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人有哪些有趣的满族文化人文故事?
我对满族文化了解不多。我只知道他们的衣服和我们的不一样。
承德民俗中的满族元素
民俗是一个民族的基本文化,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它涵盖范围广泛,与许多其他学科领域和特定行业有联系。
俗话说“十里有不同风情,百里有不同风情”。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造就了一个地方乃至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承德——清朝第二政治中心。位于长城古北口外,河北省东北部,是华北至东北的主要交通要道之一。它历史悠久,具有多民族的历史文化内涵。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奇峰怪石、山川河流,适宜气候。
满族从康熙九年(1670年)开始进入承德。 1703年,康熙帝选此建行宫,即现在的避暑山庄。每年,随行皇帝的文人墨客、富商、皇室成员以及一整套官僚随秋军涌入承德。此时的热河已成为“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周围店铺林立,绵延十里,成为塞外最大的都城”。承德逐渐形成了满族、蒙古族、汉族等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服装、居住、节日等民俗风情,形成了塞外山城独特的民俗风情。
在城镇与商业之间架起的海关桥梁
随着大量满族人的涌入,日常生活安全成为一件大事,尤其是在乾隆时期。在皇帝的生日和太后、各少数民族领导人、各省政要、朝鲜和东南亚国家的使节都来热河庆生。由此,豪华客栈、饭店、商店、戏院应运而生,各行各业日益繁荣。
当时承德的主要街道有西街第一牌坊、第二牌坊、第三牌坊。这是主要的商业街或交易街。此外,还有二仙居街、汉河沿街、土兔寺、皮衣街、马市街、草市街等。
从承德街头大大小小的店铺的商业风情中,就能感受到当年的繁华气息。
昔日,这里有400多家店铺。承德市场“五要素八作品”。这些商店有不同的名称和不同的解释。曾经有一首关于商人选择的民歌字体大小,常使用吉祥词语,如福、德、勇、仁、吉祥、喜庆等。 名牌是商家的招牌,隐喻意义不同,但都具有老字号的传统,真诚、诚实、值得信赖。
昔日承德商铺林立,无论商贾,都有自己鲜明的招牌,如餐饮、客栈、中药店、澡堂、牙科假牙工作室、照相馆、理发店等。商店等,比如商人剃头用的铁叫头、推销员用的拨浪鼓、油筐用的木棍、磨剪刀、镐子用的铁片等。
<主要街道下面,有很多集市和庙会。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巴沟(平泉)有集市,粮谷、木炭、柴草、蔬菜、牲畜、劳力市场。清代巴沟殿实行列祭,民国则举行三至七日的庙会。庙会期间,商人、工匠、工匠、大排档进行商品交易。另外,四月初八的龙华市场庙会十分热闹。三英里长的街道上挤满了各种摊贩。南边是牲畜市场,北边是柴火市场,中间是日用杂货市场。庙会周围布满了白布亭子,熙熙攘攘的人群表演着各种娱乐、小吃、外国电影、算命。剧团在庙前唱歌。龙华庙会规模最大、最盛大的是郭家屯镇西屯村凤凰阁。庙会主要是为了物资的交流。每年农历四月十六至十八日举行。有数万个来自内蒙古、丰宁、围场及本县的商人和佛教信徒。各类牲畜、土特产、木材、生活用品等,一应俱全。除了贸易之外,不少蒙古人和外国商人骑马到半山腰的凤凰阁烧香拜佛。随着商业的发展,曾经的青山绿水也催生了新的城镇。例如,平泉因街道中央有一口水平涌出的泉水而得名。水量大、水质好。居民和商店经常使用这种水。它“上连锦州,下连喜峰口”,原名“巴沟”。始建于清朝初年。康熙四十四年,在平泉设立南、北石家子两个驿站。雍正年间,平泉已形成一条东西向的街道。内蒙古腹地生产的粮食、毛皮、药材、牲畜,以及关里生产的布匹、糖、茶叶、日用品等,都在这里采集、储存、运输、转售。仓库、粮店、商业店铺、手工作坊,形成一条南起南岭,北至齐家北口,长达20里的长街。政府办公楼多位于街道中心西侧,住宅区分布在街道南、北、西北部。政府或民间融资相继兴建的寺庙,分布在重要的街巷口。几个分散的村庄逐渐连接在一起,城镇的规模初具规模。当时,“平泉街道长十六里,瓦房鳞次栉比,商贾众多,人口稠密,是口外最繁华的地方”。
众所周知就像无尽的哈达,无尽的沟渠。
衣食住行带来的风俗土壤
