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之前没有被子,那么古人冬天是如何御寒的呢?
宋代以前是没有被子的。因为虽然棉花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从印度传入中国边疆,但棉织物其实很早就在边疆出现了。然而,在中原地区,直到公元9世纪,贵族们仍然种植棉花作为观赏花卉。因此,北方的冬天“狐皮不暖,锦被薄”。
没有被子并不代表古人不盖被子。 “狐皮不暖,锦被薄”中的“锦被”仍然是“锦被”的意思,所以古人的被子在现代人看来还是比较豪华的。虽然没有被子,但还是有羽绒被、蚕丝被等高档被子。
但是,这些被子的制作成本很高。对于普通人来说,即使出身富裕之家,能有缎背麻衬的就不错了。羽绒被由鸭胸绒其实挺奢侈的,不比加拿大鹅便宜。价格太奢侈了,更别说丝绸了。
所以老百姓的被子填充物还是以芦花、杨花为主。这些东西虽然便宜,但是要注意收藏的时间。一个是春天,一个是秋天。错过了杨絮、芦花,就连芦花也错过了,冬天要做好被冻的准备。
但古人对于冬季取暖还是比较有经验的,那就是依靠“火”来取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木炭和煤炭的国家。汉代时期,古人用煤做饭、炼铁、取暖。但并非所有地方都有煤炭。如果没有煤炭,还会有“卖炭人”,在山上烧木炭,运到城里卖。
所以到了宋代,北方的主要燃料已经被煤炭取代了。根据o 《宋会要食货志》,北宋时,煤炭交易已成为官营项目,还设立官方仓库储存碳来调节价格。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12月6日,朝廷还拿出40万个鱼鳞(约1斤),半价卖给穷人。当时煤炭值多少钱? 20铜钱为1斤。北宋时期的人民比较富裕。冬天,一家人围着火盆(富人用木炭炉,穷人在家里挖个洞),旺火烧火。酒在锅里加热,肉菜在蒸笼里蒸,手里拿着“汤婆子”(古代版的暖手宝)。这样的小日子,倒是很符合如今人们向往的过年气氛。
但唐朝“安史之乱”时,杜甫在蜀地时,没有火盆,没有肉,没有热酒,所以他只能靠“娇儿”取暖。杜甫家的三层茅草都被寒风吹走了。更可气的是,“被子长年冷如铁,娇儿躺在上面,里面都裂了”。一床旧被子盖了很多年,还有“娇儿”(虽然解释说是杜甫的儿子,在四川,女孩子叫娇娃)。只因睡姿不好,她把破烂的麻被踢开,白杨树也散落了一丛丛。她过不了这样的生活。因此,冬季的取暖方式还是需要注意的。如果被子太长,不建议做太剧烈的运动来取暖。很暖和的。
年轻人很生气,钻进被子里就暖和了。但当老人烫完脚上床睡觉后,过一段时间脚又会变冷。他们应该做什么?因此,年长、富有、有成就的人我喜欢有一个小妻子来让他们在床上保持温暖。唐玄宗之所以找到胖子杨玉环,其实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但李隆基对这个暖宝宝的定价确实有点高了。
文章/炒饭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者投诉
这个我已经讲了三十年了。那时,冬天比较冷。生活在中原地区,我们东北、西北没有烧炕的习惯。冬天,被子底下感觉很冷。我跟着大人到隔壁王奶奶家玩。王奶奶很会御寒。她在床垫下铺了麦秆,说很暖和。
孩子们很好奇,所以我回到家后就跟大人闹腾,把麦秆放在被子下面,就是想体验一下铺着麦秆的床有多温暖。家里大人不同意,说容易得跳蚤。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老百姓也有自己的御寒方法。都是根据当时的资源条件想出来的,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
宋代之前的气候比现在寒冷。历史学家结合历史记载,推算出历代的气候状况。我们得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社会剧变基本上都是由气候的周期性变冷决定的。平均气温波动不到两度,被蝴蝶效应放大,结果是翻天覆地的。
只要气候变冷,400毫米当量降水线就会南移200公里。 400毫米当量降水线是农业和草原畜牧业的分界线。
气温下降,风雪加大北方,天气变冷,游牧地区也在向南迁移。社会表现是动乱和抵抗游牧民族的入侵。气温回升,北方雪少了,天气也不太冷了,农区也在北移。社会表现是太平盛世来临。
近年来,不断有沙漠变绿洲的新闻。这是400毫米当量降水线北移的结果。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正处于气温上升的时期。再加上两百多年的工业化,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气候比以前变暖。宋朝之前,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基本上是一个比现在更冷的时代。
宋代以前是没有被子的。天气寒冷的时候,古人是如何御寒的呢?
