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有哪些习俗呢?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已存在。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崇尚佛教。听说佛教里,正月十五,和尚会观佛舍利、点灯笼以示敬意。按照佛陀的修行,他下令在这一天晚上,在宫殿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并命令所有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都挂灯笼。后来这种佛教仪式节日逐渐成为民间盛大的节日。
这个节日经历了从宫廷到民间、从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汉文帝时期,定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汉武帝时期,祭祀正月十五举行“太乙神”活动。 (太一:主宰宇宙万物的神)。司马迁制定《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元宵节燃灯习俗源于道家“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 。
主管上、中、下三官,分别是天、地、人。天官高兴,所以元宵节一定要点灯。
元宵节的节日期限和习俗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延长和扩大。从节日的长度来看,汉代仅为一日,汉代为三天。唐朝五日,宋朝五日。明代从初八点灯,到正月十七夜熄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连,白天城市熙熙攘攘,晚上灯火通明,蔚为壮观。尤其是精美多彩的灯光,更是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赛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但节日期间缩短为四至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有几个有趣的传说:
1关于灯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很多猛禽猛兽,伤人害民。到处都是牲畜,于是人们组织起来,打败它们后,一只神奇的鸟降落了因为它迷路了来到地球,却意外被毫无戒心的猎人射杀。
天帝知道后,非常愤怒,立即下旨,命天兵在正月十五放火焚烧人间,烧毁一切人畜财物。死亡。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到无辜百姓受苦,于是她冒着生命危险,乘着祥云偷偷来到人间,告诉人们这个消息。当所有人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就像是头顶上响起了一道惊雷。我非常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过了很久,一位老人想出了一个主意。他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张灯结彩,放鞭炮,放烟花。
这样,皇帝就会认为人们有被烧伤
大家听后都点头同意,然后分头去准备。正月十五的晚上,天帝低头一看,发现世界都被红色填满了。灯光和巨响,连续三个晚上都是这样,他以为是火焰,这样他就可以发财了。这样人们就保住了生命和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以后,每逢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放烟花,以纪念这一天。
2汉文帝时期为纪念“平禄”而设立的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期为纪念“平吕”而设立的,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的儿子刘盈登上了灯笼。汉惠帝即位。生性软弱、优柔寡断,权力逐渐落入吕后手中。汉惠帝病逝后,吕后接管国家大事,将刘氏改为吕氏。朝中高官和刘氏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的残暴,不敢发声。
吕后病逝后,朱吕惶恐不安,害怕受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他们秘密聚集在陆陆将军家中,密谋造反,以彻底夺取刘家。
此事传到齐王刘囊耳中。为了保护刘家,刘囊决定出兵攻打朱禄。随后他联系了开国元老周勃和陈平,打算除掉陆陆。 “叛乱”终于被彻底平息。