大量满族人聚集在承德。事情要从守卫避暑山庄的八旗士兵说起。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建成后,为了给皇帝提供安全保障,照顾他的起居,朝廷分批派遣八旗士兵前往承德。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带着家人一起来。从食物到日常用品,一切都由国家提供。此外,还有一些是满族人。为了解决满汉矛盾,清政府在喜峰口至古北口之间修建了100多处黄庄、王庄、官庄遗址,由满族人管理这些田地。营地之间有街道隔开,每个营地周围都有院墙,形成独立的生活空间。营子的房子是g基本一样,三个房间。也有两房改成三房的,称为“二婆三”。全屋布局为前廊后楼,宽阔的庑檐向外延伸,长约100米。 1米至1.8米之间,底部为高地,面向与房屋相连的平台,满族人将厨房放置在此。入口后面的房间是门厅。满族重西,所以左边的西房给老人居住,夫妻的卧室安排在东房。
普通人并不生活在这样的规则中。由于满族的祖先常年在寒冷的环境中狩猎和生活,所以冬天住在山洞里,夏天多定居在森林中的“封闭地方”,居住在“措洛”中。框架或棚屋。它具有脊状形状,横截面形状像人字形。解决后经改造,发展成为一座砖瓦砌成的东北老房子。为了防寒,老房子突出了取暖设备,即建造了锅台和火坑,与室外的烟囱相连。一般有三、五个院落,周围以木栅为围墙
。门朝南开。院内建有影壁、“索伦柱”。正房中开,分东、西两间。这种建筑风格在承德农村至今仍保留着。
由于承德地区满族大部分来自北京,因此饮食十分讲究,具有浓郁的皇城特色。京城的主要菜肴和小吃在这里随处可见,如满汉宴、烤全羊、羊肉涮锅、滚驴、萨琪玛、粘糕等。糯食是满族人民喜爱的食物,因为在野外打猎的时候,挨饿是常有的事,而粘性食物最大的好处就是耐饥饿。春节一到,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粘食品,称为“年货”,冷冻起来供春节期间食用。在副食方面,他们喜欢吃肉类,如猪肉片、血肠等,也喜欢吃酸菜粉丝。
此外,承德还有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小吃——豆汁。它是用绿豆磨成淀粉,剩余的渣子发酵后加入小米制成的。味道醇厚可口。回味悠长。民国初年,很多满族人已经过不上日子了。当时有句俗话形象地描述了她们的困境,那就是“八旗姑娘,一起下山谷,偷瓜偷豆”。这时候,他们平时的厨艺就派上用场了。后来很多满族人开始做起煮豆汁、做小米面、做豆片等小生意,成为他们的生存手段。和汉族一样,满族最重要的节日就是春节。承德滦河镇的满族人过年有一个特别的项目:天上插灯笼。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在院子里挖个洞,埋一根长木杆,杆顶绑一棵小松树,里面放五谷杂粮。每天晚上,人们都会用绳子绑着装有蜡烛的纸灯笼。往上走,从腊月二十三点到正月十五,每晚换一支蜡烛。这是一种祭天、祈求来年好运的方式。
满族的主要服装是翻领长袍。由于满族都是旗人,所以这种袍子被称为旗袍。博满族男女都喜欢穿旗袍。清初旗袍款式无领,马蹄形袖口,又称箭袖,大左袄,纽扣,四分长,及膝。入关后,逐渐受到汉族服饰的影响,局昌旗袍由四开衩改为左右开衩,或无开衩,马蹄袖也改为平袖,箭袖袍也成为一种服饰。 ,只有官袍,包括朝袍、龙袍、蟒袍等仍是开襟和马蹄式,加上披肩领或卷领。逢年过节或外出办事时,老百姓也沿袭旧俗,十分重视箭袖。春、冬季穿马褂或背心,腰系腰带。女式旗袍与男式旗袍相同,但差异更多在领子、裙摆、裙摆和边缘的装饰上与蕾丝。外出时,脖子上围一条长巾,春秋季节,在袍子外穿一件马褂或背心。 20世纪40年代以后,男式旗袍逐渐过时,女式旗袍则由宽袖变为窄袖,由宽松肥大变为紧身齐腰。后来逐渐传入汉族妇女服饰中。
另外,满族妇女喜欢穿木制高底鞋,称为“旗鞋”,又称马蹄鞋,因其木鞋底前平后圆,鞋底薄。顶部宽,底部宽。因其形似马蹄而得名。木底高三四寸,有的高达七八寸。木底用白布包裹。有钱人家多用丝绸、缎子作为鞋面,而普通百姓家庭多用布料作为鞋面。无论富人还是穷人都绣花图案,没有花的平底鞋是禁忌,因为它们像丧服。贵族妇女常在鞋子上装饰玉石首饰或在脚趾上加流苏。十三、十四岁的女孩子就开始穿这种鞋,但现在这种鞋已经很少见了。
礼仪中风俗的传播
满族人民十分重视礼仪,规矩很强,对祖先十分尊敬和崇拜。每个家庭都有祖先的牌位。随着岁月的流逝,分支机构和人口不断增加。不过,逢年过节,家里最隆重的事情就是在祖先的牌位前磕头。正月三十夜送别后,满族人首先依次拜财神。此外,长幼顺序、尊卑尊卑也有明确区分。就算是同家的两个兄弟相隔几天,见面时,弟弟会恭敬地握住他的手。送礼物。在一个普通的满族家庭里,小儿子一大早就起床出去散步。出门之前,他得先去跟妈妈打个招呼。他弯曲左腿,右膝触地,右手下垂触地。他举行“殴打仪式”,告诉母亲他要出去。一段时间后;散步回来,儿子要到母亲面前行礼、打招呼。
