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1.推动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凝聚力

1.推动实体深度融合。支持本行政区域内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力强的大型工业化联合体发展,积极发展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中型工业化联合体,鼓励发展工业化联合体。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 采取订单生产、与农民股份合作的小型产业联合体。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培育农民合作联会,探索发展企业合作社,支持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联合,实现集团化发展。

2.推动业态深度融合。引导新企业实体以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经营为结合点,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推动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元产业发展态势。推动规模种植与林牧渔业融合发展,发展林下种植、稻渔共生等产业。推动农业、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制农业等业态。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亲子体验、功能农业等业态。推动农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数字农业等产业。

3.打造产业一体化载体。支持建设一批一二三产业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完整的现代农村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一批原料基地标准化、精深加工转化、区域主导产业、利益紧密相连的农业产业强镇,实现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一体化格局发展,多模式推广。创建一批主业强、产业兴、知名度强的新型农业产业强镇,确定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地区。

2.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农村产业发展高地

4.推广e 加工设备升级改造。落实农业农村部等15部门《关于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协同的创新机制,产学研结合,引导加工企业在工艺技术上“换霰弹枪”,在生产流程上“机器化”。营销渠道上的“替代人”、“电商替代市场”,推动加工企业由小变大,加工程度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加工产品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开发推广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关键加工技术和装备,引导有关社会组织宣传中国农产品加工百强企业。

5.加强精深加工基地建设。按照“先粮、后粮”、“先农、后业”的要求,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等政策整合、要素集聚、集中服务、企业集成,围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一批原料基地,是一个以企业带动、科技为先导、配套服务为特色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实施农业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使产品精加工后适合精深加工。鼓励县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一批村农产品专业镇和加工强县。确定一批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绩效好的国家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

6.推进副产品综合利用。推广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利用的农村绿色生产方式,加快种植、养殖、回收一体化,建立农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和利用网络体系。集成推广智能化、信息化设施设备,推广清洁加工,促进加工副产物循环综合利用,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等,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多重增值、节能减排。介绍综合利用典型模型一批农产品及加工副产品的生产。

3.重点发展特色产业,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

7.加快特色资源开发。制定实施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特色食品、特色编织、特色制造、特色手工业等产业,增加特色品牌产品和个性化服务供给,满足多元化发展。市场的需求。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和创意产品,保护传统技艺,传承乡村文化根源。

8.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多元化特色粮油、薯类、水果、蔬菜、茶叶、菌类、中药材、养殖、林木花卉苗木等其他特色种植业,加快绿色循环种植基地建设,支持加工物流发展,促进特色产品高质量发展。扩大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工程实施范围,建设一批绿色优质高效特色产品基地。

9.培育“一村一品”示范乡镇。充分发挥乡镇农业资源和自然生态比较优势,挖掘“人无我有、人有我有、人家有我有”的稀有资源开展差异化竞争,促进整村、一村带动多村、多村联动发展 完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创建工程,夯实产业基础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乡镇获得认定。

10.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按照“标准采购、非标创建、全面执行标准”的要求,制定不同地区不同产品的技术法规和产品标准,打造一批“特”、“特”、“特”。最好的产品中的好”。 “兔子豪”、“湘子豪”品牌。发布一批国家农村特色产业名录。开展生产标准化、特色标识、营销电子商务“三化”试点示范行动,实现营销扁平化、质量可追溯。

4.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11.壮大龙头企业队伍伊塞斯。实施新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引进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权合作、资产转让等方式组建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打造知名企业品牌,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乡村产业振兴。鼓励龙头企业产品集中布局县乡,向重点产区和优势区域集聚。完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新认定一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12.培育产业化联盟。围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带头,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民组建要素优化配置、专业分工、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打造优良的原料基地和强大的加工能力。 ,产品质量高、品牌效应大的示范联合体。引导联合体共同制定章程,明确权责,健全治理机制,完善利益衔接机制,充分发挥各主体优势,增加农民参与,增强产业链竞争力。扩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政策创新试点范围,探索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

13.完善农农联动机制。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式、股权式的利益联动机制,促进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索“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就业+社保”、“农民持股+保障收入+以股分红”等联动方式。落实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关于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址开展试点因地制宜,创新土地经营权入股实现形式,有序推进土地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投资权。

