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重阳节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双九重叠,故又称“双九”。为什么叫“重阳节”?古时,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以九为最大阳数。古书(《易经》)云:“阳曜,视为九”。两阳重叠,故又称“重阳节”。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的《远游》诗中有“重阳相聚入朝衙”的诗句。战国时期,人们很重视重阳节,但那只是在皇宫里进行的活动。汉代有庆祝重阳节的习俗逐渐流行起来。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齐夫人被吕后所杀。她以前的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给了一个穷人。贾樟柯给人们带来了重阳节活动。贾告诉人们:在宫中,每年九月初九,必须佩戴山茱萸,吃华盖饵,喝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节的习俗就在民间流传开来。重阳节在唐代被正式定为节日。从此,宋、元、明、清历朝,宫廷和民间都会在九月初九一起庆祝重阳节,并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活动。唐代许多大诗人,如王勃、孟浩然、李白、王维、杜甫等,都留下了有关重阳节的诗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地方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敬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文化。 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和“敬老日”。 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人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