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藏族人民交往、问候亲友时,习惯于互相敬献哈达,以表达尊重和祝贺。哈达是一条由白色丝绸和亚麻制成的长带子。按品质和长度分为郎、阿细、索细等十余种。哈达越宽越长,表示敬意越深。献什么样的哈达一般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来决定。普通藏民顶礼活佛、敬献哈达时,不能直接递到活佛手上,只能放在活佛面前的桌子上。
礼物
藏族人非常重视礼物,凡是有喜事都会送礼物庆祝。一般来说,送的东西一定要还,而且回赠的金额往往要加倍,否则会被认为是小气、无礼。
宗教礼仪
当和尚看到 h是老师,就得磕头。例如,见到堪布或活佛时,必须磕三拜。根据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级别的坐垫。每逢宗教节日,达赖喇嘛、班禅喇嘛给信众揉额头也有分寸。对于高官,则要低头,双手揉额。对于中层官员,他们会用一只手揉额头。对于普通平民来说,他们会在头上戴上丝绸流苏。搅拌一次以表达祝福。
言语礼仪
流行的语言一般有三种:普通话、敬语和最敬语,根据身份使用。如果地位相同,则使用普通语或敬语。地位较低的人与地位较高的人说话时,必须使用敬语。如果地位差距太大,必须用最敬语,否则就是失礼。 。在名称后添加破折号。
会见礼仪
会见长辈或尊敬的人时,应脱下帽子戴在手上,弯腰成45度;遇到普通人时,只需稍微低下头,将帽子扣在胸前即可。 ;有时合掌与行礼并用,合掌应过顶,以示尊重。
尊老
藏族自古就有尊老的美德。在很多节日里,都有向老人祈福的习俗。藏历除夕,全家人吃面条辞旧迎新时,总是先请老人吃第一碗。大年初一天一亮,家中最小的女孩或儿媳妇就必须第一个背第一缸水,冲泡成酥油茶,敬给老人以示。孝子以及晚辈对老人的祝福。
一、服饰
藏族多穿宽幅右襟布袍或长皮袍,男有长斜领,小有长斜领。女式衣领。男女均系红、蓝、绿长腰带。男装上半身的正面和背面都有囊状的褶皱,可以用来携带个人物品。干活时,右臂裸露,右袖空挂在身后。皮夹克有日面和白面两种。日本面小羊皮大衣被藏族称为“察日”。面料有灯芯绒、丝缎、羊毛等,领子、门襟、袖口常用氆氇、锦缎、水獭皮等镶边。白色皮夹克,藏语称“子花”,用黑色灯芯绒、氆氇镶边。 、小羊皮等,日常工作时穿着。毛毡夹克和棕色石RTS通常用于放牧和避雨。男女穿高腰厚底皮鞋或靴子。夏季戴毛线帽或锦边毡帽,冬季戴四耳藏帽、狐皮帽等。男女均佩戴银饰或布饰,完成后内部装有经文和佛像的“神廓”,既是装饰品,又是护身符。成年男子喜欢佩带腰刀。女性以长发为美,将其分成数百辫子,披在背后。将辫子的末端放入两个辫子组中。辫子套装是银牌,表面有图案。青年男女喜欢佩戴金银耳环、戒指、手镯。节日或庆典时,有的妇女佩戴珊瑚、玛瑙、绿松石、玉石等制成的项链,腰间系精美的银质乳钩等饰物。随着各方面的不断交流受民族群体和改革开放的影响,藏族服饰逐渐改革传统款式,发展到新颖、美观、实用、方便、高档等方面,如毛呢大衣、茄克、西服、高档皮鞋、皮革等。靴子等已被普遍穿着。
2、饮食
