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婺源旅游景区

婺源旅游已形成东、西、北3条优质线路。东线景区由于开发较早,风景资源丰富。主要景点有梦里故里、江湾、江岭、篁岭、五龙源、望口等。 东线——月亮湾、理坑、望口、小七、江湾(婺源唯一的5A级景区)、江岭、篁岭、小七、清远、王茶、乌龙源。北线——四溪盐村、彩虹桥、卧龙谷、灵岩洞、盐田古樟、鸳鸯湖、茶坪、柘园、茶关、虹关、岭脚。西线——窑湾。县城:孟里家乡演艺小镇(夜游之乡)。

2.婺源旅游风景区

婺源县因清华大学旧县城、濒临婺江源头而得名。

据出土陶纺轮、石网挂件、骨针、圆底壶等境内鄯善、江村、毛坦庄等地出土的陶罐、印陶片、石斧、石凿 据文物考证,距今4000多年前,婺源地区已有居民。生活在这片景观中的早期土著祖先属于“越”。他们“喝米汤、吃鱼”、“用火种田水”。他们在这里辛勤劳作,过着安定的原始农耕生活。

西周之前,婺源地区属“扬州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吴地属吴国领土。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攻灭,归还越国;武王夫差的长子武弘也被流放到婺源湖山。周献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灭越,婺源地区并入直到秦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

秦统一六国后,出兵南征“百越”。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占领古徽州地区,置齐(后改为“邑”),社尔县属章郡;婺源地区属歙县,后属漳郡。至于“掌君”之名,一种说法是源自婺源北部的三三子张(大掌山)。西汉元寿二年(公元前121年),漳县改称丹阳县,无棣与歙县一起划归丹阳县。秦汉时期,生活在彝族、畲族地区的土著越人因不堪忍受封建王朝的暴虐,纷纷逃入深山,形成了“山越”。山越人刀耕火种武装,“以捕鱼、狩猎、山伐为业”。他们隐居在山林之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东汉末年,三国势力,丹阳郡成为孙武割据地区之一。建安十三年(208年),孙吴政权出兵征讨三越侯,分歙县辖置始新、新定、黎(后改为“黎”)阳、欧(不久改“修”)阳4县,加上原彝县、歙县,共设6县,置新都县;婺源地区属修阳(三国武永安元年改称“海阳”)郡。吴嘉禾三年(234年),居住在深谷的山越人走出山林,结束了这里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封闭状态,促进了社会的逐步转型。山越的半原始丛林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吴氏去世,改新都县为新安县,海阳县改为海宁县,婺源地区属海宁县城,新安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新安县为歙州。十八年(598年)改海宁县为休宁县。无棣属歙州休宁县。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析休宁县惠玉乡、乐平县怀金乡土地,置婺源县,辖青化、隶属到歙州。元和七年(812年),乐平县丹阳乡隶婺源;汉长沙王吴芮墓也随石老山(今鸡山)迁至婺源境内。天福元年(901年),婺源县由庆化迁至板城。

五朝十国时期,婺源与歙州同属南唐武宁军、建威军管辖。南唐圣元二年(938年),镇守婺源的关西军将士1500人,驻扎在“无锡香田、四溪大田、鲁西卡特田、伏溪盐田、古溪丰田”等地耕种土地。作为永久性产业。山间盆地不断被开垦。

宋开宝八年(975年),南唐灭亡,婺源随歙州入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称徽州,婺源随之隶属徽州。

元十三年(1276年)徽州(次年改称徽州路)入元,吴人民币附在上面。元贞元年(1295年),婺源县升为婺源府(峡州),属徽州路(至正二十四年改称徽州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恢复婺源府为婺源县,仍属徽州府管辖。清朝沿袭明朝制度。

民国元年(1912年),蔡府(徽州府)仍留县,婺源县直属安徽省管辖。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安徽省第十行政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划归江西省第五行政区;民国36年(1947年),复归安徽省第七行政区。

1949 年 5 月 1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6军第48师解放婺源,并由安徽调往江西。先后属乐平府、浮梁府。

1952年属上饶地区。

1971年属上饶专区。

2000年为上饶市辖县至今。

3.江西省婺源旅游景点

婺源风景的最佳季节是春季和秋季。春天,油菜花、桃花、梨花相继绽放。花海映衬下的古村落非常梦幻,有种穿越到世外桃源的感觉。春天3月中旬油菜花最好看,所以一定要在花期来!婺源适合观赏油菜花的景点有:篁岭、江岭、茶坪、王茶、关坑、四溪岩村、清源等。

