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过年有哪些独特的习俗至今还保留着?
恰逢农历新年,笔者谨以此文祝各位读者朋友新年快乐。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清朝的民俗风情。
说实话,虽然我说的是清朝的风俗习惯,但是我对它们并不陌生,因为清朝的很多风俗习惯都流传至今,尤其是在广大的东北地区。地区。清朝的风俗习惯几乎没有改变。被传承下来。以作者自己的家庭为例。据家谱记载,我的祖先早在乾隆年间就从山东迁徙至关东,定居东北。经过几代人的经营,当地终于形成了一个大宗族。尽管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但在我们农村的家乡,部落里的人们仍然遵循旧规矩来庆祝新年,而这些旧规矩是在清朝时期形成的。
所以我们来谈谈但这些旧的新年规则。
腊月二十三,我们东北人在这一天过小年,至此正式拉开了“过年”的序幕。腊月二十三晚上,有一件大事——辞去“灶王爷”的职务。作为最受群众爱戴的天庭基层干部,今晚他必须回到天庭汇报一年来家里的吃穿花销。 。关于灶王爷的民间传说有很多版本,但可以说灶王爷是一位吉祥之神。俗话说“上天说好话,下辈子就有好运”。由于灶王爷向天上报了好事,天就指定了另一位神来监督人们是否有亵渎或其他“违法”行为。他是博的神。此神位于西北,灶神位于东南。 (即厨房之王)Op正面。由于药神多说坏话,被百姓视为凶神。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人崇拜他,他就被大家遗忘了。
过了小年,就是除夕夜了。除夕夜还有更多需要注意的事情。
清晨早起,吃完早餐就进入忙碌状态。早上的主要任务是“进贡”和“封门”。 “上贡”实际上是民间祭祀神灵、祖先的祭祀活动。因朝北,应将家谱(大户的祖先的牌位可能是历代的祖先)放在南堂的上厅,然后将准备好的贡品放在桌子上。另一方面,汉族的贡品则相对“素食”,以谷物和油炸食品为主。满族的贡品以猪肉为主,也有猪头、肋骨等是必需品。 “封门”就是贴春联,东北人称之为“贴春联”。贴春联是全国各地的一项民俗活动。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各地区人文文化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贴春联的时间也有所不同。
午餐主要是炒菜和炖菜。豆腐是满族人的必吃之物。原本属于旗人的汉族家庭,也深受满族文化的影响。豆腐也是过年必吃的。此外,还需要喝自制大黄米酿制的米酒。喝一口热腾腾的自酿米酒,就会感受到纯粮酿造的醇香。当然,不要贪心。这种米酒堪称后劲十足,饭桌上喝醉了,很快就会倒下ep。
新年的“重头戏”都在除夕夜“上演”。
项目一、求神
东北的冬天,下午五点左右开始进入黑暗,进行求神工作此时。旧时的规矩是家里的男人都要到家里的祖坟祭拜神灵。过程非常简单。他们在祖先的坟墓前烧一些纸钱,磕头,放几鞭炮,然后径直走回家。这是回家路上的禁忌。转头互相低声耳语,尤其不要说亵渎的话,这样祖先、神明就会跟着你回家。回到家,进了院门,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放下摊子,摊子是一根长约两米的直木棍,放在大门内侧。主要目的是阻止跟随主人的人吃喝。那些孤独的鬼魂又辟邪,请神祖回家。被请回家的神灵被放置在高殿的顶部供奉着。
第二项:吃饺子
为什么我们需要在晚饭前完成对神的邀请?因为除夕夜的第一顿饺子餐必须先由神灵和祖先品尝,即在晚餐正式开始之前,必须将饺子敬献给上位神灵和祖先,以示尊敬。过了一会儿,神祖们“吃饭”之后,晚餐就可以正式开始了。
饺子是中国北方非常受欢迎的食物。在广大的东北地区,饺子是最吉祥、带来好运的食品。东北有句俗话:“饺子如酒,越吃越多”。 “月油”是东北地区最受欢迎的美食。作者有一个勤劳的妈妈,我们家平时几乎一周吃一次饺子,吃一口妈妈包的饺子,和爸爸喝一杯。生活实在是太安逸了,我实在不敢再拥有了。多么奢侈啊。