5.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为乡村产业发展增添亮点

14.打造高品质休闲旅游。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挖掘特色土地等优质资源景观、农耕文化、乡村风情等,丰富文化内涵,拓展农业功能,开发特色产品,挖掘村庄历史,建设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多样的村落。休闲观光公园、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养生养生基地等,培育一批“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休闲乡村,打造高品质休闲农业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乡村旅游。推荐新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县。

15.丰富休闲旅游产业。加强规划设计和创新创意,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手段,提升“农家娱乐”、“农耕体验”等传统业态,发展“农家娱乐”、“农耕体验”等高端业态。打造高端民宿、康养基地、摄影基地等,探索农业主题公园、教育农场、创意农业、深度体验、新型疗养等新业态。财政、文化和旅游、教育等部门改造提升一批乡村休闲旅游基础设施。

16.提高休闲旅游管理水平。加快制修订一批技术法规和服务标准,用标准打造品牌,用品牌吸引资本,用资本聚集资源。组织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培养一批素质过硬、管理能力强的产业发展管理和业务人才。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集聚区监督检查,确保服务标准化和安全操作。开展特色多样的主题活动,持续推出“春天赏花”、“夏天降温”、“秋天采摘”、“冬天农乐”活动。

6.推动农村创新创业升级,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17.培育创新创业群体。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大众创业”升级版的意见》,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增强创新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增强创新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通过政策推动、乡情激发、项目推动,搭建人才回乡平台,企业振兴、公民下乡,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实施“百县千乡万名带头人”农村创新创业培育活动,加大各方面资源支持当地农民创业创业,鼓励农民就地创业、就近创业,引导农民工青壮年返乡创业。

18.拓展创新创业领域。支持返乡群众、“田秀才”、“乡土能手”、“乡村创客”建立特色种植、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农商直供、农商直供等新业态。中央厨房,培育发展网络化、智能化新模式精细化现代乡村产业。培育多种新型综合业态,积极发展“互联网+创业创新”、“生鲜电商+冷链到家”、“中央厨房+冷链送餐”等业态,推广智能化生产、运营平台、物流码头、产业联盟和资源共享等新模式。组织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宣传推介第三批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第一批全国优秀农村企业家典型、第二批全国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县。

19.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汇聚资源”的要求,“资源服务创新创业”,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各类要素集聚,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双创示范园区(基地),引导有条件的龙头企业搭建云平台发展众创、众筹、众包、众扶模式,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建设100个国家农村双创示范园区(基地),确认100名农村双创人才实训、实训、见习、见习、孵化基地。务实举办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展示新成果、交流新经验、实现新发展。

七、大力推动产业化脱贫攻坚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20。支持发展特色产业。挖掘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景观优势和文化底蕴,开发具有独特优势的特色产品,有条件的地方打造“一村一品”示范小镇和休闲旅游精品点。支持贫困地区打造特色产品品牌。农业产业化强镇和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的特色产业项目要尽可能集中到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要支持贫困地区建设仓储、干燥、保鲜等设施。

21.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基地。依托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创建标准化企业为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原料提供资源,带动贫困户进入大市场。组织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农业农村部定点扶贫县合作开发农业资源,拓展产品市场,以产业带动扶贫。

22.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组织贫困地区农业企业参加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博览会、展览等活动,举办专题扶贫活动,促进产销对接,促进品牌提升。组织国内大型加工、采购、销售、投融资企业、科研单位赴贫困地区开展与县企业、村企业对接活动,推动直销直供、原料基地建设、招商引资等项目对接。

2.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1.必备秀尚小学生学习创客教育基地

2.乐视宝游学实践体验中心

3.深圳沉浸式青少年学习实践基地

4.天宇青少年学习实践基地

5.腾飞青少年学习实践基地。

3.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是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吗?

大同示范综合实践基地的前身是成立于2001年的大同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基地占地面积​​占地456亩,可同时容纳3000名学生军事训练和1500名学生社会实践。自成立以来,已完成社会公关为全市46万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行动和军事训练,取得了显着的教育效果。基地先后荣获“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山西省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与管理先进集体”、“山西省德育示范基地”、被省军区“军事训练示范基地”授予“山西省学生”,被市司法局命名为“大同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被市科协命名为“大同市青少年科普基地”并被省禁毒委命名为“山西省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2011年9月,基地被教育部列为首批支持的20个示范综合实践基地建设项目之一由中央专项彩票公益基金资助。自此,基地建设进入快车道。

