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旅游业发展情况

考察贵州旅游业的目的,首先是要培育和发展旅游业作为贵州省的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第三产业。在地方各部门和全省旅游行业的共同努力下,贵州全省旅游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取得长足进步,建设“ “文旅发展创新区”开门红,旅游业将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奇兵”。

2.贵州省旅游业现状分析

1. 2019年贵州旅游收入:12321.81亿元。

2. 2019年贵州旅游总人数达113517.7万人次,突破10万人次。 2019年贵州总收入达1232.1810亿元。 2019年,贵州总收入位居全国第三,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11.6%,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3.贵州省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全省贫困人口的发展,实现了脱贫,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

3.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贵州仍然是一个欠发达地区,相对贫困。

不过,贵州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大省,发展前景良好。贵州各族人民依托资源优势,开发利用优势资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本转变为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自然资源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相对降低。另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开发始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从辩证的角度思考,虽然资源仍然是贵州未来发展的最大优势,但仅仅靠出售资源是不可能致富的。资源大省不一定成为经济大省。因此,开发利用贵州的资源优势,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发展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产品由低档向高精度转变,切实提高工业化水平。资源的价值和效率。

4.贵日贵州省旅游产业化发展

10月8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消息显示,据初步测算,10月1日至8日,贵州共接待游客5190.69人次。接待游客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67.2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节前7天分别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的84.10%和76.71%。

假期期间,全省A级旅游景区开放率为97.5%,省博物馆、省图书馆、贵州美术馆等重点文博场馆“不闭馆”并完全开放。黄果树旅游区等旅游景区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夜间旅游项目,点亮贵州“夜间经济”。贵州乡村旅游、田园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持续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贵州享受养目、养肺、养胃、养身、养心的“五福”。全国各地旅游景区纷纷抓住机遇,举办特色鲜明、参与性强、内容丰富的文化旅游活动,让游客放慢脚步、驻足停留、沉淀下来。第三方调查显示,假期期间到贵州旅游的游客中,购物、餐饮、交通占比最高,分别占比24.4%、20.3%、19.7%。

据统计,假期期间,全省纳入监测的111个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593.1万人次,门票收入10114万元。其中,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的景区有16个;其中监测的33个温泉景区接待游客36.8万人次,门票收入2261.3万元;这监测的143家旅游饭店平均出租率为63.9%,其中29家平均出租率超过80%。 10月1日至7日,全省共受理有效投诉20件(10月8日未收到有效投诉),比去年同期下降77.43%。

为维护良好的旅游环境,8月份以来,贵州各级文旅、公安、市场监管、消防等部门联合关闭了投诉集中的33家购物店,公安部门已拘留40多名经营者。店主及相关人员依法进行拘留调查,省文化和旅游厅将2条涉嫌胁迫、欺诈购物的线索移交给省扫黑办、省公安厅。同时e

5.贵州旅游业发展与分析

贵州是旅游资源大省。独特的喀斯特自然风光和浓郁纯朴的少数民族风情构成了其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具有独特的魅力。 。贵州旅游具有以下主要优势:

1.资源优势

贵州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类型多、形态多的特点。他们是世界上15个发达国家之一。贵州主要自然旅游资源有山地、高原、洞穴、泉水、瀑布、野生动物等10个类型。贵州风景名胜众多,有4处世界自然遗产(荔波、赤水、施秉喀斯特、梵净山)。凭借先天的喀斯特风光和多元化的生态环境,贵州现已成为我国众多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第一省。贵州拥有5A级景区5个、国家级景区1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地质公园10个,少数民族节日1000多个。

2.气候优势

贵州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左右,雨量充沛,紫外线强度较低。 ,有“天然氧吧”、“天然空调”之美誉。贵州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成为全国众多游客夏季避暑胜地,对游客的吸引力日益增强。

3.产品优势

贵州的旅游资源不仅丰富,而且非常独特。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原生态”。这里不仅有荔波、世界第三大瀑布黄果树瀑布、世界地质公园魅力织金洞、贵州高原魂等世界自然遗产,以及全省乡村旅游景区。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为游客提供回归自然、回归自然的体验,在旅游业发展上拥有强大的市场优势。