还有一个季节就是秋天。春天充满了生机。秋天的婺源就像一幅生机勃勃的中国水墨画!枫叶泛红,晨雾轻淡,红日初升

秋天,大家都往五原山跑。一个叫石城的地方,吸引了数以万计的人驻扎在这里,只为透过薄雾拍摄日出。见证耶稣之光的旅程。

秋天是婺源摄影爱好者的福音,石城枫叶、黄岭秋日、长溪夕阳、菊井村、张村木桥等都是热门的摄影目的地。

五六月是旅游淡季,但也有一些特殊人群来到婺源。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的学生。他们来婺源写生,集中在婺源四溪岩。村、西冲、李坑、沱川李坑、红官岭脚等地。

4.阿特拉江西婺源周边活动

1.长溪村

2.石头城

3.黄陵

4.彩虹桥

5.月亮湾,周围的花田、茶园、小树林,拿着小竹筏在河里捕鱼的渔民,与田野里毗邻的徽派建筑,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美丽画卷。这里已成为摄影爱好者的最佳拍摄地之一。

5.江西婺源旅游景区属于什么旅游收入?

婺源县因旧县治清华大学而得名,“紧靠乌江源头”。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吴、楚两国的分界之地。县城北部的柘岭山脉中至今仍矗立着“吴楚岔”界碑。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独宗赵佑与朱熹故里,并赐婺源“文公阙里”称号。自古以来,这里就因其万丈悬崖、浩瀚山谷、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而被誉为“书乡”、“茶乡”。

婺源历史悠久。据对境内鄯善、江村、毛坦庄等地出土的陶纺轮、石网坠、骨针、圆底陶罐、印花陶片、石斧、石凿等器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婺源地区就有居民活动和文明。生活在这片景观中的早期土著祖先属于“越”。古越人以蛇、鸟为图腾,惯于水上行船、筑巢而居,善于铸造铜。他们还有以印陶为代表的越文化。他们“喝米汤、吃鱼”、“用火种田水”。他们在这里努力工作,过着安定的生活积极的农耕生活。

西周之前,婺源地区属“扬州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吴地属吴国领土。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攻灭,归还越国;武王夫差的长子武弘也被流放到婺源湖山。周献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灭越后,婺源地区划入楚国版图,直至秦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 。

秦统一六国后,出兵南征“百越”。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占领古徽州地区,置齐(后改为“邑”),社尔县属章郡;婺源地区属歙县,后属漳江联合国。至于“掌君”之名,一种说法是源自婺源北部的三三子张(大掌山)。西汉元寿二年(公元前121年),漳县改称丹阳县,无棣与歙县并改为丹阳县。秦汉时期,生活在彝族、畲族地区的土著越人因不堪忍受封建王朝的暴虐,纷纷逃入深山,形成了“山越”。山越人实行刀耕火种农耕,“以渔猎、山伐为业”。他们隐居在山林之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东汉末年,三国势力,丹阳郡成为孙武割据地区之一。建安十三年(208年),孙吴政权出兵征讨山越侯,分设歙县,增置四县。辖:始新、新定、溧阳(后改“澧”)、庐阳(即将改“修”)。另外,增补原彝、畲6县,设立新都县;婺源地区属秀阳(三国吴永安元年改县名“海阳”)。吴嘉禾三年(234年),居住在深谷的山越人走出山林,结束了这里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封闭状态,促进了半半山地的逐步转型。原始山越丛林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吴亡,改新都县为新安县,海阳县改为海宁县,婺源地区属海宁县、新安县。

开皇九年(589年)改新安县为歙州,改海宁县为十八年(598年)休宁县,无棣属歙州休宁郡。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析休宁县惠玉乡、乐平县怀金乡土地,置婺源县,辖青化、隶属到歙州。元和七年(812年),乐平县丹阳乡隶婺源;汉长沙王吴芮墓也随石老山(现称“鸡山”)迁入婺源境内。天福元年(901年),婺源县由庆化迁至板城。唐朝时期,中原人口由北向南迁徙,婺源因大量北方贵族的迁徙而得到广泛开发,耕地面积逐渐扩大。茶叶种植广泛,陆羽《茶经》明确指出“歙州”“茶产于婺源山谷”。瓷器生产蓬勃发展,清华东园瓷窑生产的青瓷、青花瓷销往皖、浙、赣边境地区。 “歙砚”)远近闻名,成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在民俗方面,就诞生了崇拜“五羊”神的信仰。昭宗李晔的儿子唐代,改名“李”,隐居婺源考水,开创中国“明镜胡氏”。

五朝十国时期,婺源与歙州并入南唐武宁军、建威军管辖,南唐圣元二年(938年)驻守婺源的关西军将士1500人在“无锡翔田、四溪大田、鲁西卡特菲尔德、福溪盐田、古溪东洋”塔”等地使农耕成为永久职业,使山地盆地不断被开垦。龙尾歙砚生产体系进入繁荣时期,南唐后主李渔称赞其为“龙尾歙砚”。 “天下第一”。