叛乱结束后,群臣拥护刘邦次子刘恒即位,是为汉文帝。文帝深知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于是将平定“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百姓同乐的日子。首都的每一栋房子都装饰着灯光和色彩来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就成了民间流行的节日——“元宵节”。
3东方朔与元宵女
这个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一个宠儿,名叫东方朔,性格善良,风趣幽默。一年冬天,下了好几天的大雪,东方朔去御花园给武帝摘梅花。
一进园门,就见一位宫女泪流满面,准备跳井。东方朔急忙上前救援并问她为什么要自杀。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家里有父母,还有一个妹妹。自从进宫之后,她就再也没有机会见到家人了。每年春节一到,我就比平时更加想念家人。我觉得如果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那还不如死了。
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后深感同情,并向她保证会尽力让她与家人团聚。
一日,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卜摊。很多人都争相请他占卜。没想到,大家想要的却是“正月十六以火焚身”的征兆。一时之间,长安城内一片恐慌。人们一直在寻求解决灾难的办法。
东方朔说:“初一十三号晚上正月初一,火神将派红衣女神降临人间。她就是下令烧毁长安的使者。我会把抄下来的经文给你,这样你今天就可以想出解决办法。 ”说完,扔下一张红纸条就走开了。百姓们捡起这张红纸条,赶紧送到宫里向皇帝报告。
汉武帝接过,拿走了。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大难,皇宫被焚,十五日火,焰红宵夜。”他大吃一惊,连忙请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东方朔想了想。半晌道:“听说火神大人最喜欢吃汤圆了。宫里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包汤圆吗?十五号晚上可以请元宵包汤圆。香火万岁,供奉,下令京都各家各户包汤圆等东西一起庆祝瓦肯勋爵。然后他命臣民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挂起灯笼,在全城放鞭炮、放烟花,好像全城都着火了,这样才能瞒过玉皇大帝。
“另外,通知城外群众15日晚上进城看花灯,混入人群,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大喜,下令效仿东方朔的办法。
正月初十五日,长安城张灯结彩,张灯结彩。游客来来往往,非常热闹。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看花灯。当他们看到那只写着“元宵”二字的大宫灯时,惊讶地喊道:“兰宵”!元宵节!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团聚了和家里的亲人在一起。
经过这么热闹的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下令每逢正月十五制作汤圆。火神先生,正月十五,全城依然挂灯笼、放烟花。因为元宵节做的汤圆是最好的,所以人们把汤圆称为元宵,这一天就称为元宵节。
元宵对联
点亮元宵灯笼是我们人民的象征
古往今来,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诗诗词,还有无数有趣的元宵咏春联。
北宋时期,贾似道镇守淮阴。 (在今天的扬州(今扬州),有一年元宵节放灯笼,客人中有人拿起一首唐诗,为门灯写了一副对联:“三地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 “据说这副对联是我国最早的灯联。
此后,历代人们纷纷效仿,将壁灯联、门灯联挂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上,不仅增添了节日气氛给元宵节的到来,也提供了一种欣赏元宵节的绝佳方式,让赏灯的人们又增添了更多的欣赏内容。
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被称为“双学士父子宰相”,张灯笼,挂彩灯,放鞭炮。
老宰相出门联试子牙:“高燃红烛”映照着长空、明亮、光芒”萧婷玉正想着,听到门外有烟花的声音,她顿时明白过来,对你说道:“烟花震动大地,声音洪亮,呼吸急促。 ”对话工整,天衣无缝,堪称绝妙的配对。
人们谈论最多的故事,大概就是北宋王安石充当媒婆的故事了。王安石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期间,他路过某个地方,边走边赏灯。 ,只见一家大户高高挂着走马灯,灯笼下还挂着一副对联,招揽情侣。
