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怎么过春节?南方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
广东人把春节定义为一般从农历12月23日到次年正月十六,统称为春节期间或过年。节前有“除夕”、“年年”等用语;节日过后,还有“元旦”、“过年十”等用语。广东人有“正月十五前是年”的说法,意思是春节到正月十六才结束。有的地方一到过年的正月十六,春节期间就会大闹三天。定义将被扩展。这一时期有特定的风俗习惯和相对固定的活动,其中许多仍流传至今。之前要做的三件事:农历12月23日被称为“辞厨房日”d.这一天,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善恶。人们清理灶王的祭坛,摆上酒、糖果、水果、糕点,烧香祭拜灶王爷。希望他能“向神说好话,保下界太平”。民间传说,枣王性情粗暴,怕自己说错话,所以祭品中就有糯米做的糕点,目的是粘住枣王的牙齿,不让他胡言乱语。藏王升天后,直到大年初一清晨才回来。相传灶神掌管一家人的福祸,因此广东农村至今仍十分重视给灶神送礼。农历12月24日,大扫尘,家家户户打扫卫生。 《吕氏春秋》《秋实》载:“腊月二十四,掸尘扫屋。”这是为过年做准备。“辰”与“辰”谐音,扫尘有清扫之意。 “除旧布新”。扫尘时,人们习惯准备新扫帚,扫去墙壁、屋顶上的灰尘和蜘蛛网。通过扫尘,把疾病、霉运、灾难扫出家门,打扫干净,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扫尘、打扫要持续好几天,直到二十八号,所以民间有“二十八洗去污秽”的说法。除了打扫室内外,在外面,人们还要清洗家具、餐具、床上蚊帐。这段时间,人们通常会洗头、理发、买新衣服。从农历12月25日到除夕,城里人开始忙着制作年货,农村人泡米,捣面粉准备年菜。在广东农村,流行包粽子、包粽子、煎饺子;在城市里,蒸年糕、炸黄蜂很受欢迎。粽子、粽子馅料十足,味道鲜美,回味无穷。这些糕点除了在家吃外,大多准备走亲访友,家家户户都会这样准备。过年之前准备年货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贴春联庆祝除夕 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家家户户从下午就开始贴春联。春联,又称对联,古称“桃符”、“门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宋代文豪王安石有句名言:“千家万户,新桃换旧符”。这是指过年时贴春联的习俗。春联是用红纸写的。广东有些人也把贴春联称为“贴红”。春联的内容很广泛,但都离不开表达喜悦、吉祥、对未来的期盼和祈祷,过去,广东居民最常用的对联就是“岁月流转,人间长寿,春暖花开”。商人所用的对联多为“生意兴隆四海,财源广达三河”。市场上销售统一印刷的产品,还有烫印精美的新品。广东人在贴春联的同时,还有贴门神、年画的习俗。“福”字倒过来。两扇门上都贴有门神。传统上贴在一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身上,他们有权有势,杀气腾腾,可以辟邪消灾,比如唐代的魏征、尉迟恭,三国的关公、张飞等。农村地区常用年画来装饰房间、大厅,增添喜庆气氛。内容除了招财、富贵、长寿之外,还有很多历史题材。古代四大美女、红楼梦和水浒传人物最受欢迎。倒贴“福”字,就是将大大小小的“福”字倒贴在墙壁、门楣、门上,寓意“福气到了”。广东人非常重视除夕夜的“年夜饭”,又称“吃年夜饭”。除了阖家团圆、合家团圆之外,还祈求平安一家人的重担,所以在外地打工的人都想尽办法回来过年。团圆饭是春节的重头戏。它不仅色彩缤纷,而且非常特别。吃团圆饭前,先祭祀祖先或神灵,烧完香烛后才开始吃饭。通常有鸡(寓意吉祥)、鱼(寓意年年有余)、牡蛎(寓意好行情)、生菜(寓意财富)、腐竹(寓意丰收)、大蒜(寓意吉祥)等。