宋开宝八年(975年),南唐灭亡,婺源随歙州入宋。宣和(1121年),歙州改称徽州,婺源隶属徽州。农业进一步发展,山区森林资源丰富,“年联为浙江,下为浙江(浙江)河”,经济作物大头为茶叶,“歇园茶”名列前茅。作为我国六大名茶之一国按《宋代食火史》。南宋时期,龙尾歙砚为“新安四宝”之一,定期进贡朝廷。北宋时期新安墨(徽墨)制造中心从黄山迁至婺源黄冈山后,制墨业开始蓬勃发展。重文学、兴教育的社会风潮开始形成。自宋庆历四年(1044年)设县学以来,龙川书院、万山书院、善武书院等讲学、文学场所也相继出现。文风的繁荣,逐渐带动了婺源人民文学的繁荣。全县授进士、官吏334人,达455人。

元十三年(1276年),徽州(次年改称徽州路)入元,婺源属附于其上。元贞元年(1295年),婺源县升为婺源府(峡州),属徽州道(至正二十四年改为徽州府)。元代婺源虽然各业萧条,但仍有采矿、炼铁、采砂采金等活动。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婺源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紫阳书院、明镜书院、义安义学、狼山书院等均建于这一时期。元统二年(1334年),圣旨批准修建“文公祠”。

明洪武二年(1369年),婺源府改称婺源县,仍属徽州府管辖。清朝沿袭明朝制度。明清时期是婺源经济发展的繁荣时期。当年荒废的田野元末的动乱逐渐被开垦成成熟的田地。明弘治五年(1492年),全县年划田37.9万亩,清康熙元年(1662年)增至42.9万亩。森林资源丰富。 “新安有很多树,有松树、杉树,必须种了才有用,婺源、祁门的人种得特别勤快。”清代,徽州府是茶叶的主要产区。嘉庆年间(1796-1820年),全州每年茶叶报价2万份(每份100公斤),婺源占35.5%。徽州墨制造,清代就有墨铺100多家,生产的墨锭“行销二十三个省”。造船、造纸、制伞等都在明代兴起,印刷业也随之兴起。干于清末。明清时期徽商在中国商界占据主导地位,婺源商人是最有实力的群体之一。他们的活动遍布整个豫区,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的奇迹!文化教育取得长足进步,“十户村不弃诵”是当时婺源的真实写照。明清时期,全县考进士200人(武进士7人),考中进士619人(武进士57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朝廷编修《四库全书》时,选了婺源学者的著作83种;明清两代有2114人入仕,出现“一科九进士、六书四大臣”的现象。

民国元年(1912年),C艾府(徽州府)仍留县,婺源县直属安徽省管辖。 1932年属安徽省第十行政区; 1934年划入江西省第五行政区; 1947年,又划回安徽省第七行政区。民国时期,近代教育得到一定发展,全县有中小学129所。婺源至衢州、德兴、景德镇高速公路相继开工建设。但随着经济衰退,耕地面积从清代的42万亩锐减到1948年的25.4万亩。茶叶种植面积从鼎盛时期的17.2万亩、4.7万担分别下降到4.8万亩、1.5万担,茶叶企业、茶馆数量从243家减少到几十家。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华,给婺源造成128亿元人民币(法币)的损失。人口从清末的21.5万人锐减到1948年的15.4万人。

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由安徽回归江西。先后属乐平府、浮梁府。 1952年属上饶地区。 1971年属上饶专区。 200年起,划归上饶市管辖。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婺源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显着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优势不断提升,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生活已收到福利更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 “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格局不断完善,建设“中国最美乡村”迈出坚实步伐。

6.江西省婺源风景区简介

.西线是婺源良好生态环境的集中地。鸳鸯湖风景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鸳鸯栖息地,湖光山色秀丽。文公山风景区是一座文化与生态并重的江南文化名山。因山腰埋有朱熹(文公)祖坟,故名文公山。

7.江西婺源周边旅游

江湾位于江西省婺源县东北部。您可以从婺源县汽车站乘坐班车直达吉angwan,大约需要半个小时。

8.江西婺源景点

个人推荐黄岭比江湾更好更值得去。

婺源篁岭风景区位于十二山区,面积5平方公里。由索道空中游览、村街探古、梯田寻香、田园风情、民俗风情等旅游区组成。篁岭是一个典型的山村,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阶梯状排列。黄陵因“秋日阳光”而闻名。村里的“天街”就像一条玉带,连接着经典的古建筑。徽派店铺林立,前店后坊,一曲动人的缩版《清明上河图》。

9.江西婺源旅游景点门票优惠

半价(105元)景区通票优惠政策:

1.米身高1.2米到1.5米的人

2. 60-64岁老年人

3.全日制本科生及以下凭有效身份证件可享受婺源通票50%折扣

请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到售票窗口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