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主要节日有“火把节”、“彝年”、“拜主”、“米脂节”、“舞蹈节”等。“火把节”是最常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彝族地区的节日,一般在农历6月24日或25日。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都身着节日盛装,祭祀动物、祭神牌,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尽情玩耍。晚上,人们手持火把绕着自己的家和田地转圈,然后聚集在一起点燃篝火并跳舞。彝族年 彝族的新年,彝语称“库斯”。 “库”是年,“司”是新,即新年的意思。是凉山彝族人民的传统祭祀、庆祝节日。 “库斯”一般选在农历十月,正是庄稼收获的时候。彝族的一年持续三天。第一个尼彝族的新年叫“觉罗吉”,初一叫“库斯”,初二叫“多波”,初三叫“阿普吉”。觉罗吉:全家欢聚一堂,或杀猪杀鸡,庆祝一年的兴旺发达,来年吉祥如意。库斯是新年的意思,主要内容是祭祀祖先。早上鸡叫后,全村人就要宰年猪。过年猪要从同村、同村年长或德高望重的人开始依次宰杀。新年猪的胆囊、胰脏和尿液用来预测主人家的吉凶。猪胆饱满,色泽好,胰扁无缺损,小便充盈,吉祥。同时,膳食分为“舍甫”和“舍民”两餐。 “舍甫”主要是祭奠祖先。猪气鸭子、肝、舌、胰、荞麦一起煮,祭祀祖先。 “Shemin”是适合全家人的团餐。吃完“舍民”后,男人们将猪肉切成条,女人们则制作香肠。当天新鲜的肉和香肠就会挂在火坑上烤,同时展示主人的过年猪油。 ,人吉祥,显示主人的财富。多波是指每月的第一天(即每月的第一天)。早晨鸡鸣时,主人就起床,熬制心肺三鲜汤。将心、肺捣碎,放入锅中煮沸去油,加水、豆芽、干豆。 (鲜)竹笋等,制成三鲜汤。早上起床后,全家人都会享受这三鲜汤的美味。早上,妇女们组织全村的孩子们祭水果树,这是一个“社区日”的仪式。每个孩子要带一个猪前蹄和意大利糕点(精致的玉米糕)等,并选择一棵长得茂盛的果树。一个孩子会爬上树来陪伴树神,所有的孩子都会在一位妇女的带领下向树神祈祷。多结点果实,让孩子们分享,祝福孩子们健康成长等等。然后把孩子们带来的肉切成小块,放在树上或者树皮里。社区日之后就是拜年,彝族拜年热闹非凡。通常都是几十人一组,全村挨家挨户拜年。过年的时候,主人会泡酒给大家喝。与此同时,拜年团队也要做好拜年的准备工作。主持人唱新年歌,年轻人跳舞、摔跤、表演锅庄。不管谁近谁远,大家都高兴一整晚。阿普吉的意思是送走祖先。下午,猪肠和蔬菜煮熟了吃。女人们拜年,男人则在家接待​​拜年队伍。三天的过年结束后,彝族人就要端上大块的五花肉(一般分为三块、五块、七块)、酒、糖、千层糕、炒面、鸡蛋等,等待过年。去公婆家拜年。整个十月,彝族人民都沉浸在新年的欢乐之中。彝族年是彝族人民的一个重要节日。从古至今,彝族人民都非常重视过年,而且十分热闹。目前尚不清楚彝族新年何时开始。凉山彝族的新年仪式很多都与祭祖有关,整个节日充满了浓浓的祖先至上气息酰基。服饰节 服饰节——彝族姑娘的时装秀:楚雄和彝州有两个地方有服饰节。一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永仁县知居村的服饰节。一是每年3月28日在大姚县三台乡举办的服装节。服装节为居住分散、难得有机会见面、相识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表达爱意的机会。女孩子展示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看谁的衣服最美。彝族女装全部采用手工桃花、刺绣制作,制作一套衣服往往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因此,谁的衣服多、图案好,就会被认为是勤劳、有能力、有心灵手巧的人。与比赛风格不同,人们不再穿着所有的衣服,b但要不断换新衣服。有的女孩一天换五六套衣服。于是,服装节上又多了一幕:山筒旁、绿树下,老人们支起无数帐篷,煮着饭菜,忠实地守护着女儿们的服装。时装节从一开始就是一场竞赛,可以说是最早的时装秀。