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位于绍兴市东部若真山麓。因秦始皇巡视会稽时曾到过会稽而得名。自汉代以来,陆续有民工来到这里挖山、采石。隋朝时期,越国公杨素开始大规模挖山采石,修建越城。经过数千年的雕琢,已成悬崖峭壁、怪潭深渊,宛若天开。清代越中名士陶浚轩仿桃园意境修建园林。他筑堤为界,堤内筑湖,铺桥亭阁,湖洞相连,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被誉为“稷山镜水的缩影”,被誉为“稷山镜水的缩影”。湖头风景秀丽,享有“水石盆景”的美誉。
有最有趣的是湖中的陶公洞和仙桃洞。船入洞,如坐井观天;碧潭岩的影子和空谷的声音尤其令人惊叹。湖畔有听秋阁、银鹭阁、香积阁、扬帆坊、吉首塔、小吉祥轩、龟岭等景点。下川桥、秦桥、万柳桥等各类古桥横跨湖两岸。登上石阶上山,江南水乡风光尽收眼底。湖西西有“陶社”,是为纪念1911年革命烈士陶成章而建。孙中山、毛泽东、刘少奇、鲁迅、郭沫若等名人都在现代留下了痕迹。东湖美丽的湖光山色与丰富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使其成为著名的湖光山色。浙江东部的风景胜地。东湖以秀美的湖光山色和突兀的石景而闻名。与杭州西湖、嘉兴南湖并称“浙江三大名湖”。它风景优美,景点众多。
东湖主要景点有陶公洞、仙桃洞、东湖石桥、东湖亭、碧湖泛舟、吉首塔、扬帆坊、小鸡轩、桃社等。
东湖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当您置身东湖,欣赏东湖美景,您将获得一种艺术的享受。

绍兴东湖的历史

东湖位于绍兴市东部若真山麓。昔时秦始皇巡视会稽,曾在此献车辙草,故名。自汉代以来,陆续有民工来到这里挖山、采石。隋朝,隋公杨素越国开始大规模开山采石,修建越城。经过数千年的雕琢,已成悬崖峭壁、怪潭深渊,宛若天开。
东湖所在地原是一座青石山。秦始皇东巡时曾在此驻足饮马,故名若真山。汉代以后,若真山成为绍兴的采石场。经过数千年的挖掘和切割,并采用特殊的取石方法,青山被削去了一半,形成了50多米高的悬崖。工人们经常挖入地下20多米,有的甚至达到四十、五十米。日积月累,形成了长200多米、宽约80米的清水塘。清末,绍兴著名乡贤陶俊轩眼光独到。他用采石场建造了一堵墙,并稍微水面拓宽,形成山水相映的东湖。经过一百多年的人工修饰,东湖已成为一处巧夺天工的山水盆景。
东湖风景区有陶公洞、仙桃洞等绝美景观,还有亭丘阁、下川桥、银鹭阁、龟岭、秦桥等恰到好处的人工点缀。置身东湖,依然有如在画中的感觉。东湖除了山、石、湖的自然风光外,还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风景区。孙中山、陶成章、徐锡麟、鲁迅等都曾游览东湖或共商革命大计。陶成章被杀后,绍兴人民在东湖成立陶社,纪念这位英雄。 1916年8月,孙中山先生还亲临道学会吊唁。建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游览东湖。郭沫若还留下一首东湖诗:“若照东湖,人工雕凿,墙高千尺,路难通,大船入洞,坐井观天”。别说湖小,天就在湖里。”来到东湖的游客不仅会被如诗如画的风景所吸引,还会被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所感动。

