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期间有哪些习俗?北方和南方有差异吗?
夏至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通常是公历6月21日或22日。这一天,太阳的高度达到了极点,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因此,夏至又称“日至”。南半球的情况恰恰相反。俗话说“夏至别太热,冬至别冷”。可见,从夏至开始,天气一天比一天炎热。
夏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最古老的节气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两分两至”(《尚书》)的说法,其中二至是指夏至和冬至,是指夏至和冬至。当时被称为“长日”和“短日”,非常形象。千百年来,夏至一直是我国官方和民间都非常重视的节气,也发展出了众多复杂的时令习俗。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1.夏至祭祀习俗
夏至作为古代最重要的节气之一,自先秦以来就有国家举办的祭祀活动。例如,《周礼》中有句话:“夏末,用来表示事物的命运,以反映国家的饥荒和人民的哀悼。”土象就是大地之神,对象就是万物之神,也就是各种妖魔鬼怪。这句话的意思是,夏至这天,国家要祭祀地神、万物之神,o 避免该国发生饥荒和人们因瘟疫而死亡。从这句话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夏至祭祀的两个主要愿景:农业丰收和免遭瘟疫。这两种愿景实际上是夏至期间各种节日和习俗产生的主要原因。
官方对夏至的祭祀一直持续到清朝。例如清朝《帝都成事记》中记载:“夏至祭方泽,为国家之盛典”。所谓方泽,是指人工开凿的方形水池。清朝时期,每到夏至,北京北郊都会挖方池,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相应地,冬至时人们要祭圜丘天,一方一圆,体现了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我的国家。当然,祭祀时还少不了各种祭祀、歌舞。这个各个朝代都有所不同,我就不细说了。
方泽坛(今北京地坛公园内)
除了官方祭祀仪式外,民间还有更广泛的祭祖习俗。与清明节等其他季节的祭祖不同,由于夏至通常是农忙结束,新庄稼刚刚收获,所以夏至祭祖往往采取“推新”的形式。即把新收割的农作物制成各种食物,作为贡品献给祖先。一方面请祖先品尝,另一方面也有感谢祖先保佑丰收的意思。夏至祭祖的习俗也是从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例如,“G《端子》云:“从春至算起,九十二天,谓之夏至,麦熟。皇上祀太宗,米以麦填。 .Mai是山谷的开始;氏族是氏族的开始。同族人(进),异族人(停)。 “大家都在一起(斋)”。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现在每到夏至,在我国很多地区,人们还会将新收割的农作物制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并举行祭祖活动。在江苏苏锡常地区,人们习惯以米麦粥祭祖,或用小麦粉和成糊,摊成煎饼,烤着吃。 、豆腐、腊肉等,称为“夏至糕”。广东有些地方用荔枝祭祀祖先。在浙江东阳人们除了祭祀祖先外,还祭祀土地神。他们在田里插上稻草标,并供应各种酒和肉作为祭品。当地人称之为“祭祀土地女神”。
《夏至糕》
2.夏至饮食习俗
说说夏至的饮食。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俗语,可见吃面是夏至最有名的饮食习俗。其实,夏至吃面条只是我国北方的一种饮食习俗。先前引述《帝都成功记》中的一段话:“京城的主人用日式家具吃冷面、煮面,俗话说,水面才是京城的美景。”可见,这一习俗最早产生于北京,后来流传到其他地方。山东省天津市以及华北等地。
夏至凉面各地做法不同
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夏至吃粽子,就像端午节一样。这种习俗的起源比吃面条要早得多。南朝成书的《荆楚岁氏记》中就有“夏至吃粽子”的记载。 《太平玉兰》详细解释道:“盛夏端午,为端午之始,五日同夏至,初一为节,以茭白包饭。”叶、粟枣,灰汁煮熟,逢节食之。”唐代,夏至除了吃粽子外,还流行吃烧鹅。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诗,叫《忆苏州夏至》。《成庐客》》中写道:“回想起在苏州的日子,夏至宴席常常是熟悉的。粽香筒里的竹子嫩,鹅酥脆鲜。”当然,这也是有可能的,这是当时江南地区的当地饮食习俗。
很多地方,夏至吃粽子
有人认为端午节源于夏至,理由是夏至吃粽子,这其实是一种不靠谱的说法其实,在我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端午节和夏至是两个相近的节日,不同地方各有侧重。一般来说,北方有多个端午节,南方有多个夏至节。夏至,节俗有重叠也是正常的。
江南地区夏至饮食差异很大。完全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有人吃粽子,有人吃馄饨。最有特色的节日食品是“夏至粥”。夏至粥通常由小麦、蚕豆和糖制成。有的地方还添加大麦仁、莲子、红豆、红枣等配料。做饭后,还要互相赠送礼物,这也是“荐新”的传统习俗。
夏至粥
在两广地区,夏至的饮食习俗更是独具特色。这里每年夏至流行“煮狗吃”。当地有说法,夏至吃狗肉有“消疟”、“去阴”、“助阳”等好处。吃狗肉的同时,当地人还习惯将狗肉和荔枝一起吃,或者喝荔枝酒。据说有“扶阳气”的功效。到这一天,广西玉林每年还会举办荔枝狗肉节,非常有名。
玉林狗肉节近年来引起很大争议
3。夏至禁忌
农历五月,古称“邪月”。天气炎热,是疾病多发月份。夏至是五月的一个节气,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也产生了很多禁忌的习惯。比如,夏至这天,很多地方都有“不坐门槛”的禁忌,因为人们认为坐门槛会导致“暑气”。夏夏是一种多发于儿童的疾病。这是一种由于夏季持续炎热,导致儿童循环系统出现问题而出现发烧的疾病。
此外,一些地区还有夏至“称人”的习俗。 ”例如民国十六年的《瓜州续志》《中国经》记载,当地夏至日,“男女老少称体重,谓之‘称人’。要求各户七茶叶,泡给小孩子喝,云不落。” ”这也是为了避免小孩子因为夏至而引发的一些习俗。
好,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关于夏至的习俗。希望大家喜欢。
参考文献:
张博、荣鑫:《中国民间传说·节日日记》,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江宇阳、牛慧娟:《夏至阴景渐渐——夏至与“狗日习俗”》,《文史杂志》2014年第4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