对联上说:“走马灯,关灯马走,马停”当灯关闭时。”王安石见状,一时答不上来,便记在心里。当他到达c考官出来,一面飞虎旗迎风招展,说道:“飞虎旗,旗中飞虎,旗中藏虎。” ”王安石应招亲,被选为进士。他回家路过那户人家,听说没有人出来问亲,便应考官的邀请,被招为快人。
一副巧合的对联,竟为王安石带来了两件大喜事。
相传明朝皇帝朱棣某年元宵节微服出行。他遇到了一位学者,交谈得很愉快,朱棣从联中出来测试他的才华,联上说:“灯光明亮。月明灯常明,大明一统。 ”那书生立即念出下面的对联:“王乐民乐,王乐民乐在一起,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的年号,朱棣大喜,封他为状元。
相传,明成祖年间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和一众文武大臣饶有兴致地去看元宵节。左边的各种花灯,色彩缤纷,美丽极了;右边的花灯,造型独特,有趣,耐人寻味。乾隆皇帝高兴的时候,随行的大臣们也打了一个谜语让大家猜,随行学士纪晓岚想了想,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黑不是,白不是,红
与豺、猫、狗一样,非畜非兽。
诗非,文字非,论语亦非,东、西、北,含糊不清。和南方。虽然是一篇短文,但也是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
乾隆皇帝看完后苦苦思索,文武大臣们一一摸不着头脑,却猜不出来。最终,纪晓岚亲自揭晓了答案:猜谜语。
赏灯诗
“一笙歌春如海,万灯夜如昼”。
历代文人墨客歌颂年夜灯的诗篇不计其数,至今读来依然饶有趣味。
唐朝时期,元宵灯会发展成为空前的灯市。都城“灯轮高二十尺,锦衣金银饰,燃灯五万盏,花木丛生”。唐代诗人苏维维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开,火树银花开”。齐,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行,明月追人。”描绘了灯月同辉,游人如织,熙熙攘攘的非凡景象。唐代诗人张约也曾有诗赞颂姚:“萼楼门雨露清新,长安城太平。龙抱火树千灯,鸡踩荷花万岁。”他生动地描述了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李商隐描述了当时赏灯的盛况。有诗“月光满皇城,香车宝车满衙”
值得赞扬的,还应该推荐唐代诗人崔野的《上元夜》。不急玉漏铜壶,铁门金锁清开;何见月可悠然坐,何处可闻灯?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元宵节,但却蕴含着十分欢乐、热闹、繁华的景象。
宋代的元宵之夜空前盛大,灯市更是壮观。苏东坡有一个诗曰:“家家灯火,处处奏乐乐。”范成大也在诗中写道“古今繁华之地五台,更喜元宵皮影灯会。” ”诗中的“影灯”就是“走马灯”。大诗人辛弃疾曾有一首流传千古的赞美元宵节盛况的诗:“一夜东风吹万千”。花落树上,风吹落,花如雨。宝马的雕刻充满了香味。风笛声动,光影动玉壶转动,彻夜鱼龙舞。
明朝更加奢侈,把元宵节灯由三夜改为十夜。
唐伯虎曾写过一首赞美元宵的诗。将人们带入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无人相思;有月无灯,非春。春到人间,人如玉,灯到时”。火烧火燎,月色如银,满街都是珍珠翡翠的少女在徘徊,满地都是音乐和歌颂众神的游戏,如果不张开嘴微笑,怎么能度过这好时光?”
清朝元宵节热闹的场面除了各种花灯之外,还有舞动的火把、火球、火雨等。
阮元有一首描写阳城元宵的诗:“这一只螯、云、凤精美绝伦,导门彩屏装饰明亮。市井火爆,蛮客资源充足。羊的德行一年四季都恢复仙气。月色满夜春光,人如探花。马没有停下来;意思是颍州有两位客人到了,书窗里绿灯万家。”清代诗人姚远志的《元宵颂》有这样的诗句:“蜂蝶间,花开欢乐,夜长宝马香。十二楼车头灯如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更是生动、精彩、独特。
充满诗情画意、浪漫的元宵节,常常被人们联想到。”带着爱。历代有很多诗词都用了元宵节表达爱意和感情。北宋欧阳修有诗云:“今年元夜,月光依旧,不见去年人,春衫袖泪满。” ”。他表达了思念爱人的痛苦。
饮食习俗
元宵节除了赏灯、娱乐之外,饮食习俗也很令人着迷。
油炊,元宵节的食物,出现于唐宋时期。宋代《岁氏载记》中说:“上元节角吹饮食最为盛行,历久不衰”。意思是,右吹来自宋代汴中(今河南省)。开封)元宵节的节日食品。油锤是什么食物?据宋代《太平广记》记载:油热后,从银盒中取出锤馅。成分为m固定到柔软的面团中并混合在一起。将面团放入锅中煮。
