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古称“植树节”、“春节”、“聪明节”。我国的传统民间节日。
清明节也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一年中气温、降雨量、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古代劳动人民利用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业活动。 《淮南子·天问训》云:“春分十五日后,斗至一一至,清明风至。”据《岁月百问》记载:“此时万物生长,皆洁净明亮,故名清明节”。清明节到来,气温升高,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胜清明”等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但是,清明作为一个节日,又不同于一个纯粹的节气。节气是物候变化和季节序列的象征在我国,而节日则含有一定的风俗活动和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俗称上坟,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活动。清明节期间,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大多去扫墓。

按照古老的习俗,扫墓时,人们会进行扫墓活动。应携带酒、食物、水果、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在亲人墓前供奉食物,然后焚烧纸钱,在坟墓上栽上新土,折几根绿枝。厂房新厂锚定坟墓,然后磕头拜拜,吃完酒饭才回家。唐代诗人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大雨,路上行人已死,请问酒家在哪里? 牧童指杏花村。 ”描写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按照公历,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绿的时节,也是人们外出春游的时节(古代是踏青的好时节,所以古人就有踏青的习俗)

时至今日,清明节祭祖、哀悼已故亲人的习俗仍然十分盛行。

自明朝以来d清代,已有“吃清明饺子”、“赠百虫”、“戏水”等习俗。因清明与“聪明”谐音,故又称“聪明日”。江南民间有句俗话,“生儿育女最好的日子”。如今清明节有祭祖、扫墓、扫墓、植树、踏青、吃饺子等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概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回升,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有句农谚:“植树造林胜过清明”。后来,因为清明与寒食的日子相近,寒食又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融为一体,寒食不仅成为清明的别称,也成为清明的一种习俗。明朝的习俗是清明节不放烟花,只吃冷食。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设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皇位,他策划毒害太子申生。被迫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避祸而流亡。重耳在流亡期间,受尽屈辱。原本和他一起逃亡的大臣们,大多也纷纷分道扬镳。跟随他的忠诚之人只剩下寥寥无几了。之一他们被称为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为了救重耳,介子推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放在火上烤了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称王。他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后,对那些与他同甘共苦的大臣大加赏赐,却忘记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喊介子推。晋文公忽然想起往事,心生愧疚,立即派人请介子推上朝受赏赐爵。然而,几次派人去,介子图却迟迟没有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然而,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却发现门是关着的。介子推不想见他,于是,他背着母亲躲到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命侍卫搜查绵山,却没有找到。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把三边都点着,只留一边。当火灾发生时,介子推会自己出来。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没想到,大火足足烧了三天三夜。火被扑灭后,介子并没有被推出去。当他上山的时候,只见介子推母子已经死在了高高的烧柳树上。晋文公看着介子推的尸体,哭了一会儿,就把尸体埋了。他发现介子推的后背被一个柳树洞挡住了,洞里似乎有什么东西。我拿出来一看,是一件衣服,上面写着一首血淋淋的诗:

我割肉以忠心侍奉大王,但愿主人永远清明。
与其陪君上谏,不如做柳下鬼再也见不到。
如果主上心里有我,就记住我,时刻反省自己。
我在酒泉问心无愧,勤勤恳恳,守清明,守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于袖中。然后介子推和他的母亲被埋在大烧柳树下。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改绵山为“介山”,在山上建祠堂,并定烧山之日为寒食节。他告诉全国,每年这一天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只吃冷食。

临行前,他砍了一段烧焦的柳树,进宫做了一双木屐。他天天看着,叹息道:“真是悲哀的一步。” “一步”是古代下属与上级或同事之间的关系。相敬如宾的称谓据说由此而来。

第二年,晋文公率群臣便衣登山瞻仰吊唁。走到坟前,只见枯死的老柳树又复活了,万千绿枝随风飘扬。晋文公看着复活的老柳树,仿佛看到了介子推一样。他恭恭敬敬地走到它跟前,慈爱地捏着树枝,绕了一个圈,戴在了自己的头上。祭奠仪式结束后,晋文公将复活的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将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从此,晋文公常常将血书挂在袖上,作为激励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好学,头脑清醒,努力治理好国家。

此后,晋国人民能够安居乐业,非常怀念介子推不负功劳、不求富贵的人。在他去世的那天,为了纪念他,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他还用面粉和枣泥,捏成燕子的形状,用柳条串起来,贴在门上,以招魂。这东西就叫“止推岩”(介子推又叫介子推)。从此,寒食和清明就成为全国人民的盛大节日。每当有冷食时,人们并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人们只吃事先准备好的枣糕、麦糕等冷食;南方则多吃青团子、糯米饭和糖藕。每逢清明节,人们把柳条编成圆圈戴在头上,并在屋前屋后贴上柳条,以表示节日的气氛。他们的记忆力如何。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习俗丰富有趣。除了禁火、扫墓之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习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期间禁寒禁火。为了防止冷食、冷餐对身体的伤害,大家都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所以,在这个节日里,既有上坟的悲伤和泪水,也有踏青的欢笑。这是一个独特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摇摆,就是拉着绳子移动的意思。它有着非常古老的历史。初名千秋,后为避讳改为摇摆。古代的秋千多是用树枝和领带做成的d 与彩色丝带。后来逐渐发展成有两根绳子和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仍深受人们尤其是儿童的喜爱。

蹴鞠
蹴鞠是一种用皮革制成的球,里面塞满了头发。蹴鞠的意思是用脚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人们喜爱的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训练武士。

踏青
又称春游。古称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节,春回大地,大自然处处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好时节。中国人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清明节踏青的习惯。

植树造林
清明节前后,春日明媚,春雨绵绵,栽下的树苗有了成活率高,生长快。因此,我国自古就有清明节植树的习惯。有人也称清明节为“植树节”。植树造林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活动。清明节期间,人们不仅白天玩耍,晚上也玩耍。到了晚上,风筝下或稳风线上挂起一串串色彩缤纷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些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就把线剪断,让微风带着它飞向远方。天地两端。据说这样可以消除疾病和灾难,给自己带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