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
3100年前,黄河流域部落首领古公太夫的儿子泰伯、仲永来到江宁天音山(今房山)。当时江宁的原始森林里到处都是鳄鱼和螃蟹,人们过着落后的原始生活,泰伯的到来给黄河流域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带领江宁人民过上了富裕的农耕生活,于是房山人推泰伯为王。也许泰伯逃吴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但3100年的千千山开国大典恐怕就不太为人所知了。江宁房山先民尊吴泰伯为首领,建立吴国。
秦朝:
《金陵建康志》记载,秦始皇时期,一位道士怀着美好的愿望说道:“五百年后,金陵将有帝王之气。”于是,秦始皇出行东进“因厌”,改金陵为秣陵,阻塞了秦淮河的水流,破坏了金陵的风水(秦淮河因秦始皇而得名)。当“皇气”聚集在房山时,秦始皇选择凿开房山,以“断其气”。 《舆地记》记载了此事,“房山石U,即断之处,淮河水流从其下流过”。与此同时,秦始皇还亲自登上祖龙峰之巅,“牵驱”山朵鞭打方山,破天封,破石岭泄王气。南京,举世闻名的秦淮河,因秦始皇为破金陵皇气,开凿房山引淮入南京而得名。
东汉末年
末日汉朝时期,孙策定居江东,征战沙场。这是他在南京秣陵城的第一次硬仗。不仅战败,连城也没有被攻克。他的主要对手南京本土军阀左荣不仅善战,而且还是南京第一佛教徒。当时秣陵县位于房山西侧秣陵关。民间相传,左容被孙策追至房山,坠马身亡,留下了左容马尖的地名。孙策的大本营在房山南麓,也就是今天的涧西村、涧东村。
房山上还有孙权点将台遗址。

道教“二哥三丈”创始人之一的葛玄,在房山南麓首创东玄寺。葛洪后来在此隐居修行。
唐贞观六年,七岩寺也并入房山洞玄寺,详述发现它的规模。宋代杨修有《东玄寺》诗:“葛玄功已成三千遍,白日龙飞青天。旧坛若还在,子孙万代。”相信有神灵存在。”明代,东玄寺属朝天宫。管辖权。正统十二年,授《道藏》抄本。民国初废,是全国历史最悠久的道观之一。
南宋
宋文帝刘义隆欲废太子刘绍,绍起兵杀文帝,立帝位。刘俊(即后来的孝武帝)随即派兵攻打刘劭,将其杀死,称帝。在此期间,为了抵御弟弟刘俊的进攻,他下令进攻房山岱,以阻止阻止东军进入建康。
元嘉文帝末年,尚书命何尚之退休后居住房山,并作《退休赋》以表志向。何尚志是著名的“赞佛”居士。
孝武帝时期,高僧谢法源结庐房山注释《圣N》、《维密止经》。这是房山与佛教最早的联系。
南齐
南朝齐孝武帝祭天的天坛位于房山,是现存的天坛遗址。
南梁
梁武帝萧衍时,天竺祖师达摩祖师留守建康,在房山定林寺举行佛事活动。房山至今仍保留着“达摩崖”等历史古迹,是禅宗佛教的象征。这里是达摩祖师诞生的地方祖先,坐在他的坟墓里。因此,佛教界有“南定林、北少林”之说。
梁末年,北齐军队绕道房山,南袭建康。
南唐十国
南唐中央统治者为自己的母亲在房山修建了宝华宫。南宋时移建于城南门外。
南宋
抗金名将岳飞从建康撤往广德打游击时,曾路过房山。房山还有一座岳王台遗址。
房山寺是房山的又一古迹。始建于南宋,供奉安徽广德人张伯神。这是当地的民间信仰。张勃是汉族,治水有功。他被视为始祖大帝拉尔山由其子孙所封,历代封号。明初,鸡鸣寺十寺中,有供奉他的祖山广惠寺。现在东南各省也有其他寺庙。张伯庙有千余座。
南宋干道九年(公元1173年),中山定林寺废弃,善鉴高僧重建房山定林寺。同时,还修建了定林寺塔。定林寺塔供奉佛像,不能供人使用。距今已有834年历史了。由于该塔的倾斜度比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还要大1.3度,达到5.3度,是目前世界上的“第一斜塔”。定林寺高僧云集,佛教传播。全国佛教寺院创始人untry,菩萨菩萨​​,就是从这座寺庙出来的。梁代时期,禅宗祖师达摩来到中国修禅。第一个道场位于定林寺。因此,中国佛教界素有“南定林、北少林”之称。
元朝
元朝末年,朱元璋率兵起义。明军驻兵于房山西麓的马嵬、长庚,拦马。马更村现名由此而来。
明代
