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人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黑龙江有一首民歌描述过年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三送灶王。二十四、打扫屋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买肉;二十七日,宰鸡; 18号,做面条; 29号,蒸馒头; 30号,熬夜;初一、初二,到街上走走。
小年祭灶
小年腊月二十三,要举行祭灶活动。东北有句民谣:“塘瓜祭灶,新年到”。黑龙江过年过灶——祝“厨王”保佑全家。祭灶时用的点心有糖瓜、关东糖等,它们都是胶体麦芽糖制成的,味道甜中略带酸味。
扫地扫尘
腊月二十四,是扫尘的时节。其目的是扫除一切晦气、霉运。年底前把房间内外打扫干净,是一年中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辞旧迎新。为迎接新的一年进行彻底的大扫除和粉刷。
过年准备
杀猪:以前农村没有冰箱。杀猪的最佳季节是春节前。首先是喜庆,其次此时天气最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那时,左右邻居都会摆酒席,好几桌都坐满了人。现在也有说二十六岁买猪肉的。
蒸馒头:以前过年的时候没有足够的锅供客人来,所以就提前蒸好几盆馒头,以备后用。春节时也用来祭祀祖先,制作粘豆包等。做了二十八把面团,两个十九馍指的就是这个,也叫二十九馍,就是做油炸食品的意思。
采购年货:采购春节用品,比如不管家里已经有多少多余的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每年春节都得买几个;为你的孩子买新衣服庆祝;
春联
春联又称门对、春柱、对联、对联、桃符等。“门心”是贴于门板的上部中央; “门框对”固定于左右门框上; “水平条纹”贴在 c 上门的横杆; “弹簧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在相应的位置; “Dojin”又称“门叶”,呈方形、菱形,常贴在家具、影壁上。贴春联的时间不固定,一般是二十九日、三十日上午。搭上窗花,挂上年画。
窗花不仅衬托节日气氛,而且集装饰性、观赏性、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我国非常流行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其多贴于窗户上,故又称“窗花”。
福气已到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墙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福”字的意思是“幸福”、“福气”、“吉祥”。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愿望,将“福”字倒贴,即“福”字。
民间还用“福”字精心绘制,制成各种图案。图案有寿桃、鲤鱼等。跃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写的就是“福”字。以前多是手写的,现在市场上、商店里都有。
请财神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请财神,以求来年发财。 .有的是送货上门的,要花钱买,但绝对不能说买。
祭神祭祖
过年的时候,老东北人通常用祭祀神灵和祖先的糕点,如蜜祭、萨琪玛等,这些不仅仅是民间的食物满族、蒙古族是东北少数民族,也是东北人家中的必备品。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吃鱼的习俗。鱼一定是鲤鱼。它最初是作为祭祀神灵的,后来与“吉祥喜庆有余”、“连年有余”联系在一起。鱼既是美味佳肴,又是贡品。祖先崇拜也很重要。凡是有传宗接代的人,都要向祖先献上丰盛的祭品、烧香。家里所有的男人都必须崇拜。有的人还在除夕夜烧纸,给祖先送“钱”。祭祖一般要求到初三结束,女婿在结束前不准念婆婆家的家谱。
东北民间有除夕夜守岁的习惯。时间年夜饭从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从点灯的时候开始。有些人必须吃到深夜。菜品一定要有鱼(年年有余)和鸡(吉祥),其余的可以随意决定。在这个“一夜二年,五时二年”的夜晚,一家人团聚,幸福地相聚在一起。
主食是饺子。饺子有很多种,最好吃的是猪肉饺子和芹菜饺子。你必须选择两个饺子,一个是硬币,另一个是糖,看看谁能吃到。谁吃了它,来年就会发财。幸福又甜蜜。其实这个福气很好,每个人吃了都会全家人都心服口服。据说,当饺子煮熟时,最先从锅里扔出的几个饺子据说是送给路过的鬼魂的。
全家人一起大家齐聚一堂,桌上摆满了茶点和水果。过年供奉时,少不了一大盘苹果。这就是所谓的“和平安宁”。过年的时候,会准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杂粮”。所谓“杂果”,就是今天的什锦果脯。这些小吃是人们围坐在火堆上辞别新年的美味佳肴。
放鞭炮
年夜饭还没吃完,就放烟花爆竹。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目。其实,春节期间一般要放两次烟花,除夕夜和元宵节晚上放鞭炮较多,年夜饭时和年夜饭前,大年初一,午饭前、晚饭前、周五等
初一、初二不扫地、不提东西水,并且禁止生火。饭菜是预先做好的,称为“年夜饭”。他大年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台上烧纸钱,说是“买水”。初二必须把门神拆除并焚烧。
拜年
年夜饭吃完饭后,孩子们要给长辈拜年,给父母、祖父母、叔叔伯伯磕头。然后大人们会准备好红包,大人们也要给父母拜年,祝老人长寿健康。然后从大年初一开始,就要给亲朋好友等带礼物,挨家挨户拜年,需要很多天的时间。一般来说,已婚男子全家会在父母家过除夕和初一,初二到父母家过节。在他岳父家里。还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亲,三四拜公公”的说法。农历月份的某一天。”
“破五”吃饺子
“破五”吃饺子,承载着人们祈求吉祥、幸福的寓意。清早开始,家家户户都燃放鞭炮,特别是“尔克吉”,俗称“崩穷”,以祛除家里的“晦气”和“贫穷”。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