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的物质生活一定有很大的区别。 20世纪50年代,中国刚刚解放,综合国力刚刚起步。那时的物质生活非常困难。 20世纪60年代,当时随着祖国各方面慢慢正规化,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物质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近代中国的民生发生了哪些变化?

(1)物质生活:衣着-理发易穿

饮食-西式餐饮出现并逐渐被老百姓接受

居住-西式民居不断增加

p>

社会习俗:妇女解放——废除缠足,倡导婚姻自由

婚丧礼仪——从奢侈、繁琐、愚昧变为简单文明

社交礼仪——平等潮流愈演愈烈

(2)更新交通:人力车、自行车

有轨电车、公交车、

轮船、火车、飞机

邮电通讯设施逐步完善:邮电通讯建设

p>

电讯:电报、电话

(3)大众报纸的发展:西方人办报纸-中国人办报纸

互联网与人们生活的逐渐改变

p>

广播电影电视的大众化:广播电影电视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有何特点?

1.服饰:

第一阶段

①时间: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1840-1949,近代)

②特点:中式中西风格、传统与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并存、本土与外国风格并存

③代表服饰:男装:袍、茄克、西服、中山装等。女装:旗袍(新款、旧式)

第二阶段

①时间: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年)

②特点:受政治生活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已成为主流。

③代表服饰: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制服”)、绿色军装。女装:列宁服、连衣裙、绿色军装

第三阶段

①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②特点:服饰在向着装转变的过程中,各种风格的服装层出不穷,从封闭到开放

(1)服装:人们的服装基本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程度。 1911年辛亥革命前,许多仁人志士带头剪掉象征清朝的辫子,以表达反对封建的决心。l 专制统治。 1911年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剪辫令。几年之内,全国大多数男人的辫子都被剪掉了。服装的变化是中山装、旗袍的出现。同时废除了损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穿着同样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那时候人们买衣服都要用布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款式逐渐多元化。男装以西装、夹克为主,女装款式较多,牛仔裤分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受欢迎。一场又一场的时装秀不断推陈出新,千变万化的时尚让人目不暇接。

(2)美食:饮食习惯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也受到自然的影响。环境和生产方式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例如,南方稻作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区以稻米为主食。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美食。从国外引进的卷烟已经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中国的干烟和水烟。这些现象引起了中国传统食品行业的变化。然而,在广大农村,贫困农民仍然吃糠。那里没有西餐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定量配给。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由于饮食多样化,主食比重逐渐下降,副食和水果比重逐渐上升。主食的含量也在发生变化,以米面等细粮为主,吃玉米面、高粱面的人数逐渐减少。肉类食品、各种生鲜水产品、新鲜蔬菜、饮料随处可见。

(3)住房:在住宅建设方面,城市和地区仍存在大量老式房屋。民国时期农村的茅草屋。在沿海城市,一些富商和大官僚建造了“洋式建筑”。城市住宅配备了电灯、自来水,方便了广大群众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居民住房不断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了,室内装饰和居住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