用银子捞出来,浸泡在新挖的井水中。然后将油锤放入油锅中,煎至沸腾后取出。尝起来“酥脆可口,难以形容”。原来唐宋时期的油锤就是后人所说的炸元宵。这个记录可以作为今天开发“仿唐菜”时的参考。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友会的制作方法和品种已颇具地方特色。仅广东省就有“同心建堆”、东莞的“绿堆”、九江的“建堆”。等等,可以说唐宋时期的饮食风格至今依然存在。
元宵又称汤圆、团团、圆子等。元宵节吃汤圆最早见于南宋诗人宋必达的《平原续集》书中有“元宵煮汤圆的记载,前人似未曾提及。”宋代的浮圆亦称汤圆。到南宋时,临安的上元节食品有乳糖饺子、山药饺子、珍珠饺子、成沙饺子、金橘水饺、成粉水饺和汤圆。
那么,这个与米粉相似的“圆子”为什么能吃呢? ,成为上元节庆食品?原来,元宵节必须吃元宵,以取“圆如月”的吉祥之意。到了明代,元宵已是北京的常见食品了。做法是制作细糯米粉,里面塞满核桃仁、糖、玫瑰花,撒上水,擀成核桃大的球,东南地区又称汤圆。王朝时期,御膳房制作了宫廷风味的“八宝元宵”。
早在康熙年间,朝野皆有传言。名剧《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曾写过一首关于八宝元宵的诗:“紫云茶馆倾甘露,八宝元宵煮于效内。”元宵节发展至今,已形成地域差异、风味各异、丰富多样。丰富多彩的功能。面灯又称油面灯,是用面粉制成的灯,多流行于北方地区。面灯的形状有多种,有的做十二个灯笼(闰年十三个),在灯笼里放食油点燃,或者把面灯放在锅里蒸,具体取决于灯笼里剩余的油量。灯熄灭或蒸完后灯笼内的油量。上午保留的水量用于预测未来十二个月的洪水和干旱情况。这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是可以理解的。
比如,清代乾隆年间,陕西《醉南县志》记载:“正月十五,蒸烧荞麦面,以预测下雨。”表达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正月十六熄灯时,煮面或蒸面吃。清代咸丰年间,山西《澄城县志》记载:“正月十五,以蒸荞麦面为灯,灌满油点灯,次日早食。” ”。这种习俗在农村至今仍然存在。
面条是元宵节熄灯当天晚餐的食物。民间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正所谓“点灯,放灯,吃完饭盼来年”。这种饮食习俗多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 《易会岁岁记》记载:“正月十八(农历正月),熄灯时,人们吃面条。俗称‘灯笼圆’”灯笼就熄了。”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宴席来庆祝。熄灯吃面条,其乐无穷。连续的意思。
粘糕又称年糕。元宵节除了吃元宵和面条外,人们还吃粘糕。唐代名医孙思邈在《急症要方·食疗》中写道:“子良米味甘,微寒,无毒,去热益气”。唐代以后,也有腊月吃糕的记载。元朝的元宵节。 。
浙江台州每年正月十四看灯后都要吃僵尸汤。它是用猪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蜻蜓、豆腐干,浸油、川豆瓣酱、菠菜等制成,然后加入少许米粉,煮成咸味。粘贴。
正月十五喝的糯米汤是甜的,用红薯淀粉或莲藕淀粉加莲子、甜枣、桂圆等熬制而成。
此外,人们还吃馒头还有浙江浦江的麦饼。馒头是用发酵面团做成的,麦饼是圆形的,寓意“子孙幸福团圆”。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 “元宵”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食品。
宋代有一篇小说元宵节吃元宵,深受民间喜爱。这种食物最初被称为“福元子”,后来被称为“元宵”。商人也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是用糖、玫瑰花、芝麻、豆沙、肉桂、核桃仁、坚果、枣泥等馅料,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它可以是荤的,也可以是素的,并且有不同的口味。可汤、可炒、可蒸,有团圆幸福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着的,而是用糯米粉“卷”起来的。它们要么是煮的,要么是油炸的,加热后做成圆形的。
关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因明帝弘扬佛教,恰逢蔡敏从印度归来求佛。人们聚集在一起供奉佛陀舍利,这是拜佛的吉祥日子。
为了弘扬佛教汉明帝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宫殿、寺庙内都要点灯笼,以示佛像。从此,元宵节放灯的习俗不再只在宫廷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逢正月十五,无论贵族还是百姓都要挂灯笼,城乡通宵灯火通明。
元宵节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空前的灯市。当时,首都长安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拥有百万人口,社会繁荣。
