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在大理县中和峰下、中溪河畔的空地上举行。 “三月街”期间,远至千里之外、近至邻县的客商从四面八方赶来参与交易。市场商品从药材到食品、家具、牲畜等一应俱全。是滇西最大的商品交易聚集地。这时,千里之外的商人都会慕名而来。各族人民将把最好的手工艺品和土特产带到三月街出售,把最好的文艺表演带到三月街。选择最好的骑手参加赛马。三月街还举办赛马、赛龙舟等比赛。

白族婚俗有什么特点?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鉴湖畔白族青年的聚会时刻。每年的这个时候,黄昏时分,女孩和男孩都会划船到湖中心。每艘船相距20多米。大家在船头大声唱歌,寻找自己所爱的人,对唱。当歌声进行到一定的时候,年轻人就会点燃事先准备好的蜡烛,将它们放在湖面上,让它们随风飘荡。如果蜡烛灯飘到了女孩的船头,如果女孩熄灭了灯,则表明女孩不愿意接受年轻人的追求。
如果女孩高兴地接住了蜡烛,男孩就可以把他的船靠近女孩的船,跳上女孩的船,和她一起唱《建一座桥》的曲子。两人可以通过对唱进一步发展。纳玛族是白族的一个分支,居住在碧江兰坪、在云南其他地方,青年男女一般在十六、十七岁开始谈恋爱。马童如果爱上一个女孩,就会千方百计去探寻女孩常走的山路。
女孩出来后,小伙子躲在岔路口,摘了一把树枝,放在岔路中间,头正对着自己要去的方向。当女孩走近时,青年一边向前走,一边时不时回头观察女孩的举动。女孩看到路口的树枝和面前的年轻人后,如果朝树枝的方向走去,就表示她同意年轻人的求婚。如果她不往树枝的方向走,就说明她不接受这个年轻人。
少年在前方注视着,他对少女的态度一目了然。马少爷有伴侣的话,看他们的锄头。如果穿着四鼻子草鞋,说明这个年轻人已经爱上某人了。这双四鼻子草鞋是姑娘送给小伙子的。那麻姑娘从小就学会制作草鞋。她一般把二鼻草鞋送给自己的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只送四鼻草鞋给自己的爱人。
在大理,白族结婚时必须数六种数字,如16、106、266等。据说,因为白族是六昭(唐代大理六部落)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每年都会向唐朝进贡。新人送的礼物都是六件,唐朝回赠的礼物也是六件,所以订婚的礼物里也必须有“六”。居住在洱海以东的白族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婚礼习俗。
婚礼当天,新郎带着迎亲队伍前往新娘家去家里接新娘。当走到女方家门口时,新郎会拿出三个蜡球,一一砸在女方家门前的石墩上,发出三声巨大的炮响。原来是他们。炸弹烟雾未散尽,小伙子端着一个大茶盘,里面装着烟、酒、茶、糖,向客人行礼,迎入。
新郎接新娘回到家后回到家,一进新郎家,新郎新娘就赶往洞房,看谁能先抢到洞房里的枕头,这预示着将来谁将成为一家之主。 。

白族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有哪些? ?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制度。儿子们结婚后立即分开,父母通常从最小的儿子开始住在一起。在地主阶级中,有是几个“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的人不通婚,但叔伯、表兄弟之间有通婚的习俗。有女儿而无子女的,可以收养妻子;无子女的,也可以收养子女(养)或同宗兄弟的养子。养女婿、养子必须改名才能获得财产继承权。
元代以前,白族就流行火葬。元代以后,受汉族影响,改为土葬。葬礼一般都很隆重。平坝地区的白族以稻米和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以玉米和荞麦为主食。白族喜食酸、冷、辣等口味,擅长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等菜肴。他们还喜欢吃风味独特的“拉”“肉”或“生皮”,即烤猪肉。将其半熟,切丝,配姜、蒜、醋等食用。
白族还喜欢喝烤茶
白族服饰各地略有差异,大理等中部地区男子头戴白色或蓝色头巾,身穿白色双排扣上衣和黑领上衣,下穿白色长裤,肩背绣有美丽图案的包包。大理妇女多穿白色上衣,身穿黑色或紫色绒领上衣,下穿蓝色宽裤,下围饰有绣带的短围裙,脚上绣有“百结鞋”,手臂上戴着扭纹银手镯。上衣右侧有手指、银耳环、银质“三须”、“五须”。已婚者扎发髻,未婚者将辫子垂在背后或头上。印花。或者彩色毛巾包裹。
白族姑娘的头饰上,有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词,那就是:风、花、雪、月。说明:白族姑娘帽子上挂的惠子是下关之风;绚丽的花饰是上官花,白色的帽顶是苍山的雪,弧形的造型是洱海的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