学校的管理方式为半军事化管理

为了使基地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我们既注重教育功能又突出地方特色,不既注重科技创新,又体现多元化实用性。从基地规划开始,我们先后邀请了北京清华设计院、上海同济大学设计院、山西国建设计院、浙江中建工程有限公司等十几家国内知名设计单位。设计院进行了设计。邀请30多位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多次召开研讨会,为基地建设定位。根据专家组的建议并结合实际情况基地内,经过反复讨论论证,最终选定了山西省建筑设计院的设计方案,确定为18栋单体建筑,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涵盖的项目包括军事训练、农业体验、工程体验、创客科技、民俗体验、生命安全、超越发展、艺术培训、青少年夏令营、体能训练等。十大功能园区使大同基地成为多功能、高科技、开放式、综合性的校外教育活动场所。

工程体验园:由四个专业生产实践车间组成,开展机械加工、数控技术、电子电气技术、汽车维修、模具制作等体验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 工作并学习创造。

科普Maker体验园:由科普馆、天文馆、航模、船模、动漫制作、机器人创意室、创客体验馆等组成,对于提升基地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兴趣和扩展技术创新思维开辟新视野。

农业科普体验园:占地80亩,主要规划包括日光温室两栋、果园20亩、实验田30亩。以北方粮食作物和畜禽养殖为特色,拥有畜舍20余间。家禽养殖场、可容纳500人的烧烤区、20间个人烹饪体验室。开展传统农耕、农作物种植、特色农产品、克隆苗、果树嫁接、花卉栽培、动物养殖、循环经济、低碳生活等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学会做人。生活并学习工作。

拓展训练区:由10余项极限运动项目和15座趣味桥梁组成,模拟长征路、“泸定桥”、水上索道、高空滑索、攀岩、三维空间环、跨海攀登。它由岛屿和毕业墙等项目组成,让学生挑战自己的极限,建立团队精神。

4.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教育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

乡村旅游提升规划开辟旅游消费空间,让乡村旅游成为“5+2”重要载体” 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同时提出,坚持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脱贫攻坚。

2、农业农村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

提到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产品,推广休闲农业农业、文化、科技、生态、旅游融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发展休闲乡村,为乡村休闲旅游提供明确的方向。

5.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建设方案

1.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政策布局

中央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10年来专门部署主要有两个文件:一是2009年《指导意见》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通知》;另一个是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三五”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近10年出台的涉及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除2012年外,每年都有相关政策。

2.旅游有“热点”,关键在“文化”

1.文旅融合的核心理念是:“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这是近10年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政策的核心理念和思路。打造旅游品牌,创新旅游产品,培育旅游消费热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老年旅游旅游等涉及旅游质量的开发创新领域品质、品牌、消费、特色、个性化、差异化等,这几个核心概念贯穿其中,并分别提出了建设内容。当然,这里的“文化”是指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而不仅仅是文化资源。

2.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和实践活动为支撑,培育体验旅游、考察旅游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支持旅游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数字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演艺旅游,推动现场旅游演出发展,打造传统节庆旅游品牌。推进“多彩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民族特色村镇。 (《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3.培育文化旅游消费新热点

1.大平台带动旅游消费。以大型国际展览、重要文化活动、体育赛事为平台,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 (《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2.扩大旅游购物消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品牌。传承和弘扬老字号。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商业街区,鼓励特色餐饮、主题酒店发展。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

3.活性培育国际消费市场。依托中心城市和重要旅游目的地,培育全球旅游消费者的国际消费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城市运用市场手段,通过购物节、旅游节、影视节、动漫节、读书季、时装周等提高各类国际文化体育会展活动的质量和水平,鼓励与周边国家(共同开发国际旅游线路,带动文化、娱乐、旅游、体育消费。 (《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66号)

四.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品质

1.旅游演艺。鼓励专业艺术院校合作重点旅游目的地打造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的专题演出。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

2.节庆和会展旅游。充分发挥地方、民族特色传统节日的品牌效应,组织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 (同上)

3.文化和遗产旅游。科学利用传统村落、文物古迹、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美术馆、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旅游。 (同上)

4.文化体验旅游。推动戏剧、演艺、娱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开展文化旅游体验旅游。 (同上)

5.娱乐产业。推广“景区+游乐”、“景区+剧场”、“景区+演艺”等景区娱乐模式。支持高新技术旅游娱乐企业发展。有序引进国际主题游乐品牌,推动本土主题游乐企业集团化、国际化发展。完善主题公园旅游功能,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品质优良、信誉良好的品牌主题公园。 (《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5.建设文化旅游新功能区