藏族喜食糌粑、牛羊肉、乳制品等。 糌粑:将青稞面、酥油、曲拉、奶茶炒在碗里;另一种吃法叫“杜玛”,就是在碗底放少量炒面、黄油、曲拉,然后倒入奶茶,边喝茶边添加,一般当早餐。奶茶是牧区必备的饮品。在食物方面也有一些独特的制作方法。水油饼:将面粉混合,擀成圆饼。煮沸后放入碗中。加入酥油、曲拉和糖,搅拌均匀即可食用。它香甜可口,营养丰富。饺子:羊肉切末,加盐,葱、姜等调料制成肉馅,包入面团煮熟,装盘即可食用。藏式糕点:酥油融化后,加入曲拉粉、适量熟面粉、干酸奶粉、白糖、葡萄干等,打成饼状,上面嵌上红枣,然后切成片。凝固或制成圆形小吃。是节日招待宾客、馈赠亲友的上佳礼品。手抓:将牛羊排骨、脊椎、腿骨等切成块,放入锅中,加水,加入适量盐、胡椒粉等调味品,用大火煮沸即可食用立即地。俗称“火锅肉”。它嫩而不油腻。血肠:将牛羊小肠洗净,倒入牛羊血、切碎的里脊肉和牛羊脂,加入调味料,煮至血熟而不凝固,即可食用。肉肠:取牛羊l将肺、心、肉切块,加入牛、羊脂及调味料,倒入大肠内煮熟后食用。还有肝肠、面肠等做法。牧民人人都喜欢喝奶茶。在当今的牧区,面条、面条、饺子、包子、炸饼、煎饼、米饭、卷饼、炒菜等已成为藏族人民的家常饭菜。
<三、住宿交通
<藏族游牧时一般住帐篷。帐篷多用黑色牦牛毛制成,缝成毛条。帐篷中间有一根木梁,前后两根柱子撑着梁。帐篷的外角由8根绳子拉动,形成方形帐篷,俗称“封条”。此法多见于祁连、门源两县。海盐县、刚察县的缝制形式多为长方形。会计室有门有天窗对了。帐篷内搭建的锅灶,藏语称“达瓦”。帐篷上部中央设有佛龛。以灶台为界,右侧为男宾坐卧之用,左侧为厨房间,妇女坐置炊具等物品。家具、食品袋摆放在帐篷周围,整齐、整齐、美观。部分帐篷还配有加热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在牧民已经在冬季安家落户,盖起了土木或砖木结构的新房屋,购买了新的生活用具。帐篷仅在夏季和秋季放牧时使用。放牧出行主要靠马进行;驮运主要依靠牛。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交通发达,汽车、拖拉机、摩托车、自行车等进入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领域,马、牛等的使用范围不断缩小。
4.玛丽亚ge
藏族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他们的婚姻和爱情相对自由,但必须得到双方父母的同意。如果双方父母不同意,则有“抢新娘”的习俗,但必须办理求婚、订婚、彩礼、结婚等手续。海北地区的婚俗大致相同。一般由媒人带酒、茶、哈达到女方家提亲。如果女方同意这门亲事,他会第二次带酒、哈达等礼物到女方家,双方就聘礼、婚礼等具体事项达成一致。举行2至3场婚礼,新郎在路上迎接送新娘的队伍。出嫁时,刚察县、祁连县、海盐县的新娘随迎亲队伍出发。当距离新郎家2至3英里时,新郎的伴娘队伍分三批前来,迎新娘,给新郎敬哈达和酒,表示祝贺和问候,到达新郎家,新娘下马走进帐篷。准新娘被邀请参加宴会,他们唱酒歌,玩猜谜游戏,直到午夜。路上有一场婚礼。门源花热地区的藏族婚礼队伍出发前,新娘要绕娘家三圈,新郎在途中要举行一到三场欢迎仪式,包括茶、酒、哈达等,并有还有抢新娘帽子的游戏。海盐县的迎亲队伍一边敬酒、敬哈达,绕送行队伍三圈,抵达新郎家。僧人念完洗面经等仪式后,新娘绕火转三圈,才进入洞房。刚察县举行婚礼,新郎不出面,新娘留下来独自一人待在空荡荡的房间里。第二天她就回到了娘家。她在娘家待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少则一年半,多则两三年。
招女婿是藏族民间常见的婚姻形式。一般是女方到男方家提亲。迎送仪式与娶媳妇的仪式基本相同,但更为简单。女婿娶了新老婆后,所有的财产都归到了女儿家。女婿受到家庭和社会所有人的尊重,享有与儿子同等的权利。