房山山顶是一个玄武岩形成的火山口。从周围的河谷和平原望去,悬崖峭壁挺立,顶端断绝。其方形形似从天而降的东西,故又称天音山。山上有茂密的灌木和树木,在老百姓眼里是产柴的好地方。有很多樵夫,来访的可以看到一个场景——《天印樵歌》。从明代评选的“金陵八景”到清代评价的“金陵四十八景”,都不可或缺,代表着历史悠久的风景名胜区。洪武时任应天太守的石进,很可能是第一个吟诵“金陵八景”的人。他的《天音樵歌》中说:“路上青山环抱,绿螺环绕,每听樵歌,暗惊鹤梦。透过云层,传来松树轻柔的声音。”几次拄着拐杖,漫不经心地听着,时而有歌声从林中掠过,傍晚时分,我在松树下放松一下负担,伸开双腿,唱着里边的号角歌。复杂的岩石前面。”史晋还有诗《天》《封夕阳》:“山形如封晴空下的亭子,绿压压的,是秦淮河里最美的东西。夕阳下曾数次登高,白云红树影多。”
房山泉水也是喝茶的好东西,明人在《金陵小品》中写道”记载了金陵可用来煮茶的二十四处名泉。房山有两个独有的地方:八卦泉和葛仙翁丹井。随着游客的增多,纯旅游诗也越来越多,如明代虚谷的《登房山之巅》:“天印山高望远,衣袂飘飘”。飘飘荡荡。深岩绚烂秋仍繁茂,清潭极旱,久旱不息。望着金殿周围的青山,抬头捕捉蓝色的雾气。但那些爱洞里奇珍的人,不相信那里有。是世界上的一个市场d. “房山的旅游价值此后逐渐超越了宗教价值,现在房山振兴规划用的是景区大名,寺庙只是景区之一。
清朝
乾隆皇帝弘历南巡景芳山时,曾赋诗赞“芳馥常居隐庐,秦淮河悠悠流下。”
房山上,有“曹氏墓”。
咸丰六年(1856年正月),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率领驻守安徽的数万人转移到房山南麓的杨家坝、陈庄一带,历时半年,山坳中仅数里之遥的小陈庄,竟有数万人。居住在安徽的人。这里,杨秀清镇守着天京。两次击败清军“江南大营”。虽然屡战屡胜,但也伤亡惨重。战后,尸横遍野,人口断绝,活着的村民的耳朵也被割掉。或者在脸颊上纹上文字,这是双方辨认敌我的方式。这场战争以其独特的野蛮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864年6月1日,太平天国洪秀全病逝。十月六日,六岁的洪天贵福即位。 7月19日,湘军挖地道,用火药炸毁城墙,冲入天京城(今南京)。太平军万余人与敌肉搏战。他们有的在战斗中阵亡,有的则战死。混乱中爆发。天京陷落时,忠王李秀成保卫幼王洪天富贵,冒着生命危险突围。到了城外,皇帝一行人内斯特被追击者驱散。李秀成只率领残存的两三名士兵逃往江宁房山脚下的破庙。他躲藏起来,被当地村民抓获,送往清军营。 8月7日在南京江宁被杀,时年41岁。
中华民国
1937年4月,国民党在房山建立国民革命军南京装甲兵团,通常被认为是中国装甲部队的开端。这支部队是多兵种的装甲部队,而不是之前的单兵种部队。其规模也远大于国内其他装甲部队。装甲兵部队包括交通学校战车训练营、交通总队第二团装甲车队等单位,以杜聿明为首。抗日初期的国民军战争。当时,保卫南京的外围阵地分布在江宁镇、牛首山、房山、淳化镇、唐山、龙潭等地。它们呈东南向的弧形,由永久性钢筋混凝土工事、铁丝网、反坦克战壕等组成的方形。山区尤为坚固。地下工事的出入口在山腰的尽头。它们高高在上,背靠悬崖。他们易守难攻。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期间,于吉石的第74军负责牛首山、房山、淳化防线。 。以秦淮河为界,房山、淳化守军为王耀武的五十一师,牛首山的守军为冯胜发的五十八师。驻扎房山的是第51师第302团,团长是程志。这条防线的地下指挥所位于房山定林寺附近(入口距定林寺约100米,现在可见)。但后来这条防线没能发挥军事防御作用。日军察觉蒋介石意图后,回避现实,避开房山防线,穿过南京东塘山进攻中山门。 1937年12月13日,一举攻克南京。
1946年秋,蒋介石一行带着风水师、指南针等物来到房山。他们勘察了房山东北坡的地形,选定了一块墓地。当时也做了相应的标记。当时蒋介石领导的“风水大师”是蒋氏家族所在地雪窦寺的和尚太虚。建在房山北坡的陵墓将与中山陵形成“对陵”,呈现“师生礼”学生向老师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