1.培育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依托跨区域自然景观和完整的区域文化单元,培育一批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共20个),建设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最终形成特色鲜明、品牌突出的旅游发展增长极。 (《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打造国家品质旅游带。重点建设丝绸之路旅游带、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黄河中华文明旅游带、长城生态文化旅游带、京杭运河文化旅游带、长征红色记忆旅游带、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带、青藏铁路旅游带、藏羌羌文化旅游带、茶马古道生态文化旅游带等10条国家级精品旅游带。 (《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6.红色旅游是文旅融合的重要形式

1.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独特作用。全面实施红色旅游“十二五”规划;完善和创新红色旅游宣传展示方式。大力推进红色文化精品创作。 (《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旅发[2011]61号)

2.红色景点景点游学。鼓励各地依托红色旅游景区开展考察旅游。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3.实施红色旅游开发工程。完善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体系;着力凸显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积极发挥红色旅游的扶贫作用。 (《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4.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建设一批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和产业整合,使之更好满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功能。 (《关于印发《“十三五”期间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会〔2017〕245号)

7.乡村旅游的特点是文化旅游

1.坚持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立足当地资源特点和生态环境优势,突出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特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开发建设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抽动症。注重民族村落、古村镇保护,建设一批具有历史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乡愁、留住乡愁。怀旧之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2.启动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专业培训,三年内引导支持100万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乡村旅游创业。鼓励文化、艺术、科技领域人才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行业影响力,到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创业创业。经过2017年,全国将建设一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形成一批高水平文化艺术旅游创业就业村。 (同上)

3.实施精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公园、森林家园、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发展农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8.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创意设计

1.实施中国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工程。注重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提升文化内涵和附加值。与中国合作推出系列旅游产品特点。鼓励优质特色旅游产品进入主要港口、机场、码头等旅游购物区以及城市大型商场超市,支持在线旅游产品销售。适当增设口岸入境免税店。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二、丰富提升特色旅游产品,扎实推介旅游产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市场主体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丰富旅游产品种类,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培育一批旅游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龙头企业,加大老字号产品、民族旅游产品推介力度。(同上)

三、实施中华传统工艺振兴计划s。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提高传统工艺产品品质和旅游产品文化含量。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

9.文化旅游扶贫

1.乡村旅游扶贫。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规划指导、专业培训和宣传推介,组织开展乡村旅游规划扶贫公益活动,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实行整村帮扶。 2015年,重点扶持560个建档乡村旅游扶贫村。贫困村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到2020年,全国将实现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每年通过乡村旅游致富;支持600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乡村旅游,每个重点村实现年乡村旅游经营收入100万元。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2.红色旅游扶贫。充分挖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内涵,发挥革命历史文物资源优势,发挥红色旅游重要作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带动贫困地区稳步脱贫致富摆脱贫困。 (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实施方案》)

3.非遗旅游产品扶贫。利用intangi的优势挖掘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合理利用,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对于传统演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注重原汁原味的展示,另一方面通过编排,使其成为具有当地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依托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独特的文化生态资源,积极发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

4.特色文化产业扶贫。加快藏羌彝族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培育民族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 (《“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实施方案》)

6、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名单

很好,连锁企业,不错。

世茂集团下设“快天下”品牌连锁总部”、“世茂WORK+餐饮创客孵化基地”、“原生态食品”、“乐谷快时尚餐饮平台”、“世茂金街美食综合体”、“ “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由多个项目平台整合而成。

世茂寓意丰富多彩的餐饮生活,更贴近集团重点布局的餐饮食品产业链产业丰富餐饮创富项目与集团“让天下餐饮无难做”的使命紧密相连、一脉相承。作为中国快餐企业100强之一安徽省著名商标品牌企业,立志成为餐饮食品全产业链的行业标杆。

7.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简介 南长滩村是一个神秘的村庄。村子虽小,却拥有“宁夏三个第一”:宁夏黄河第一村、宁夏第一渡黄河、宁夏黄河漂流。 2008年12月,南长滩村荣获宁夏首个“国家历史文化村”称号。

这是黄河进入南岸的第一个村庄。宁夏,黄河在南长滩拐了个大弯。 ,在河南岸形成新月形的长滩,人们称之为南长滩。两侧有史前岩画、古代水车、秦长城、怪石嶙峋、悬崖峭壁。

p>

地址:中卫市迎水桥镇南长滩村

2.北长滩村

北长滩村位于黄河北岸崇山峻岭中,与南长滩遥遥相对,是黄河入北岸的第一个小村庄宁夏的.走进北长滩,你会感觉时间仿佛停留在了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北厂滩是黄河农耕文明的见证——古老的水车等交通工具构成了一幅田园风光。每年的梨花节期间,这里成为宁夏黄河上一场美丽的民俗文化盛宴。

