服装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步与国际接轨。

口碑的变化en 的衣服:?旗袍的流行:在改革过程中,旗袍款式抛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样子,吸收了西方审美趣味,大胆体现了女性形体的曲线美。它运用传统服饰,结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旗袍的流行也体现了“五四”之后中国人在服饰上审美观念的变化。珠宝佩戴特点:1911年革命后,向简约方向发展。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装饰品成为时尚女性的爱好。
(二)近代以来主要社会风俗的变化(a b)
风俗时尚变化的原因:当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化时,社会风俗时尚也随之变化。
变化在《婚俗:现代婚俗》中: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崇尚婚姻自由。这其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推动和西方观念的引进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婚姻习俗发生变化,自由恋爱、独立婚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婚礼本身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发展。
丧葬礼仪的变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多数人采用旧式。新中国成立后:土葬向火葬改革。
其他习俗的变化:不仅具有求新、崇尚的特点不同的是,扬弃本土、保留外来,也体现了新旧并存的现象。

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变化有哪些特点:近代中国的物质生活经历了从闭关锁国、从过去的封建传统世界走向近代化、近代化的趋势。从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由于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思想融合、西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主导,又出现了中国化、西化的倾向。独立;改革开放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逐渐赶上了国际潮流。
联系当今社会现象,分析外来文化对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和作用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
当今的生活中,外来文化的影响随处可见——洋快餐、流行服饰、新的生活方式等等。
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并不是完全照搬外国的,而是总是夹杂着一些传统的东西。一种文化传入后,往往不会按照原来的轨迹发展,而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产生新的、更加辉煌的成果。外来文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改变了人们旧有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崇尚自由、开放、不拘泥于传统。在这种传承和扬弃中,形成了符合中国人民的新型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展
①近代交通的趋势和近代中国出现的交通工具(a b)
现代交通的趋势:牵引动力从人力、畜力向机械的演变。
现代交通更新的特点:传统交通已被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等人力交通工具所取代,机械动力交通工具日益重要;更新过程在城市比在农村地区更为重要。
近代中国出现的交通工具:
以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人力车的出现,给城市居民增添了一种方便、快捷的新交通工具,也使新职业阶层的出现。车夫辛苦,收入有限,难以维持温饱。
自行车于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工业y,中国逐渐成为“自行车王国”。
机械拉动的运输工具。有轨电车:1906年天津建立有轨电车交通系统时出现。
公交车:1924年出现在上海。解放前,公交车少,人多;解放前,公交车少,人多; 20世纪50年代后,它成为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
先进交通工具、火车、轮船与中国权益的关系:它们出现在中国时,是列强掠夺中国权益的工具。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维权运动的发展,建设进入了新时代。 。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运输发展的特点是:多层次、宽领域、快速发展、发展不平衡。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受特定环境影响)

主题五:走向全球资本主义市场ket
▲1.开辟文明交往航线
(一)迪亚士与哥伦布开辟新海路(a a)
①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斯率领船队到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② 1492年,意大利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航行到美洲,开辟了一条通往美洲的新海路;
(二)开辟新航线的意义海上航线形成世界市场(b·c)
①新海上航线的开辟引起了一场“商业革命”,许多新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与此同时,市场的扩张有力地刺激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为了控制国内外贸易,建立了一批享有特权的贸易公司,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随着新航线的开通,大西洋沿岸取代了地中海陆地区域作为欧洲贸易路线和贸易的枢纽。
②新航线的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价格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演变。价格革命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随着新航线的开通,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来自美洲的农作物被带回欧洲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引起了英国下层阶级饮食的巨大变化。欧洲的植物、动物和先进的生产方法,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的经济生活。同时,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是原始社会的重要手段。资本的积累,也登上了历史舞台。
④新航线的开辟也对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证明了“地球圆论”的科学性,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正确宇宙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直接冲击了神学理论,严重打击了教会的威信,证明了人类力量的伟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权力向现实世界的转移激发了人们科学探索的热情,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从此,以国家和种族为主的区域历史开始逐渐演变为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融合的世界历史。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控制和影响下,各个文明世界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不断发展。d 前进。
▲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一)英国殖民霸权建立过程中的几次重大战争(一一)
①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②1652年至1674年,英国和荷兰之间爆发了三场英荷战争。荷兰不仅失去了海上霸权,还失去了北美殖民地;
③17世纪下半叶,英法冲突、北美印度殖民冲突逐渐尖锐化。 1756年至1763年间,英国对法国发动了七年战争,夺取了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和西班牙对西班牙美洲贩卖奴隶的垄断权。 1763年,英国赢得了“七年战争”,并签署了《巴黎和约》。英国不仅获得了法属北美殖民地,还确立了在印度的优势,成为海上霸主,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皮尔在世界上。
(二)殖民扩张的方式及影响(b c)
①殖民扩张的方式:野蛮掠夺、屠杀、不平等贸易
②殖民扩张的影响:a.对于殖民地国家来说,大量的财富被从殖民地掠夺并转化为资本,从而导致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它打破了世界的相对孤立,使世界日益互动、紧密相连,推动世界一体化进程。 b.对于殖民地来说,殖民主义是一场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落后。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推动了殖民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3. “蒸汽”的力量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a b)
①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对英国商品市场需求的影响;
②圈地运动的进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③手工作坊的发展使条件成熟用于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这是英国工业革命不可或缺的三个条件;
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证。
(二)英国工业革命过程中的主要发明(一一)
①1733年,凯发明了飞梭
②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纺纱机
③1739年,阿克莱特发明了液压旋压机
④瓦特改进了蒸汽机,发明了联动蒸汽机
⑤1807年,富尔顿发明了轮船
⑥1814年,斯蒂芬森发明了蒸汽机车
(三)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bc)
①工业革命使国际交往更加密切。工业革命引发的技术创新突破了国界和大陆界限,超越了海洋,扩展到了欧洲、美洲和亚洲。各行业之间、国家之间生产的互补性,使得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
②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和资本的国际流动,引发了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发明,拉近了人际关系和国际交流,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产品的传播方式,促进了人口和资本的国际流动,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力和连接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③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殖民体系的建立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证。
④19世纪中叶,日本“建国”、澳大利亚沦为英国殖民地、中国“门户开放”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形成。
⑤国际经济交往基本规范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往更加理性,可信度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成熟。
▲4.迈向整体世界
(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a b)
① 19世纪下半叶至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终于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并出现,创造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②科技突破性成就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初步实现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国际货币的出现。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产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这些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标志和发源地(a a)
① 1866年,德国科学家兼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②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
(三)爱迪生、贝尔、本茨和莱特兄弟的主要发明(一一)
①爱迪生发明了钨丝灯泡,改进了贝尔发明的电话,成功实验了电动汽车,发明了留声机,与乔治·E·曼合作共同发明了电影放映机。 1882年9月,纽约市珍珠街发电厂建成,成为第一座中央发电厂。
②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了电话。
③1893年,本茨开始生产四轮汽车,现代汽车工业兴起。
④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四)垄断组织的出现(a b)
①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使得上升为垄断组织。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已日益成为工商组织。统治形式。
② 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引发了列强重新分配世界的激烈斗争。
(五)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bc)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局部性的国际交流发展为全球性的国际交流。通过沟通,分散的、局部的世界变成了一个互动的、互联的整体世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完成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②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与生产、流通紧密相连世界范围内的消费和消费,人类迈出了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关键一步。
③世界一体化促进了人员的大规模流动和融合,也带来了世界各地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
④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
⑤世界一体化促进了全球文化交流的扩大,客观上是历史性的进步。然而,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亚非拉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的兴起,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矛盾。冲突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