不同的是,彝族姑娘不仅是服装的设计师、制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时装模特”。大歌——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民间舞蹈:每逢丰收、婚礼或节日,居住在云南的彝族人,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甚至数千人,都会聚集在一堆熊熊的篝火旁跳舞。以静谧肃穆的青山环抱,以深邃神秘的天空为背景,伴随着芦苇、短笛、月琴、树叶奏出的音乐节奏,男女手牵着手,围成一圈,逆时针方向踏步唱歌,通宵达旦,玩完就休息。 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将这种民间自娱歌舞列为最受欢迎的“世界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达格”遍布云南各地。这种歌舞形式不仅流行于彝族,也流行于白族、纳西族等民族。只是名称不同,有“打格”、“左脚舞”、“踏格”、“踏格”、“踏格”等。 “舞芦笙”等名。据考证,“达格”是“塔格”的音译。早在汉唐时期,“踏歌”就是我国中原及江南人民中十分活跃的民间歌舞。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形贝壳贮器上铸有的“滇族羽毛舞”,以及18个竖尾人双臂舞动的铜扣饰物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依附,以及云南沧源出土的“滇族羽毛舞”等,岩画上的舞蹈图案与彝族“达格”的形象相同,可能是彝族“打格”古老起源的证据。至今,云南省巍山县巍宝山龙潭堂内的壁画仍保存完好,有清代人所画的“踏歌”图。这种情况与今天巍山彝族的塔哥很相似。青年节 青年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彝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新年,互祝吉祥。跳虎:云南省双柏县麦地冲彝族过年有“跳虎节”的特殊习俗。正月初八,村里所有的成年男子都聚集在村后的图图庙遗址处,杀狗祭“米斯”(“米”是土,“斯”是主人,“米”是土地的主人,米斯)意思是土地的主人。)然后村里的“毕摩”就会祭祀土地的主人,请虎神。八名村民装扮成老虎,翩翩起舞。 “虎”耳朵高,尾巴粗,全身都是虎纹,额上画着一个“王”字,脖子上挂着一个大铜铃,显得威风凛凛。 “毕摩”念完了请虎神的祭文后,虎王就率领所有的老虎进了村子。整个虎节,全村男女老少都沉浸在迎虎、送虎、看虎跳、驱邪鬼的欢乐气氛中。祭祀虎神祈福后愿祖先们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幸福。它反映了彝族分支“洛洛”人的宇宙观。他们相信老虎创造了世界上的一切,对老虎的尊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总体来说,“虎笙”原始古朴,不受外界影响。是傩彝文化的瑰宝。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一般在农历十月初十的吉日举行。节日持续5至6天。节日期间要杀猪杀羊,有钱人还要杀牛。届时,人们盛装宴请,走亲访友,互相赠送礼物。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将庆祝新年过年节后的农历二月初十、十一。彝族人民称这个节日为“马龙火”。在祭祀活动中,祭龙规模最大。祭龙活动在二月、三月或四月的龙日之一举行。村里每人都会带一碗米和一小块盐。长辈们会备好香,集体在龙树下祭祀。云南彝族选择每年的正月。龙祭在第一个龙日举行。祭祀结束后,大家不分年龄,席地而坐,自带米饭,一起吃肉。这是一次大型聚会。女孩成年礼的“换裙”仪式。在凉山地区,彝族姑娘成年后要举行神秘的“换裙”仪式。彝语叫“沙拉罗”,意思是脱掉童年的裙子,穿上大人的裙子。成年期。 。在“沙拉罗”之前,彝族姑娘穿着红白相间的童裙,扎着单根辫子,耳朵上挂着穿耳线。