早期人少:贵族用丝绸遮身,而普通人则用毛皮遮盖自己。西周时期,地广人稀。武王灭纣后,分封全国诸侯。据说满洲曾分封诸侯八百人。当所有人都关闭时,基本上没有路,甚至没有路。诸侯们带着人马、斧头和砍刀,一路披荆斩棘,到达封建国家。
封国与封国之间有大片荒野,草木茂盛,野兽横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够写出《山海经》这样一部精彩的书。
当时,中国总人口不到500万。中原及周边核心地区人口不足300万。如此多的荒地是更多人的家园野兽比人好。
冬天冷了怎么办?这很简单。那时的中国人从上到下都是武术。他们到野外捕猎野生动物,兽皮可以御寒。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狩猎怎么办?没关系。当时野生动物很多,兽皮、羽毛也不贵,基本上是买得起、买得起的。另一方面,只有贵族才能买得起丝绸和丝绸制成的衣服和被子。
周公是武王的弟弟,制定了一套礼制。相邻诸侯国的田野和山脊方向不同。例如,齐国的田地道路是东西走向,鲁国的田地道路是南北走向。
这是为了避免两个相邻的诸侯国开发了中间的荒野地区,田野相连后,发生冲突。如果t齐国欲攻打鲁国,到了对方国家,车马就会被田埂所阻挡。
那个时候,没有必要全力以赴去战斗。就像举行阅兵式一样。道德很重要。不能乘人之危,不能偷袭,不能追击敌人,更不能毁掉别人的国家。
到了春秋时期,距离西周的分封才过去了三百年。好的荒地基本都被开垦了,拥有好的领土的诸侯国已经接壤,开始频繁地争夺领土。
战国时期,凡是不缺水的荒地都被开垦,修建水利工程,用于灌溉和耕种。野兽唯一生存的地方就是无法耕种的山区和缺乏足够灌溉的地区。此时,核心区人口约1000万。这时,野兽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兽皮的价格也变得非常昂贵。水貂的时代基本结束了。
后来人口基数大了,各种保暖方法出现了。人口增多之后,用来保暖的兽皮就没有那么多了,但棉花直到宋代才出现。贵族、富裕家庭可以用丝绸来制作被子。普通大众没有那么多钱,所以大家就想出各种办法来过冬。
杨絮
现在到了春天,杨絮、柳絮飞舞的时候,这些白毛在天空中随处可见,很容易被吸入鼻腔,造成连续不断的咳嗽。打喷嚏。到了那个时候,很多人都不敢出门了。
更重要的是,现在很多城市都找不到出路od溶液提前注入杨树、柳树,防止其释放飞絮。最直接的是,有的地区杨树、柳树被砍伐,不准种植。
以前没有这样的担心。人们还盼着杨柳开花,放出柳絮,收集起来,做成棉袄、被子过冬。这些飞絮除了采集难度大外,其保暖性能与棉花基本相同。
芦苇花
芦苇在中国自古就有,池塘里随处可见。秋冬季节到来,天气变冷,可以采集芦花来制作被子。虽然不如杨絮、柔荑有用,但仍能保暖、御寒。
现在已经没有人用芦花做被子了,但他们仍然保留着用芦花做被子的习惯。用芦苇花做草鞋。我也穿。是的,很暖和,但是太笨重了。
用芦花做被子现在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在古代,冬天人们经常被冻死,能在寒冷的冬天生存下来就已经是好事了。
我看过一部日本电影,高度还原了古代日本人过冬的方式。他们甚至连被子都没有。他们用灯芯草编草席,把芦苇编在一起,然后卷起来。看起来挺冷的,因为这种被子就像一张窗帘,只能向一个方向弯曲,让风到处吹。
外面下雪了,一家人都被芦苇包裹着。如果要动,就像拿着沙发垫一样,到了另一边,赶紧把芦苇被裹起来。几位演员都尽量不去觉得被子有什么奇怪的,表演得认真又带着喜感。
烘烤g过火
当时粮食产量低,十亩地只能抵得上现在一亩地的产量,所以秸秆就多了。如果不被牛羊吃掉,这就是最便宜的烧东西取暖了。
古时候,人少,山多,树木多。如果你想烧点干柴,就去山上捡点干柴带回去生火取暖就可以了。如果你愿意,你可以自己烧一些木炭。
王朝末期,荒山尽被地主侵占。老百姓没地方去打柴,或者城里人没地方打柴,就得买。
以前,有人卖骨灰。一些大户人家过去常常砍柴做饭,烧完火后,把剩下的余烬卖给有需要的人。找个背风的地方坐在街边。如果有一个人受不了冷,买一铲火灰换铜板,寒夜就轻松一些。
火炕