5、分娩
孩子出生后,父母将婴儿抱到“玛尼杆”(帐篷或房屋附近竖立经幡的木杆)下,在门前煎桑叶。挂一把羊毛,7天之内不开门。初八,娘亲及亲友带礼物前来观看满月。然后去寺庙或者请长辈给你起个名字。男女常以神佛名号或吉祥词语给自己起名。在生育能力方面,男女是平等的。当孩子长到3岁至5岁的时候,就会在吉日举行盛大的剪发仪式。届时,亲戚朋友都会前来祝贺。从长辈开始,每人用剪刀剪一把胎发,并承诺赠送礼物以表达祝福。主人家摆宴招待亲友,然后将胎发缝进布袋里,戴在孩子身上。
六、丧葬
藏族主要实行天葬和土葬,也有火葬。天葬又称鸟葬。人死后,会被用带子捆住,盘腿而坐,双手合十。尸体随后被送往天葬台,供老鹰啄食。吃尸体要早、快、快、快,是吉利的。精瘦地。下葬时,人被埋在坐棺中,棺材深埋在地下。火葬时,尸体用白布或黄布裹成坐姿,用干柴、酥油等焚烧,骨灰撒撒或掩埋。相关服务 服丧期间,男子将帽子反戴或在帽子两侧缝上白布条。他们已经49天没有剪头发,没有参加任何娱乐活动。妇女们用白羊毛或布条扎辫子。
七、节日
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从农历十二月初开始,就开始销售年货、新衣。 12月19日,刚察地区帐篷或房屋清洁。 24日,灶神被派往刚察、祁连、海盐县。 29日举行驱鬼消灾活动。早在莫30日起,门源地区从河里打捞上来冰块,每隔一米放置在帐篷或村庄周围,以替代净水。除夕之夜,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煮桑树拜佛,吃年夜饭,喝酒唱歌,彻夜不眠。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都穿上新衣,煮桑叶,祭祀。随后,年轻人给长辈带上礼物拜年,并说“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罗瑟桑”(新年快乐)。正月十五法会:寺庙里的僧人念经,人们到寺庙里化缘、点灯、祈果。农历四月十五“萨嘎达瓦”节,藏民在寺庙附近举行集会,纪念释迦牟尼的诞生和成道。老年人斋戒后去寺庙行“摩尼”。男女老少,穿着新衣,成群结队地玩耍,唱歌,庆祝节日。贡查地区每年六月举办“瓦尔登”节,庆祝羊毛丰收,有赛马、摔跤、射击等活动。祁连地区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六月中旬举行“特日斯”(夏季活动),又称朝山节,藏语称“珠巴泽西”。这一天,人们纷纷涌向阿鲁寺拜佛。藏族人民还举行祭祀阿宝的活动。每当祭祀峨保、潮汕时,都要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文体活动。农历10月25日元宵节,是纪念宗喀巴大师“涅槃”的宗教节日。每户人家都制作一个大灯笼,放在高台上,插上108根灯芯。点燃它后,全家人伊利鞠躬并祈祷和平。藏族也有斋戒的习俗。他们第一天只吃一顿午餐,第二天一整天不吃不喝不说话。
八、禁忌
藏族忌食马、骡、驴、狗肉、鱼。直呼死者的名字是禁忌。不尊重喇嘛的言行、不尊重佛经、不尊重喇嘛寺院是禁忌。禁忌在牲畜圈内大小便和清点主人的牲畜。如果妇女有孩子或家里有病人,应避免进入家中。不要用有裂纹的碗来招待客人。禁忌将脚伸向佛坛。严禁在炉火中点燃抹布等脏物。避免敲打碗和筷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