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时间
二十四节气谚语:六、上半年2月1日,下半年8月、2月3日,只差一两个天。清明节在四月初,每年4月6日前后一到两天。今年是4月5日。
来源:
说到清明节,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会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史料记载,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晋国太子重耳流亡海外,过着艰苦的生活。跟在他身后的介子推毫不犹豫地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称王(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他奖励了所有跟随他流亡的追随者。只有介子推不肯接受赏赐。他带着他的母亲住在秒于绵山,不肯受赏。
晋文公无奈,只好放火烧山。他想,如果介子推孝顺他的母亲,他一定会把她带出来。不料大火将介子推母子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他的母子被烧死。之后,晋文公下令,每年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称为清明节,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寒食与清明节结合起来。现在,清明节已经取代了寒食节,祭祀介子推的习俗也成为了清明节扫墓的习俗。
海关:
p>
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其次还有旧时清明节的许多习俗。 ⑴ 春祭 清明节举行春祭,重阳节举行秋祭。这是中华民族“缅怀祖先”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主要由家庭、宗族、社会和教育单位以及慈善组织等团体组织。节日期间,会在祠堂或四田墓地举行慈善葬礼。举行“春节”慰问祖先。 ⑵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的皮是皮革制成的,球的内部填充着头发。蹴鞠的意思是用脚踢足球。这是古代人们清明节期间的最爱。一个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训练武士。 ⑶ 之前和之后清明节一到,春暖花开,春雨绵绵。栽植的树苗成活率高,生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节植树的习惯。有人也称清明节为“植树节”。植树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⑷放风筝也是人们在清明节期间喜爱的活动。清明节期间,人们不仅白天飞行,夜间也飞行。晚上放风筝。风筝的底部或风筝线上挂着一串五彩缤纷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人把风筝飞上蓝天后剪断线,让微风把它们带走。据说从天涯海角可以祛病除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⑸ 挂纸 “挂纸”在台湾习俗中称为“压坟纸”。挂纸时,必须先把祖先坟墓上长的花去掉。用锄头或镰刀把杂草清理干净,然后用小石子或砖块把墓纸压在坟墓上。上面,就说明这个坟墓有继承人,否则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无主坟墓而被损坏。 。墓纸分为白、红、黄古纸和五色纸(红、黄、蓝、白、黑)两大类。现在多用五色纸,其目的是遮盖瓦片或表示后人祭奠。对于传统的客家人来说,挂纸时比较谨慎。他们先用锄头挖出一块绿色的草皮,拿来一叠滴着鸡血的黄纸,和草皮一起压在坟墓上,然后在坟墓周围放上十二张纸。银纸除了挂墓纸的用途外,还象征着血祭。 ⑹ 扫墓民俗清明节的扫墓可分为“挂纸”和“扫墓”两种仪式。 “陪墓”又是“扫墓”的意思,也叫祭墓,祭祀扫墓或访墓,即修墓、祭祀坟墓的意思。人们普遍认为,祖先的坟墓与后代的兴衰密切相关。因此,富裕家庭每年都会“筑墓”,而普通家庭只需要在前三年的吉凶埋葬时“筑墓”,其余的就看情况了。 “修墓”的时间多利用清明节前夕,清除坟墓上的杂草,堆土修缮。如果墓碑上的字体不清晰,必须用银朱重新描画,使之焕然一新。祖坟修缮完成后,祭祀活动就开始了。祭祀时,要献祭(三只动物)墓前供有割金、寿金、蜡烛等,或十二种蔬菜(如韭菜、鱿鱼、春干菜、甜菜、甜芋、腊肉、艾草等)。 。莲子、枣子、竹笋、猪肠、苜蓿头)和糕点(红龟糕、鼠糕、草糕)以及切金、银纸、死钱、蜡烛等;如果是新坟,必须供五只动物。 (如猪头、鸡、鸭蛋、面饼、红甲鱼饼),祭品摆好后,烧香拜坟(坟墓的守护神)。女人应该在新坟前哭泣。祭祀结束后,烧切金、寿金赠给皇后,然后烧银纸赠给祖先。