有了火炕,寒冷的冬夜就不那么难受了。只要点几堆火,整个床就会温暖起来。火床真是一个好发明。
火炕最早应该出现在寒冷的东北地区,并首先传入京津冀地区。考古证据表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河北省人民就已经睡炕了。
其实,想要御寒,不仅需要温暖的棉衣、棉被、暖炉、炕,更需要一个能遮风挡雪的住所。普通房屋确实进出方便,但不如地下房屋温暖。
东北、西北地窝子冬暖夏凉,过去有挖地洞的传统。并度过冬天。这两个地区的冬天非常寒冷,气温在-10到20摄氏度之间是正常的。因此,当地居民至今仍保留着挖地洞取暖的技术。现在很少有人用了,但是每年都有人挖这个东西。
东北
东北开发的时候,有个邻居到东北去当伐木工。我第一次去的时候,那里还没有路。当原始森林里修建铁路时,居住的地方不得不沿着公路向前移动。没有必要建造复杂的房屋。冬天,用东北传统的“地窖”取暖。 。
地下酒窖的建设一般选择在朝阳、靠近水源的山坡上。首先在地下挖一个三到四英尺深的长方形坑。空间的大小根据居住人数来确定。我坑内竖立中央高处,两侧立矮木柱,以树枝为屋顶,上面铺上杂草。然后盖上半尺多土,筑牢,在南角或东南角留一扇门和一扇小窗。
这种房子一半地下,一半地上,内部空间高约两米。屋顶周围有一定高度的土墙或木栏,防止牲畜践踏。然而,地下酒窖很容易受到损坏,必须每年进行翻新。
第二年,铁路修好了,寒冷的天气过去了,我就搬到前面,盖了一间简易的木屋。冬天的时候,我挖了一条地道住进去。
后来他们在老树林里定居下来。他们有砖石房屋和木屋,而且不再住在地窖里。在当地伐木,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有一次他们在移动在一个伐木场时,他和一个伙伴与队伍走散了。冬天天黑得早,又冷又可怕,他们找不到路。不远处有两只狼跟着他们。
同伴们说,冬天天黑得早,等狼来了,两只狼就该攻击他们了。就算狼不来,他们两个也无法熬过零下二十、三十摄氏度的夜晚。
我没有任何犹豫,赶紧拿出铲子,在冰冻极了的地面上挖了起来。我挖出了顶层的冰雪,这样更容易在下面挖掘。不到一个小时,我挖了一个二三平方米的坑,砍下松枝盖住,把挖出来的土压在松枝上。一个简易的地下地窖已经准备好了。
天黑前几分钟,两人钻进了山洞,在洞口插了几根大树枝,并在里面点燃了篝火。他们心里稍稍松了口气。但我一晚上都不敢睡觉。
地下地窖冬暖夏凉,有了篝火,两人并不觉得冷。第二天早上,我看到外面的雪地上到处都是狼的脚印。凭借着好几年没有使用过的挖掘技术,两人才死里逃生,找到了大队。
西北有地窝子
“地窝子好,地窝子强。地窝子冬暖夏凉。看上去就像是一片荒凉的土地,到了屋顶都不知道。下面是军营。”这段话是当时在新疆哈密搞建设的新疆建设兵团编的顺口溜。
我刚去新疆搞建设,辛苦了在没人愿意居住的盐碱地上。我有一个阿姨一家人,当时去了新疆。苏联专家说,这种土壤最不适合种植作物。附:
我们这里的建筑工人不愿意放弃。他们把地上30厘米厚的土挖掉或推开,修成一块四面高、中间平的大方形田地。修建渡槽是为了从山上融化的冰雪引入溪水进行灌溉。水首先被储存在齐膝深的地下。当水渗进去时,冲走了土壤中的盐和碱,然后就可以种植农作物了。
本来,救灾粮每年都要从内地运来,运输成本极高。从此,新疆物产丰富,自给自足,部分粮食还可以出口。
刚开始的时候非常困难。我没有房子住,就在地上挖了一个窝。与东北的地窖一半在地面以上不同,西北的地窖大部分在地下,暴露在地面的较少。
它应该是西北水少,可能和挖下去不怕潮湿有关系吧。不过在保暖性方面它们同样出色,这体现了大家的智慧。
写到最后,古人还是很有智慧的。虽然在棉花尚未普及的宋朝之前,人们还是有很多方法来御寒、过冬。即使在冰河时代,古人仍然凭借着坚强的毅力,仅靠兽皮和篝火生存。
幸运的是,棉花在宋代就开始流行了。大家都穿上了棉衣棉被,过冬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困难了。然而,在社会动荡时期,仍有许多穷人买不到棉花过冬。社会安定繁荣是人人免遭寒冷和饥饿的基础。珍惜今天中国的繁荣稳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