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腊月,年味渐浓。吃完腊八粥,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着做新衣服、卖年货。二十三、拜年;二十四、打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馒头;二十七、买东西;二十八、杀猪;二十九,酿米酒,三十,吃扁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盼望着新年的到来。
近代,中国民间习俗称春节也称过年。
其实,新年和春节的起源是不同的。 “年”起源于中国古代历法。 4000多年前,随着农业的逐步发展,我国开始使用“农历”。由于中原地区的粮食每年收获一次,人们把粮食成熟的周期称为“一年”,因此“年”就被延长了。d 为年份名称。在中国古代书法书中,“年”字置于“和”部,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传统历法中,常将一年中的正月称为“正月”,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在这一天进行庆祝活动,已被国家定为节日。但最早将正月初一称为年的却是西周。 《尔雅》有注:“夏为岁,商为巳,周为年”。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所创的《太初历》规定,正月初一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 。
从此,过年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春节”还有另外的来历。虽然民间有很多关于春节的由来的传说,其实从夏商到南北朝时期,民间虽有过年的习俗,但当时的“过年”并不叫春节。节日。当时所说的春节,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时期,春节一般指整个春天。

1911年辛亥革命后,国民革命政府正式将农历新年定名为春节。为了“顺农历,故顺农时,顺西历,便于统计”,各省督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采用公历(Gregorian calendar) ),所以公历新年被称为“元旦”。传统的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从此,人们把各种古老的过年习俗与春节的各种习俗结合起来。除夕之夜,他们熬夜、吃饺子、贴春联、做灯笼、赛龙舟、跳秧歌……喜庆的气氛持续一个月。形成了现代多彩的春节习俗,并一直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