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
1、扫墓祭祖
在中国历史上,吃寒食、禁火、祭祖的习俗早已形成。唐代以后,寒食节逐渐衰落,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为延续至今的节日传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景》诗中写道:“乌鸦鹊噪暗树间,清明寒食谁哭?风吹纸”。荒野金钱飞扬,古墓春草遍地,棠梨花映杨树,都是生死别离的地方。沙漠里有重泉,我们哭不出来,人们带着沙沙声和雨声回去了。”宋代诗人高菊清也有诗描述:“南北山巅,多坟墓。,清明节、扫墓,都是一一完成的。纸灰飞舞如白蝴蝶,泪血染红杜鹃。夕阳下的狐狸坟上,没有一滴水到达九泉!”即使在当今社会,人们仍然有清明节前后上坟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摆上祭品、在坟墓上摆供品。提前上香祈福,烧纸钱、金元宝,或者干脆献上一束鲜花,表达对祖先的怀念。
2.踏青
清明节期间,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人们利用便利。扫完坟墓后,全家人老老少少,到山野田野里玩耍。当他们回家时,他们捡起几根树枝,花蕾已经开始绽放。头上戴上柳枝,心情愉悦、幸福。也有一些人趁着假期出去走走,亲近大自然。清明节赏景,领略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他们去乡村徒步旅行,以表达严冬以来的郁闷。这种郊游也叫春游。古称探泉、寻泉。其寓意是踏着青青的草地,在田园里嬉戏,欣赏春天的景色。
清明节前后是踏青的好时机,因此也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女性平日是不可以随便出行的。清明节扫墓,是一次难得的踏青机会。因此,清明节期间,女性比男性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子清明,男子年”之说。
3、插柳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柳树发芽变绿的时节。民间有折柳、戴柳的习俗插入柳树。人们外出郊游时,都会折下几根柳枝。他们可以把它们拿在手里玩,也可以把它们做成帽子戴在头上。他们还可以把它们带回家,插在房子的门楣和屋檐上。有“清明不戴柳,佳人头亮”、“清明不戴柳,以后就变成黄狗”等谚语。死”,可见旧时清明节折柳是十分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有辟邪的功能,所以佩戴柳树不仅是一种时尚的装饰,而且还有祈福、辟邪的作用。清明节插柳也可能与寒食节期间以柳枝乞新火的习俗有关在过去。如今看来,随意折断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不宜提倡。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习俗相传是为了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种说法是介子推死时所持的柳树后来复活了,并被晋文公命名。那是一棵清明柳树,把柳树折成一个圆圈,戴在头上。这个习俗后来传入民间。尽管典故来源不同,但这些习俗仍然与人们对春天回归大地的喜悦密不可分。
4.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如果有人生病了,他的病情可以写在或画在一张纸上。风筝用绳子系起来,在空中飞翔。到了高空,把线拉断,疾病和灾难就会随着风筝飞走。后来,风筝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朝潘容弼《帝都岁月记》记载:“清明节扫墓时,城里男女,纷纷从郊外出来,手捧酒。盒子里,从轮毂上看着对方。每人都拿着一卷纸鸢,扫完祭品后,就来到了坟前,不如投在坟前。古人还认为清明风非常适合放风筝。 《清嘉录》云:“春风自下而上,风筝因之而升,故有‘清明放断鹞’之俗。”对于古人来说,放风筝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巫术工艺行为:他们相信放风筝可以驱除自身的邪气。因此,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的时候,都会把自己所知道的灾难都写在纸风筝上。当风筝飞得很高时,他们就剪断线,让风筝随风飘走,象征着自己的疾病和难闻的气味都会被风筝吹走。它被拿走了。
5、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从北方山戎人传入的。汉代以后,成为清明节及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 。秋千最初是用绳子做的,用手抓住绳子来摇摆。后来发展成木架,上面挂两根绳子,下面系一块横板。
摇摆游戏在当时已经很流行了南北朝时期。 《荆楚年记》记载:“春天,高大的树上挂着长绳,穿着彩服的女士们、先生们坐在上面推着,叫做荡。”荡秋千在唐代已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游戏,并成为清明节节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节期间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朝都将清明节定为秋千节,宫中也安装了秋千,供皇后、妃嫔、宫女玩耍。
如今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供孩子们玩耍的秋千。
6.蹴鞠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包括各种户外活动,如踏青、踏青、秋千等。融入了享受春天的喜悦。气氛。其中交流活动中,“蹴鞠”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活动。蹴鞠是当今足球运动的前身。球是用皮革制成的,球的内部塞满了头发。相传蹴鞠早在商代就有了,战国时期传入民间。汉代被军队用于体能训练,并被列入军事书籍中。
“蹴鞠”是用脚踢球的意思。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常有“球终日不落”、“球不离脚,脚不离球,华亭”“观望,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场景,《太祖蹴鞠图宋》 《王朝》描绘了当时的情景。杜甫在《清明》诗中写道:“蹴鞠十年将远,荡秋千俗”。“千里同克。”这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盛行。在强调“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从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比赛。清代,史籍中对蹴鞠活动的记载甚少。
在蹴鞠的发源地山东淄博,蹴鞠热潮再次兴起,不少市民参与其中,不仅是锻炼身体,更是传承传统。文化。两千多年的民俗。
七、拔河
早期称“连勾”、“勾墙”,唐代称“拔河” ”。它发明于春秋末年,流行于军事,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期,曾举行过大规模的拔河比赛。清明节,从此,拔河-战争已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仲春末春之际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祭祖、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的传统清明节始于周朝前后,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受汉文化影响,我国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但基本主题都是扫墓、祭祖、踏青。
清明节原指春分后十五天。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定4月5日为“公历”国家法定假日清明节,又称国家清明节。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