放在桌上,祈求好运。广东一些地方还流行吃团圆饭。如果远方的人还没有回来,就把未回来的人的座位和碗筷放在桌子上,象征团圆,表达思念之情。如果有新婚夫妇,多放一套碗筷,以求来年好运。期间家庭团圆饭时,人们通常会故意多做一些饭菜,让自己吃不完,留到明年,这样就会剩下很多很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减轻准备年夜饭的疲劳,近年来在酒店吃年夜饭越来越流行。更好的酒店往往需要提前几个月预订。不少人在宴会中还增添了新的内容,唱卡拉OK、打麻将、拍照,非常丰富多彩。守岁的起源很早。唐代杜甫诗中曾提到:“阿贤家留岁,椒盘已唱花”。守岁通常意味着成年人围坐在一起聊天,彻夜不眠。其目的是怀念过去的岁月,庆祝新的一年。对这一年的殷切期盼,也预示着大家的干劲十足、龙马精神。半夜12点,父母长辈叫孩子起床,踩年夜饭,穿新衣服,给压岁钱。压岁钱在广东俗称“穿衫带”,多数人称之为“礼士”。讨压岁钱叫“斗力士”。它是由长辈传给晚辈,主要是儿童。未婚成年人与儿童同等对待,也可以收集。压岁钱的目的是镇压邪气,希望孩子快点长大,聪明上进。 “力士”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活动之一。压岁钱可以用来买零食或者鞭炮。节俭懂事的孩子可以省钱购买学习用品。在广东一些农村地区,熬夜现象仍然盛行。到了半夜,鞭炮就会放响。吃团圆饭是春节的重头戏湖贴春联、挂灯笼,营造节日气氛。新年要做三件事:开门给穷人拜年。农历正月初一是新年。到处张灯结彩,五光十色,一片喜气洋洋。大人和小孩都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见面时多次说“孔喜发财”,互相拜年。大年初一是一年的开始,但广东人却把这一天延长为一年。时刻小心谨慎,求吉利,避免说脏话,避免做错事。偶尔说些不吉利的话,立刻加几句话来弥补:“转祸为福”、“丑事不行,好事行。”如果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盘子,就立即加上去。 :“花落落地”“花开富贵”大年初一开门很g兰德在乡村。一大早,人们就向祖先上香,表达对祖先的敬意。给长寿灯加油,燃放鞭炮开门。寓意美好的开始、吉祥如意、五福临门。这一天,农村还流行三忌:杀生、泼水、扫地。一些农村地区仍然有吃素的习惯。近年来,城市人大年初一,人们都会去餐馆喝早茶,互相拜年。喝完茶后,他们去购物、参观公园、观看舞狮。节日活动不断创新。新年的第二天称为新年的开始。全家人吃年夜饭,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然后,人们带着礼物,带着儿女走亲访友,你来我往,到处都是人山人海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广东有这样的习俗:大年初二,大多数人回娘家,女婿拜访公公、婆婆。大年初三,广东人在当地被称为“穷鬼节”,人们一大早就燃放鞭炮,送走穷鬼。广东人着力摆脱“红口白舌”毒咒。过去,鞭炮并没有被禁止。在城市和农村,天亮之前都要放鞭炮,并撒上一些“盐”,“盐”与“盐”同音,意思是破除是非谣言。俗称“打池口”。这种习俗在广东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盛行。农历初七是壬日,即一个人的生日。传统上,从农历初一到初十w年,有特定的生日,依次为:“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兵、十贼”。人类有一个共同点,生日是人类一起庆祝的,通常像除夕夜,杀鸡宰鸭,一家人吃大餐。以前人们吃的是七种蔬菜熬成的“七宝汤”,但因为过于复杂,现在改为大鱼大肉。如果天气好的话,天气很冷,所以有些家庭仍然在炉子旁做饭。元旦,孩子们穿新衣服,放鞭炮,赚钱。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