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彝族被称为“乌曼”、“落落”、“落落”,有的自称诺苏婆、涅苏婆、落落婆、香堂、蒙华。彝族的节日中,以农历6月24日的“火把节”最为隆重。

彝族具有大散居、小聚居的特点,因此不同地方的彝族房屋也不太一样。然而,大多数房屋都有一个全年开放的火坑。除了用于取暖、照明、炖煮或烘烤食物外,它也是朋友和客人聚会的中心。脚不要踩火坑内的锅庄石或鼎,严禁向火坑吐口水。禁止烧烤不洁之物,禁止在火坑附近赤身裸体。

彝族的长幼、男女、主宾之间有严格的礼俗。路上遇见长辈,晚辈一定要一边让长辈先走;长辈进屋时,必须让长辈入座,其余人依次就座;吃饭时,长辈坐在最上面(习俗上称为“上座”),晚辈依次坐在两侧和下面。 ,侍奉长辈,给他们提供米饭、蔬菜和汤。成人和老人的头部不能被触摸。

民俗

兄弟可以和嫂子开玩笑,但哥哥不能和嫂子开玩笑。当客人进入房间时,客人就会入座。主人坐在客人的左边,晚辈坐在客人的对面。禁止在火炕床上穿草鞋;上楼时脱鞋;禁止裸体或半裸体的成年人进入房屋;不准用脚踩门槛或坐在门槛上;不准用筷子敲桌子、敲碗;它我禁止在家里吹口哨或吹口哨。唱山歌、说脏话的;女性的衣服和内衣不能在路过的地方或蜂巢旁边晾晒;禁止面向太阳排便。

节日

清晨,同姓的一家人聚集在长辈家祭拜祖先。晚上,他们在平坦的地方一起点燃篝火唱歌跳舞。这是青年男女谈恋爱的好机会。 。随后,各家各户都举着火把,烧毁庭院、房屋周围、田地角落、果树旁。他们不断地将炒好的枯松木面撒在火把上,发出噼啪声,散发出香味,以求“消灾驱灾”。大部分节日与汉族的节日相同,但除夕夜,人们要“吃黑米”。从初一到初一不干农活。农历三月一日。三天的东西必须在除夕之前准备好。吃得越晚,准备的东西就越多,预示着来年的生活。越快乐。春节期间,年轻人喜欢从事扔包、打陀螺、荡秋千、擦丹秋等娱乐活动。

婚姻习俗

彝族婚姻基本实行一夫一妻制。一般来说,本民族内部允许通婚,但不禁止与其他民族通婚。婚姻中,堂兄弟姐妹优先。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恋爱,但结婚必须征得父母的同意,并经过媒婆、“共识酒”、“订婚酒”等程序。迎亲时,新郎家会提前用栗枝、绿叶搭起“绿棚”。迎新娘进门后,他们会在“绿棚”下举行宴会”以招待宾客。次日为正宴,亲朋好友以鸡、肉、酒、蛋、饭相互祝贺。初三是新郎新娘回家的日子,新娘的家人请亲朋好友吃“团圆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施后,表兄弟姐妹之间的优厚婚姻已被消除,现在大多数婚姻都是自由恋爱婚姻。

< p>建筑

彝族村寨大多是彝族聚居的大村落,解放前,房屋多为土木结构的茅草房或闪房,有门无窗,习惯“暗房明灶”,门忌朝北,房门、厨房门、马厩门均不宜朝北。新中国成立后,瓦房土木结构和建筑物逐步建成,并修建了一些砖木结构的瓦房。

服装

彝族男女喜欢用自己织染的土布制作衣服。男子头戴绿布髻,内搭白色内衬,身穿绿色双排扣大衣,下穿宽腰大裤腿。青壮年妇女均用深蓝色土布包头,上衣有蓝色短门襟。后门襟比前门襟长。圆领镶有五色条纹图案,袖上镶有三色图案;年轻女性是蓝色的。布头带配有头带和带有许多银泡的银项链。上衣是各种颜色的姐妹装。圆领上镶嵌着不同颜色的蕾丝,腰间饰有蓝色图案。新中国成立后,传统服饰逐渐减少,大部分服饰与汉族相同,而年轻一代则穿着时尚。

礼仪

彝族是一个文武并重、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长辈和晚辈之间,谁是大谁是小,不仅由年龄决定,还由父亲或母亲的年龄决定,所以不允许有任何错误。在特殊公共场所,应按辈分安排座位,长辈在场时不得先发言。彝族民间有“客三百年”的说法。每当有客人来的时候,都要给上层让位,至少要受到烟茶招待。

民间有“打羊”“打牛”迎客的习俗。每当有客人到来,都要宰杀动物招待,视之如牛、羊、猪、鸡等。C。根据他们的身份和亲密程度。宰杀动物前,应将活的动物带到客人面前,并让客人在宰杀前观看,以示对客人的尊重。酒是送给客人的问候礼物。在梁山,每当有客人进家时,主人都要先向客人敬酒,然后准备各种菜肴。招待客人的饭菜都算得上是有肥猪油的。用餐时,主妇要时刻注意客人碗里的饭,并在客人吃完之前随时添加,以显示待客的诚意。吃饭时,长辈坐在上面,晚辈依次坐在两侧和下面,为长辈加饭、摘菜、熬汤。

禁忌

避免玩耍和移动头部;避免在公共场合大声放屁或咒骂;避免在夜间吹口哨;避免在家里处理灵长类动物的肉或吃东西t 肉类(熊、狗、猴、猫等);无论男女,避免穿越火坑;避免在婚礼和葬礼上宰杀山羊;避免用苦杆当筷子或打人;烧焦的荞麦饼从火坑中取出后,切忌立即食用。翻过来用棍子刺穿;避免将锄头和斧头放在一起;避免在屋内肩扛锄头或斧头;避免在家中的火坑中焚烧刺奶树、桑树;避免有不同根的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