这里有很多历史遗迹,比如黄河卵石石器遗址(榆树台子)、明长城、战壕、传统民居、祠堂等,仍保持着宗族名称的完整延续。走进北厂滩村,就像走进了历史上的西北乡村。

地址: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北厂滩村

3.纳家湖村

纳家湖村因建于明代的纳家湖清真寺而闻名。村内还有享誉区内外的徽祥文化公园。每年接待游客16000余人次,是宣传推介永宁县的重要窗口。

纳家湖清真寺是一座传统的中世纪建筑寺庙,具有明显的永宁建筑艺术风格。汉唐时期。占地面积约3300平方米,是一座东西向的寺庙。长方形建筑也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游客络绎不绝。黄昏时分,夕阳更加迷人、耀眼。

4.古代岩画ing村

寒山上石路有坡,贺兰山下有人。沿着贺兰山上一条有岩画的石板路往下走,就到了岩画古村。岩画古村是距贺兰山岩画区最近的古村落,也是唯一有人居住的古村落。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交通条件不便,几乎与世隔绝,游客甚少。正因为如此,这里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古朴的印记也间接保护了这幅流动的“贺兰岩画”。

走进古村落,一种古老而遥远的气息扑面而来。弯曲的碎石路,古树老藤,土坯房,偶尔枯萎的树枝,屋后是大片田地,门口挂着农具。站在木头上观察登上二楼甲板,一望无际的银川平原展现在眼前。

5.南房村

南房村最早以“万里黄莺啼,绿映红,水乡山,酒旗风”的田园风光而闻名。会想到。虽然昔日驻守边防的西夏荆州早已被黄沙掩埋,灵州古城也已不复存在,但世世代代生活在黄河之滨的人们,守护着这片沃土,他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在这里辛勤劳作。自己的幸福生活。

地址:银川市永宁县望洪镇

6.木民新村

木民新村是一个素有“长寿村”美誉的村庄。2007年,木民新村因它独特的回族习俗。中外游客纷纷来到这里。成为宁夏首个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7.西吉县龙王坝村

西吉县龙王坝村是固原市乡村旅游目的地之一,被评为西吉县生态文明村。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生态文化村、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龙王坝龙泉湾山庄先后荣获自治区五星级农家乐、全国金牌农家乐。

初进村子,你就会陶醉而流连忘返。村内有“圣山”灵台山、“圣水”龙王坝,村内的龙王庙建筑群向人们展示着龙王。巴村历史悠久,群山环抱村边,流淌的河水,嵌在村里的龙形水湾,蜿蜒如一条“水龙”,给村里增添了几分美丽和宁静。到处都是家禽,自然、人、动物和谐相处。

地址: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吉强镇

8.洪雅村

洪雅村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北依六盘山,南依清凉山,清凉河从中流过。洪雅村的“老胡同”被誉为宁夏最美的老胡同。整条巷子虽然只有200多米长,但却布满了古树、古钟、枯井、数百个姓氏的砖雕、红军墙、砖影壁、马槽等。 、红灯笼、舞台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洪雅村的红色历史写在性记忆里也不要被遗忘。走进老巷子,悬崖上依稀还能看到红军长征经过时留下的红漆标语。如今的老胡同早已从山沟中探出头来,向世人展示着它的面貌。这里已有农家餐饮(真正的绿色田园美食)、家庭旅馆、茶馆、酒吧等经营活动,使之成为集绿色生态、养生度假、观光娱乐、休闲健身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地址:固原市隆德县

9.朝那古城

朝那古城历史悠久,是宁夏首批四大县城之一。如今古城受损严重,但城址仍轮廓清晰,气势雄伟。

朝纳古城地势平坦,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82米,南北宽480米,面积327,000平方米。潮纳城墙残存高度1~13米,基座宽14米,夯土层14~20米。朝那城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如今,蓬谷公路穿过东、西两个大门。城墙外有一条深3米、宽20米的护城河,至今仍存。

宁夏周边的大山深处,有许多僻静而宁静的村庄。这里没有外界的车马喧嚣,只有山水花鸟为伴。如果你想体验“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不妨抽空玩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