满人入关后,满汉文化融合成为历史潮流。在个人婚礼等六种婚礼仪式的影响下,满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新的婚礼习俗,大致可分为说亲、媒合、结婚、小订婚、拜女家、奉茶、送枣等。 ,剪剪刀,结婚,坐在帐篷里,分尺寸,r
承德地区的满族与其他地方的满族、汉族是一样的。年轻男女在达到一定年龄之前不得订婚。正如《啸亭杂录》中记载:“满族宗族中,指尖许配的人是极少的。他们都老了,还带着发夹。男女家先互相询问,违者有罪。”订婚后,媒人讲和,女方同意商议婚事。媒人到女方家相见,如果满意,就会给女方如意、玉环、手镯等作为聘礼。见面结束后,女方会赠送女孩送一张生日贺卡,上面写着女孩的出生日期。算命的信息是送给男方的家人,在某些情况下在承德地区,一些馒头等烘焙食品也立即赠送,寓意繁荣。男方收到女方的算命信息后,将其放在自己的灶神或灶香炉前。三日过后,如果家里没有出现破盆、破碗、丢失财物等不吉利现象,那就是吉祥的了。男方的家人会派女方的算命先生来请算命师,请他预测男女的命运是否相合,如果不相合,是否有解决的办法。如果双方无法匹配,男方可以退还新娘的聘礼。如果相符,则进行下一步的聘礼,即聘礼,包括小聘礼和大聘礼三个阶段。这些都完成之后,两家人就正式定下了婚事,开始正式为新人的婚礼做准备。
船尾新郎家选定婚期后,提前通知女家,称为“送期”。在承德地区,婚礼大多在冬季举行,以腊月为主。因为冬天是农闲时间,大家都有时间帮忙。工作了一年,这个时候也是一年中最富有的时候。婚期确定后,女方择吉日将男方送来的彩礼放在祖桌前,烧香拜祖,跪拜祖宗,挑出嫁衣。合适的颜色,用新剪刀剪成需要的尺寸,准备制作。婚纱。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婚礼的日子就快到了。
承德地区满族婚礼一般分为三天。第一天,新郎家杀猪、搭灶、搭鼓乐棚、祭祖RS;第二天是婚车和安装箱子;第三天是正式仪式。当天,举行了婚礼。婚礼过程中,用轿子举行婚礼。新娘下了轿,右肩扛着两块铜镜,怀里抱着一个花瓶,天地桌上放着一束红高粱
一张弓,三支箭,和一个秤。新郎在向天地祈祷之前,先向新娘携带的铜镜射出三支假箭,然后用秤梁掀起新娘的盖头。新娘跨过马鞍进屋,爬上粘糕,坐在炕上。射出三支箭是为了辟邪。是为了考验新郎的武功。马鞍意味着和平与安宁。婚后若生男孩,门口应挂弓箭,预示长大后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弓箭手。如果一个女孩是born、门口挂一条红色布条,象征吉祥。
发型习俗透露人生变迁
法俗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之一。不同民族因审美要求不同或基于实际生产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发风俗和发饰。就发型而言,满族男子的发型颇有特色。她们的发型是将前面及周围的发际线剃光,在后脑勺留一条辫子。是清朝的象征之一。满族男子为什么要留这样的发型呢?这主要与他们崇尚骑射有关。满族人“善骑射,捕捉猛兽”。为了便于在山林中驰骋,需要剃掉前面及周围的发际线。可见,这种发型完全是在狩猎和战争时用来约束头发的。还有一定的R满族妇女发型的规则。在成年结婚之前,满族女子的发型与男子基本相同。他们周围的头发被剃光,编成辫子,绑在脑后。人们直到成年并等待结婚时才会留头发。满族女性更注重发饰。最大的特征之一是头发上的花朵排列。十八世纪韩国作家朴智媛在他的《热花日记》中描述了许多地方不同年龄、不同地位的女性的这种插花习俗。例如,在凤凰山脚下的村庄里,一家姓E的母亲,“年近七十,满头花”。我在通源堡见到的那个女人
“指的是主人家的婆婆”,“五十多岁了”,“髻着鲜花,金饰……” 。就连“头顶光秃秃、光滑如赭石”的伴娘、保姆”有她们的“寸髻指北,却仍开满鲜花。”毫无疑问,插花装饰头发的习俗是满族妇女中的一种习俗,她们有共同的爱好,这种审美观念已经融入到她们的生活中。日常生活习俗,满族妇女的这种习俗与她们的生活条件有关,她们生活在山谷里,春、夏、秋三季都会采摘五颜六色的野花来装饰头发。后来,她们的房屋、庭院,以及他们种植花草的爱好,为这一习俗的延续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