举行“换裙”仪式后,要穿上中段黑蓝的及地黑蓝三件套长裙。原来的单辫子要改成双辫子,还要戴绣花头带,挂耳环。举行“换裙”仪式后,姑娘们可以自由地逛街、赶集、看赛马、交朋友、谈恋爱。 “换裙子”的时间是根据女孩的发育情况来确定的。一般选择15岁至17岁之间,以单身年龄为佳。因为在当地彝族人眼中,两岁“换裙子”就会带来灾难,如果困难了,就终身不吉利了。至于“换裙子”的具体日期,老年人在出行前要仔细算算。终于决定了一个吉日。由于“换裙子”是女孩由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标志,因此家长们非常重视。尤其是母亲,是女儿的贴心人,最了解女儿的身体状况。换衣服前,她热情地为女儿准备了一件蕾丝黑色哈帕、一条新裙子、以及不同颜色的珠子。以及衣领和其他配饰上的银牌。庆祝方式: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彝族的狂欢:“火把节”一般在农历6月24日至26日晚上举行,是彝族的盛大节日。届时,要宰杀牛羊,祭祀祖先。有的地区还会祭祀地主,互相宴饮,吃肉块,祈求丰收。火把节一般持续三天。第一天,全家人欢聚一堂,接下来的两天,还有摔跤、赛马、斗牛、赛船、拔河等各种活动。然后就是盛大的篝火晚会和通宵狂欢。夜幕降临,人们挥舞着火把,成群结队地走遍村寨,翻山越岭。他们在彼此的火把上撒上松香粉,制作火把。山峦和平原照耀得如同白昼。按照彝族的习俗,在火把上撒上松香粉,使火把“嘭”的一声发出一团灿烂的火花,散发出阵阵清香,是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晚辈把松香粉撒在火把上。尊敬长辈,这是对长辈的尊敬和祝愿。长辈向晚辈传递爱,是一种爱抚,祝愿他们好运;同伴之间互相传递爱是亲密和友谊的标志;青年男女互相传播爱心,就是爱情的开始。第一天火祭这一天,大家都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心情愉悦。各村都要宰杀牛羊,摆宴席,用各种肉类和香甜的酒。香气四溢。若祭祀神明,神明必赞叹不已。夜幕降临,附近村庄的人们会在长老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坛,按照传统方式敲击石头生火,点燃圣火。毕摩(彝族民间祭司)会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无论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中接过艾草制成的火把,在田野里漫步,模仿阿什莫用火驱虫的传说。初二传火 这天,家家户户聚集在祭坛的圣火下,举行各种传统节日活动。年轻人应该模仿传说中的Altiraba、赛马、摔跤g、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模仿传说中的阿诗玛,穿着漂亮的衣服,撑起酥油伞,唱着《朵洛荷》,跳着身体舞。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彝族选美比赛。长辈们必须按照阿尔提拉巴的勤劳、勇敢、英勇和阿诗玛的善良、聪明、美丽的传说标准,从男孩和女孩中选出年度佳丽。夜幕降临,一对对恩爱的男女,在山间,在河边,在黄油伞下,弹着月琴,吹着口弦,诉说着彼此的爱意。因此,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为“东方情人节”。第三天的送火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大家都会举着火把到处跑。最后,人们聚集了火把一起形成巨大的篝火。人们欢聚在篝火旁,尽情地唱歌、跳舞。场面极为壮观。因此,它也被称为“东方狂欢之夜”。其他活动:节日期间,鲁南、龟山等地的彝族群众,演奏大三弦,跳“阿西舞对月”,并举行摔跤、斗牛等活动;楚雄、弥勒等地的彝族也举行传统的“火祭”仪式。节日之夜,彝族居住的大山深处,“火树银花不眠”随处可见,场面十分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