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古时又称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新年真正的开始!

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 “元宵”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食品。宋代,元宵节吃的一种新奇食品在民间流行。这种食物最初被称为“福元子”,后来被称为“元宵”。商人也美其名曰“元宝”。吃元宵意味着日子越来越红火,生活团圆和谐。

舞龙灯:舞龙是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舞龙、舞狮是古代每年重大节日的节目之一。龙是中国古老的图腾。正月十五放龙灯正月已经传遍全国,甚至传遍世界各地华人聚居的地方!

舞狮: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节或集会、庆典,人们都会以舞狮来庆祝。中国民间传说,舞狮可以辟邪、辟邪。因此,每逢喜庆节日,如过年、春节比赛等,人们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庆。

猜灯谜:“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娱乐形式。是自古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会挂彩灯、放烟花。后来,一些好人会在纸上写谜语,把它们贴在彩灯上让人们猜。由于猜灯谜能启发智慧,迎合节日气氛,很多人响应,猜灯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送灯笼:送灯笼又称送灯笼。这是汉族的传统民俗习俗。即元宵节前,娘家将灯笼送到新婚女儿家,或普通亲友送给新婚夫妇不孕之家,以求生子。吉兆。

踩高跷:踩高跷又称“踩高跷”,是民间杂技的一种。表演者装扮成戏剧或传说中的人物,在带有踏板的木棍上行走进行表演。高跷会议通常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正月十一、十二人们开始上街游行,意思是告诉人们要报名参加他的这一年跻身于众多民间花会之列。这个节日在农历正月十五正式上街,并于农历正月十八结束。

门户祭祀:古代有“七祭”,这就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在门上方插入杨枝,在豆粥碗中插入一双筷子,或者将酒和肉直接放在门前。

迎紫姑:迎紫姑是汉族的传统民俗活动。紫姑又称七姨。在北方,她常被称为厕所阿姨、坑三阿姨。在古代汉族民俗中,正月十五人们祭祀厕所神子谷,并进行卜卦养蚕、算命的活动。相传紫姑是一位嫉妒大老婆的小妾。初一十五,她在厕所被杀农历月成为厕所神。因此,汉族人常把紫姑做成女人的形状,晚上供奉在厕所的猪圈里。的。这种风俗流行于南北,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记载。

走白饼:走白饼是明清以来北方汉族的传统民间文化。有些是在15号,但大多数是在16号进行。这一天,身着节日盛装的妇女们成群结队地走出家门,走桥渡险,爬到城里,摸索一个孩子,直到半夜才返回。这天莒县农村男女老少都要到野外散步,俗称“走路看老”。据说,每年步行一次,可以永葆青春,永不衰老

追鼠:追鼠是一项运动 元宵节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于养蚕的人来说。由于老鼠经常在夜间吃掉大片蚕,所以人们说,如果在正月十五给老鼠喂米粥,它就会停止吃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