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建县时,因丹东、巴迪、霸王三位土司的首字音译为县名,故名丹巴。丹巴藏族属于嘉绒支系[指操藏语嘉绒方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藏族。藏区称这一地区的藏族为“绒巴”(农业区人)]。他们只有语言。由于没有文字,新一代藏人很多只会说汉语,不会说藏语,而且大部分已经汉化了。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世世代代聚居的藏族村寨,优雅的民族服饰饰品,热烈隆重的祭祀庆典,别具一格的婚丧嫁娶,悠扬的民歌,朝气欢快的锅庄,还有芳香四溢的青稞酒、酥油茶,和藏瓜汤,con构筑出一幅感人的民俗画卷。

藏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饮食习惯】
糌粑、酥油和青稞酿制的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用油炸青稞或豌豆制成的炒面。将糌粑与酥油茶或青稞酒混合,用手揉成小丸子后食用。酥油茶是将砖茶倒入1米长的木筒中,加入盐和酥油,用长轴上下敲打,使各种成分混合均匀而制成的。
藏族同胞宁可三个月无肉,不可一日无酥油茶。青稞酒是以当地出产的青稞为原料酿造的低度酒。它深受男女老幼的欢迎。食物主要使用肉类和奶制品。很多人都喜欢吃风干的牛羊肉。
【民族礼仪】
西藏迎宾时他们不仅把手浸在酒里弹三下,还抓起粮桶里的一些大麦,向空中扔三下。
宴会上,主人先抿了一口酒,然后一饮而尽。主人喝完第一杯酒后,大家就可以畅饮了。喝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端到面前才可以伸手接喝,否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吃饭时注意不要塞满食物,咀嚼不要发出声音,喝水不要发出声音,夹菜不要越过盘子。用羊肉招待客人时,羊脊下部带尾的一块肉是最有价值的,应该送给最尊敬的客人。
制作时,尾肉上要留一绺白毛,以示吉祥。
献哈达是藏族礼仪的最高标准待客之道,对客人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意思是纱巾或丝巾。以白色为主,也有淡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哈达。
七彩哈达用于佛教仪式等最高、最隆重的仪式。
【民族节日】
转山会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木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以九龙叶水沐浴生日,故又称佛母节。每年的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的人们身着民族服装,聚集在跑马山、折多河边。
人们首先去寺庙烧香祈福,烧纸钱。然后他们绕山拜神,祈求保佑。绕山走一圈后,我们搭起帐篷野餐并表演藏戏。唱山歌、跳锅庄舞,西安骑手还进行赛马、射箭比赛。在此期间,人们还会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
采花节是南平县博玉地区的藏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为期两天。相传,伯玉很久以前是一个偏远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用树叶和兽皮制作衣服。有一天,一位名叫莲芝的女孩从远方而来。她美丽、善良、聪明。她教当地人开荒、编织、缝制衣服,还采集百合花为人们治​​病。一年五月初五,莲之文上山采花,被狂风卷下悬崖,摔死。
人们非常悲伤,于是在这一天上山采花来纪念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采花节。
藏黄历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他们身着盛装互相拜年,去寺庙祈福。正月十五,各大寺庙都会举行法事,晚上家家户户都会点上酥油灯。在青海塔尔、拉萨大昭寺等寺庙,喇嘛用酥油制作的酥油花,色彩鲜艳,雕刻精美,远近闻名。
4月15日,相传是释迦牟尼成佛、文成公主抵达西藏的日子。各地都会举行宗教活动来纪念这一天。七月份的时候,粮食丰收在望,农民们背着经文,走遍田野,庆祝水果节,祈愿当年有个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