在皇帝的亲自倡议下,元宵节变得越来越豪华。唐代中叶以后,已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开元盛世(公元公元685年--762年),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有五万盏灯笼,造型各异。皇帝下令建造一座巨大的灯塔,共有20间,高150英尺。金光耀眼,极为壮观。
宋代的元宵灯会无论是规模、奇幻、灯光的精美,都优于唐代。而且活动更加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加浓厚。
今后,元宵节元宵节不断发展,元宵节变得越来越长。唐代的元宵节“元前后一日”。宋代在正月十六之后又增加了两天。明代则延长至农历八月初八至十八日十天。
清朝时期,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举办元宵节,但民间的元宵节依然盛况空前。日期缩短为五天,并延续至今。
灯在台湾民间有光明、诞生的意义。点亮灯笼,意味着照亮未来。在台语中,“灯”与“鼎”同音,意为“生男孩”。因此,过去元宵节期间,妇女们都会特意在灯笼下行走。我希望“到灯下生男孩”(即到灯下走来走去生男孩)。
舞狮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节或集会、庆典,人们都会以舞狮来庆祝。
此俗起源于三国时期,盛行于南北朝时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最早由西域传入。钍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活动也随之传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遣张骞出使西域后与孔雀等一起带回的贡品。然而,舞狮技艺却源自西凉的“化装舞会”。有人认为舞狮起源于五世纪的军队,后来传入民间。
两种说法都有其依据,今天很难判断其正确与否。但到了唐代,舞狮已成为宫廷、军队、民间的流行活动。唐代端安节《乐府杂训》中说:“戏中有狮子五只,高十余丈,各着五种颜色。每只狮子有十二人,头戴红额,彩绘衣服,拿着红色的拂尘。它叫狮人随着祥和的音乐翩翩起舞。”诗人白居易在《西凉戏》诗中形象地描述了这一点:“西凉戏,西凉戏,假装蛮夷,假装狮子。
头部和丝尾,镀金的眼睛和镀银的牙齿。奋讯的毛衣搭在耳边,仿佛从流沙千里而来。”这首诗描述了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舞狮已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狮主要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指定的北魏“吉祥狮”。一个人站着跳狮头,一个人弯腰跳狮身狮尾。
舞狮者全身披着狮子被,身穿绿色狮裤,毛色与狮身相同,金爪蹄靴,让人无法辨认舞狮者的形状。它的外貌与真正的狮子非常相似。狮王扮成古代武士,手执旋转绣球,锣鼓铙钹伴奏,引诱吉祥狮子。狮子在“狮人”的引导下,表演翻滚、坠落、跳跃、攀爬、拜拜等特技。他们还表演梅花桩上行走、跳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南派舞狮主要表演“文狮”。表演注重表情,包括挠痒痒、抖头发、舔舐等动作。栩栩如生、可爱可爱,还有吐球等更高难度的技能。南市以广东为中心,流行于港澳台及海外侨乡。东南亚。南狮虽然也是双人舞,但舞狮者穿着灯笼裤,上面只盖了一张彩色的狮子被。与北狮不同的是,“狮人”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袈裟,腰系彩色腰带。他手里拿着葵花扇逗弄狮子,并用它舞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动作滑稽又搞笑。
南方狮的流派很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河、中山的“鸭嘴狮”,还有来自广州、佛山的“大头狮”。来自东莞等地的“麒麟狮”,南狮除了外貌不同之外,性格也各不相同。白须狮的舞蹈范围并不广泛,花色品种也不多,但却沉稳、刚健、雄伟、有力。民间称其为“刘备狮子”。黑胡子红脸狮,被誉为“关公厉”
灰须狮子,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王,形象威严威猛,给人一种威严、勇敢的感觉,古人视其为勇敢、力量的象征,认为它可以驱邪、镇妖、保护人畜,因此,人们在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舞狮的习俗。元宵节等重大活动祈求吉祥如意,一生平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