纸钱烧完后,将酒(称为奠酒)洒在纸灰上,最后鸣炮完成仪式。在收集供品和离开之前墓碑上要打碎鸡蛋、鸭蛋,蛋壳扔在坟上,象征“脱壳”或“蝉蜕”,代表新陈代谢。过去有给当地小孩赠送红龟糕、面糕的习俗,称为“乙墓粿”(又称启墓粿、殷墓粿),象征“祖德香香”。台湾民俗是,如果家里有长子,比如娶媳妇、生孩子或者买房产,就必须建坟墓。以前建坟时,会点一盏“姓灯”。小心地放置在灯罩内,途中不得熄灭。回到家后,立即将灯放在祖先的灵台前。相传,这盏小灯有“添子发财”的寓意。如果它熄灭,则意味着子孙昌盛的吉祥之兆。现在一般的方法是埃平墓群比以前简化了。大多以鲜花、水果为祭品,烧香鞠躬,礼仪简单而隆重。 ⑺踏青起源于唐代。踏青又称踏青、探春、寻春、踏青。早春三月清明节,正是踏青的好时节。为了不辜负这个美好时光的美好风景,大家都带着野餐,奔赴乡村,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清明节期间,妇女穿新鞋(踏青鞋),下乡旅游被称为“踏青”,因为古代妇女平日里是不准随便外出的。他们借此机会欣赏了乡村的自然风光。 ⑻荡秋千这是我国古老的清明节习俗。摇摆是指抓住皮绳来移动。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就经常攀爬藤蔓和树木,为了获得食物。这就是秋千的原型。秋千原名千秋。它是春秋时期北方山戎所创。相传齐桓公北伐山戎时,将秋千带到了中原。起初,只有一根绳子,人们用手握住绳子来摆动。后来逐渐发展成有两根绳子和踏板的秋千。到了汉武帝时期,“千秋”在汉语中就含有人死后不朽的意思。为了避讳,千秋改为秋千。到了唐代,荡秋千已十分普遍,并成为寒食节和清明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活动甚至被唐玄宗称为“半仙戏”。正是因为清明节期间到处都有人们荡秋千,所以有人称其为“秋千”。⑼斗鸡 斗鸡也是清明节期间的一种游戏,就像春节期间的赌博一样,必须用金钱来决定输赢。斗鸡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斗鸡很流行。南北朝寒食节期间,这种习俗直到唐代仍然很盛行,不仅民间有斗鸡场,让鸡互相打斗,就连皇帝也喜欢玩斗鸡。据说,唐明帝非常喜爱斗鸡,曾花重金在宫中设立了豪华的鸡舍,并派人专门饲养鸡来斗鸡,由此可见斗鸡在宫廷中的盛行。唐朝以后,斗鸡的风俗逐渐衰落,但在台湾仍然盛行。台湾民间饲养着一种黑、白的斗鸡。大型斗鸡,俗称“军鸡”。这种鸡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曾在台湾掀起养斗鸡、赌博之风。如今,每逢清明节、端午节,中南地区农村也有斗鸡比赛的民间习俗。 ⑽插柳 清明节民间有插柳枝的习俗。外出扫墓时,人们常折下几根柳枝带回家,插在门楣上,或用柳枝做成柳帽戴在头上。俗话说:“清明不戴柳,头漂亮”。 “清明节不戴柳,死后就是黄狗”。似乎预示着柳枝有辟邪的作用。因为清明是三明之一我国重大的鬼节,为了防止鬼魂的侵扰和迫害,又因为正值柳枝发芽的季节,人们就佩戴柳条来辟邪。 ⑾点火。古人在四个季节使用不同的木材生火。春天用榆树,称为柳火。夏天,他们用大枣,称为杏火。秋天,他们使用橡树,称为“内拉火”。冬天则用槐树,称为檀火。也就是说,季节变换时,新生的火称为“新火”,上一季节的火称为“旧火”。由于寒食节期间全国禁火禁寒,所有火都熄灭了,所以清明节期间,人们又得挖木头生火。唐朝皇帝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献火仪式,向大臣们赐新火,以示对大臣的宠爱。它我据介绍,每年都有很多人参加消防演习。谁先拿到火,谁就将火献给皇帝。 ,就能得到皇帝的赏赐。 ⑿拔河 拔河发明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称为“画钩”。主要使用的器材是一根粗麻绳,两端有许多小麻绳。古代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哪一方先将对方拉过中线(代表河道),即为胜者。拔河的目的是增强体质。它首先流行于军队,后来流行于民间。唐玄宗时期,清明节期间举行了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此,清明拔河就成了习俗。 《新唐书》《中宗记》记载:景隆四年清明节,唐中宗“命中书圣门拜五品以上官员、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及各学士等,从芳林门,聚集在梨园体育场,进行了一场拔河——朋友之间的战争,皇帝、皇后、公主都亲自去观看。”唐玄宗时期,还多次举行拔河戏。其中最大的,据王禅(唐玉林)卷五记述:“千余人牵,响动地动,藏宾百姓皆惊。”据说,拔河有祈求丰收的意思。 (随书)《地理志》下:“谓此以致失胜,反以致昌盛”。清明节是春耕播种的时节,因此拔河比赛受到历代皇帝的推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