4.区位优势

贵州位于西南地区东南部。周边省市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较快,旅游消费能力较强,客源充足。不仅方便接待东南沿海及港澳台地区游客观光休闲度假,也是内地游客前往沿海开发区旅游的重要通道,有利于过境旅游发展。特别是随着贵州省高速公路“六横七纵八联”交通框架的建设和黔广高速的开通铁路、公路、渝黔高铁、沪昆高铁等,贵州的区位优势大大增强。

6.贵州省旅游产业

2022年贵州省旅游发展大会将于2022年8月17日至21日在贵州省贵阳市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总部召开。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由省人民政府与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共同主办。

本次大会将统筹线上线下形式,举办开幕式及主题论坛、亚洲山地旅游推介会、贵州省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对接会、亚洲山地旅游推介会等9大类活动山地旅游摄影展、山地生活消费与非遗传承展、山地乡村振兴旅游产品展、山地艺术空间展。届时,来自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将同台交流,相互推荐优质山地旅游目的地。

贵州省政府也是本次会议的主办方之一。近年来,山地资源丰富的贵州省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将“生态”发展贯穿工作始终,为世界提供“贵州”,打造平衡发展的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生态”和“发展”。减贫富民的“样本”和“中国方案”,为助力亚洲旅游市场疫后复苏提振信心。

7.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发挥资源优势,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贵州是第全国第一个完成省级旅游资源普查。全球首个专注山地旅游的国际旅游组织——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入驻,实施山地旅游标准化三年行动,着力创建国家全地形旅游示范省。 、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抢占山地旅游和全域旅游发展高地。

(二)创新文旅综合业务,培育壮大产业新增长点。 “十三五”以来,贵州共推出新项目、新业态588个。大力实施百个旅游景区建设工程和“1+5100”工程。全省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增至137个,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37个,国家级全离子旅游示范区7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落数量居全国第一。

(三)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大力实施9个旅游扶贫工程,实施“宣传促进消费扶贫”十大行动计划,制定推广乡村旅游管理服务省级标准3项。

(四)宣传推介,招商引资,提升多彩贵州频段形象。充分把握“流量经济”、“形象经济”、“眼球经济”等旅游产业特点,深入开拓国际国内客源市场,讲好多彩贵州故事,构建多维度宣传推广体系和差异化优惠政策体系。

(五)加大政策纾困力度,促进旅游业复苏。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复苏和高质量发展十项举措。贵州在全国率先有序开放旅游景区,科学统筹疫情常态化和旅游市场恢复发展。

(六)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优化贵州旅游服务环境。 “一手抓流量,一手抓质量”。近年来,贵州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开展“多彩贵州·满意旅游”活动,依法打击旅游违法行为。

8.贵州省旅游业发展

一是资源回流。贵州是专业文斯有着特殊的自然环境。该省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种类繁多的景观奇观、丰富的矿藏和生物多样性。世界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了令人惊叹的“文化千岛”。贵州自然、人文、环境生态良好。要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成果,让更多人共享。

第二是法律。旅游业是一个资源和环境依赖性很强的领域。它注定是一个环保、生态友好的行业。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日益成为主要消费取向。旅游业是一个通过创造和传播“真、善、美”,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的美丽产业。以旅游引领旅游发展是必然选择生态文明理念,以旅游发展带动生态文明建设,构建面向未来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

第三,发展方向。国家和省的发展战略和决策部署,体现了国家战略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现了国家对贵州生态省建设的重视和支持,体现了贵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建设的努力。这些为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构建绿色发展、绿色运营、绿色输出的生态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四是问题引起的。贵州发展生态旅游确实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上帝赋予了我们独特的资源和环境,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潜在财富。但我们必须看到,资源和环境的背后我们喜欢讲的,有一个不可避免的根本问题,那就是自然和人类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不可恢复性。从旅游业本身来看,工作过程中虽然确立了“四绿一山”“五边”发展理念,但在落实方面仍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有力支撑方法,但仍存在诸多限制。可持续发展问题。

9.贵州旅游业发展趋势

9月22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1年国际山地旅游与户外运动大会暨第十六届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下简称(简称“旅游两次会议”)将于9月26日至28日在铜仁召开。当时,包括e有关国家驻华使节、国际知名文化和旅游企业及文化旅游产业相关企业、国际旅游相关联盟组织将出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