东湖公园的历史

东湖位于温岭路北段以东、东湖路以南。唐贞元元年(785年),总督奚下令疏浚湖面,并在湖中小岛上建亭。当时,湖面积40公顷,湖水清澈碧蓝,群山青翠。它是当时泉州主要的旅游园林,有许多传说关于名人游览该湖的信息被留下了。贞元九年(793年),袭相为欧阳詹等八位进士参加科举考试设立酒亭。袭香和蒋公甫经常结伴来这里旅游。袭相离任后,他的后人请县里的余贤纪念太守和大臣,并在两位大臣喜爱的地方建了一座亭子。时称“二公亭”。欧阳詹写有《二公亭》。五代至宋代,沿湖、湖内建有宝生禅寺等寺庙,还有清源胜景、半春寺等亭台楼阁。南宋时期,湖水淤塞。庆元六年(1200年)知府刘英、严宜中两次疏浚。湖泥堆积成山,他们建起了亭子,名字叫丰泽、湖广、聚兴、鹿野水库客观地讲。南宋淳女三年(1243年),县令颜宜中恢复疏浚修斗门,铺石路,积土成三山,植竹建桥亭,形成七岛。这个湖,名叫七星墩。元代时期,东湖淤积更加严重,到了明初,湖内淤泥堆积。明朝五年(1625年),知府沉翘楚再次疏浚,挖出淤泥筑堤。堤如北斗柄,堤下架桥,堤上建“兰谷亭”,招待所、候车厅移至湖边。清朝、民国时期没有疏浚,东湖逐渐淤塞,豪强侵占,建茅屋、坟墓或开田,东湖美景已不复存在。 。
1987年,市政府政府决定开发东湖,重建东湖公园,规划面积20.56公顷。该公园是一座风格独特、突出闽南石雕、石雕、盆景特色的综合性公园。设有诗廊、画廊。共有四个景点,每个景点的建筑小品都紧扣季节特点。春是温岭珍藏,夏是星湖荷香,秋是山海,冬是桐林怀古。春景与冬景之间有竹径通幽道。并重建了二公亭、恩波亭、揽月亭等亭阁。公园分为主环线和次环线。主环线环绕中心湖和主景区。铺有花岗岩,并饰有图案。西北段建拱桥一座。主要的环路已通车。二环路根据各景区地形和景观需要,呈“S”形布局。道路是用花岗岩铺成的。不同的景点采用不同的图案。建造了7座桥梁。园区于1991年开工建设,总投资超过2000万元。但由于福厦高速公路途经东湖原址,改造规模不足一半。

东湖位于温岭路北段以东、东湖路以南。唐贞元元年(785年),总督奚下令疏浚湖面,并在湖中小岛上建亭。时光湖水面40公顷,湖水碧蓝清澈,群山青翠。这里是当时泉州主要的游览园林,留下了许多名人游湖的传说。贞元九年(793),西乡为欧阳詹等八位进士参加科举考试设立酒亭。袭香和蒋公甫经常结伴来这里旅游。袭相离任后,他的后人请县里的余贤纪念太守和大臣,并在两位大臣喜爱的地方建了一座亭子。时称“二公亭”。欧阳詹写有《二公亭》。五代至宋代,沿湖、湖内建有宝生禅寺等寺庙,还有清源胜景、半春寺等亭台楼阁。南宋时期,湖水淤塞。庆元六年(1200年)知府刘英、严宜中两次疏浚。湖泥堆积成山,分别建亭,名丰泽、湖光、聚兴、鹿野。南宋淳女三年(1243年),设县治。或颜益中恢复疏浚修斗门,铺石路,积土成三山,植竹建桥亭,湖中形成七个岛屿,名曰七星墩。元代时期,东湖淤积更加严重,到了明初,湖内淤泥堆积。明朝五年(1625年),知府沉翘楚再次疏浚,挖出淤泥筑堤。堤如北斗柄,堤下架桥,堤上建“兰谷亭”,招待所、候车厅移至湖边。清朝、民国时期没有疏浚,东湖逐渐淤塞,豪强侵占,建茅屋、坟墓或开田,东湖美景已不复存在。 。
1987年,市政府决定开发东湖,重建东湖公园,规划面积​​20.56公顷。该公园是一座风格独特、突出闽南石雕、石雕、盆景特色的综合性公园。设有诗廊、画廊。共有四个景点,每个景点的建筑小品都紧扣季节特点。春是温岭珍藏,夏是星湖荷香,秋是山海,冬是桐林怀古。春景与冬景之间有竹径通幽道。并重建了二公亭、恩波亭、揽月亭等亭阁。公园分为主环线和次环线。主环线环绕中心湖和主景区。铺有花岗岩,并饰有图案。西北段建拱桥一座。主环路已通车。二环路按“S”字形布局。各景区的地形、景观需求。道路是用花岗岩铺成的。不同的景点采用不同的图案。建造了7座桥梁。园区于1991年开工建设,总投资超过2000万元。但由于福厦高速公路途经东湖原址,改造规模不足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