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禁止满汉通婚,为什么满族还汉化了?
顺治娶汉族姑娘,乾隆娶汉族女婿
1902年2月1日(清光绪二十七年12月23日),皇帝光绪颁布法令,允许满汉通婚。 。
“满汉不通婚”,就是“旗人不通婚”
满族建立清朝政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行了八项规定。横幅系统。
旗帜人和非旗帜人之间有非常严格的区别。满族全部编为八旗;后来投降的蒙古骑兵也编入八旗,史称蒙古八旗;与此同时,部分先投降努尔哈赤的汉军也被编入八旗。此外,八旗还包括部分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锡伯族。因此,对两者进行了区分一方面是北方少数民族和部分汉族旗人,另一方面是绝大多数未纳入旗人的汉族人。
凡是旗内的人,都将旗外的汉人称为“人”。于是,八旗之间就形成了“旗人不娶”的习俗。这一习俗在满族中也被称为“满汉不通婚”。因此,严格来说,“满汉不通婚”并不是指满人不能与汉人通婚,而是指八旗内允许通婚,但旗人不能与旗外人通婚。
北方少数民族最初只在本民族内的不同氏族或有远亲的部落之间通婚。自清代以来,各民族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逐渐影响异族通婚。特别是上层贵族的民族通婚已形成潮流,促进了民间的民族通婚。比如顺治时期有一个妃子,名叫佟妃。佟妃的祖先和父亲都是汉人,但都是清朝的开国功臣,后来都成为了汉族旗人。
后来,15岁的佟妃生下了儿子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然而,17岁的年轻皇帝顺治并不喜欢佟妃,更不喜欢她的儿子玄夜。
乾隆皇帝破例,将女儿嫁给孔子后裔
清朝“满汉不通婚”的说法广为流传。情节严重的,违法者受到严厉处罚,甚至斩首。
但乾隆皇帝却策划了一起奇怪的异族通婚案。
乾隆生下女婴,可惜她她脸上有一颗黑痣。算命先生给她算命,说“主祸”就是“祸”,她必须嫁入比王公大臣更显赫的家族,才能“避祸”。乾隆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左思右想,满族贵族中没有一个适合她的人。
无意中我想到了山东曲阜的孔府,是世世代代公认的大贵族。世界上大概没有人能与之相比,我顿时感到幸福。但转念一想,孔是汉人,乾隆皇帝的女儿怎么可能嫁给汉人,我不禁左右为难。
好在乾隆皇帝是个聪明人。他巧妙地安排,将女儿送到文堂学士于敏中家中,做于敏中的干女儿。
于敏中是汉族。就这样,公主借了过了一段时间,乾隆的爱女嫁给了孔子第七十二代孙颜圣公孔宪培,成为于敏中的干女。仪式十分精致,极其隆重。现在,凡是去过山东曲阜孔子学院的人都会看到,在孔子墓的东北方,有一座豪华的墓,名叫“于夫人坊”。这是乾隆女儿的坟墓。
光绪帝颁布法令,允许汉族和满族通婚。
由于汉满族长期混居,没有纯种的汉族或纯满族。但“满汉不得通婚”的规定还是很严格的。 1902年,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清朝政权,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新政”,其中包括允许“汉满通婚”来拉拢汉族子弟。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时是年,孙中山先生提出了“驱逐鞑靼”的口号。北京和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满族旗人并没有逃回家乡,而是改名为汉姓,用汉字,就地包装成汉族。比如侯宝林就是满族人。四岁时,叔叔张锦斌将他送到北京地安门外的侯家。直到1985年,他才将名字改回“满族”。
由于汉族强大的同化力量以及汉满族与其他民族的通婚,满族人的生活习俗逐渐淡化,汉族和满族的风俗习惯也逐渐融合、混合。但生活在满族故里的一些人,在日常饮食、起居方面仍然保持着原来的满族习俗。比如在禁忌方面,不吃狗肉、不打乌鸦,其实都是满族人的习惯。习俗。
满族人还忌讳穿着狗皮衣服的人进入家中。
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实行民族大团结政策。通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打破了各民族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界限。民族之间的通婚不受限制。只是基于“同源同姓的人不得通婚”的传统习俗。遵守宗族异族通婚制度,严禁宗族内通婚;其次,彻底打破了本民族内部通婚的狭隘观念和民族偏见和歧视,发展了民族间的通婚。
北方各民族与大量汉族杂居。以前少数民族的贵族和平民普遍与汉人通婚。
然而,许多梅尔八旗的大家族,无论是满族八旗的后裔,还是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八旗的后裔,都不愿意与汉人通婚。一些70岁以上的老人仍然坚守“旗人不通婚”、“满汉不通婚”的传统习俗。
干涉后裔与汉人婚姻的事例时有发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