晚饭后,一家人通常有说有笑。那时没有春晚,他们主要以打牌、聊天为消遣。
第三项:磕头
辞旧岁之前,家里的长辈会带领家里的男人按照辈分顺序排队以及家中的长子,依次交给高堂。祖宗、祖宗、神明以及家里的每一位长辈都磕头拜年。每位长辈都磕头一次,同时祝愿新年快乐。笔者小时候回老家过年时,要给每个长辈磕十几下头拜年。可想而知,长辈们要磕头多少次。
拜完年,就到了“r往年,人们的家里普遍居住困难,特别是广大农村,生活水平更差,所以可以从每位长辈那里领取压岁钱。那我就很高兴得到一点压岁钱了,不像现在,两张大红票都甩不掉。
第4条,放鞭炮
说到放鞭炮,最高兴的就是孩子们,孩子们不懂什么叫“鞭炮声辞旧岁”,但更多的是被烟花的美丽和鞭炮的响亮所迷惑。院子里高高地挂着大型鞭炮,燃放时噼啪作响,威力巨大,冲天的礼炮,嘹亮的绚丽烟花,承载着人们辞旧岁的不快和新年的幸福。年.期待.这一刻真是全中国共同庆祝的时刻。
放完烟花应该已经过了午夜,这意味着辞旧迎新。这个时候,还是要吃一顿饺子,辞旧迎新。
除夕夜,灯不能熄。院子里必须高挂红灯笼,贡桌上的灯不能熄灭。过去,只有燃烧蜡烛才能保证灯亮。现在蜡烛都换成了电动LED灯泡,省去了半夜更换蜡烛的麻烦,也环保很多。
除夕过后,就是大年初一了。俗话说“大年初一”,你在做什么呢?新年快乐!与城市里见面拜年不同,在家乡,晚辈要到长辈家拜年。亲自上门拜年。这也是长辈们世代留下的规矩。不管血缘关系,只要比自己地位高的,作为晚辈,都会去家里拜年,给长辈说声“新年好”!祖父在世时,是家里的长辈。大年初一早上,前来拜年的家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对了,说一下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的事。这种饺子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主要是素馅料,一两个饺子里面装的是钢钱。谁可以吃?金钱预示着今年你的运气会很好,不会缺钱。通常,为了钱,尤其是孩子们,吃得很饱。
大年初二耳边,有一个重要的仪式,那就是送走神灵。各地送神的具体时间因规定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是在农历二月初三交替的时候,或者是初三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家乡的规矩是前者。除夕夜受邀作客的各路祖宗、宗派、神明,现在都回去了。有句话叫“请神容易,送神难”,所以送礼的仪式比请神要复杂得多:一是要熬夜,二是要必须在贡桌前烧掉大量准备好的纸钱,三是全家老幼都要与神坐下来,在祖先的牌位前磕头谢恩祈祷。保护我们的家人今年免受疾病困扰。最后,我们设置燃放大量烟花爆竹送大家上天堂。
至此,这一年终于结束了。
辞别了祖先神灵后,人们开始回娘家拜年,尤其是女婿、出嫁的女儿更想回娘家拜年。年的问候。因此,大年初四,来往的人多是回家拜年的人。现在家里孩子少了,男尊女卑、婚姻也没有什么区别了。因此,女婿“回国”的时间并没有那么严格。甚至在公婆家过年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这在过去的封建思想中根深蒂固。旧社会决不能允许。
东北的过年习俗还没有结束。还有很多精美的动作正月十五放灯、二月初二龙抬头等活动。2月2日(农历二月初二)之后,一年就彻底结束了。 。
通过每年的习俗和活动,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对中国最重要的节日的重视。人们通过这一系列新年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阖家幸福。我们也会从这些新年活动中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祖国的繁荣昌盛。
文:王金白
文由历史大学团队创作,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