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山区的一个千年古村。村子里满是院落,却无人居住。距首都86公里_百度知识...
一提到北京四合院,人们就会想到价值数亿的豪宅。但北京有一个地方,到处都是古老的四合院,没人买,没人住。这就是杨家峪村,北京门头沟斋堂镇的千年古村落。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知道,整个北京城的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燕山、军都山、西山分别从北面和西面紧紧守护着这座千年古城。杨家峪村位于西山山脉大寒岭群峰之中。
明朝永乐年间,《顺天府志》中就有关于大汉岭的相关记载:“大汉岭在城西一百四十里,数百里。英尺高。”明代沈邦着有《史记》《万术M》《杂记》中还提到:“大汉岭在县城以西200余里,以清水尖为界。”
相传汉代时,曾有东匈奴的一些部落侵入。他们深入北京,繁衍于西郊的斋堂地区,以大汉岭为界,与汉代为界。京西古道纵贯大寒山,是从北京通往北京的战略要道。河北、山西、蒙古草原。
特别是明清时期,朝廷定都北京,封建王朝为了保证北京的安全,在各个关隘设置了关卡。
抗日战争时期,为防止日军通过古道侵入河北、山西、绥远地区北京以西,中国军队在爱国将领卫立煌的率领下,在稷山附近与日军激战。半个多月后,历史上称为蓟之战。由此可见大寒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杨家峪村位于大汉山西北麓,距北京市区86公里。要说杨家峪村的位置可以说是群山环抱,简直就是荒山中的世外桃源。
首先是它的地理位置。
杨家峪村地处西山群峰之中,四面环山。村东是大寒岭主峰,村北是著名的鸡山。这座姬山在《万书杂记》中被称为“西山之祖”,可见这座山的雄伟。
T这里是玉溪峰,挡住了杨家峪村。众多的群山像母亲的怀抱一样环绕着杨家峪村,所以杨家峪村千百年来一直没有遭受战乱之苦。村里的古建筑保护得比较好。
其次,我们来说说本地资源。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山村都有一种封闭、保守、落伍、落后的感觉。但杨家峪村确实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1、物产丰富。
杨家峪村自古以红杏闻名。得益于当地特殊的水土气候,杨家峪村出产的红杏果实个大味美,畅销京津地区。鼎盛时期,村里有杏林300亩,年产杏10万斤。
以前,在大栅栏前门的水果店里,有杨家峪村出产的红杏干最为昂贵。明清时期,杨家峪村的红杏被选为当地贡品,入驻皇城,供皇帝亲眷、达官贵人品尝。
有一首当地民谣,讲的是北京周边各个村庄的特产。其中,“杨家峪大红杏”与张家村的黄瓜大葱、杨家村的甜南瓜、李树台的梨子等属性并列。由此可见,当地红杏的品质是多么的优秀。
村内植有古松两棵,其中一棵被评为国家一级古树。由于年代久远,村民们将这两棵古松称为龙松、凤松,甚至还演化出“龙松神灵”的传说。杨家峪庙内还供奉着树王雕像拉赫。
虽然由于地形限制,杨家峪村面积只有1.2万平方米,耕地面积仅有565亩,但当地土地亩产却出奇的高。历史上,杨家峪村很少发生饥荒,称这里为山间世外桃源也不为过。
2.他是一个杰出的人。
杨家峪,顾名思义,是早年杨氏家族的聚集地。这是事实。杨家峪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100年前的辽国。
辽帝国虽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但在占领幽云十六国后,将北京定为陪都“南京”,并将北京视为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中心。北京地区当时受到辽国的大力开发,杨家峪村的雏形也在此时形成。
根据“M明代宛平县令沈邦所著的《万书杂记》中,元代桑峪村的杨国梁三兄弟机缘巧合来到这里开荒繁衍生息,成为“大侠”。冷“.灵屯”。杨国梁三兄弟也成为当地民众中的“杨家大户”。
明朝永乐初年,杨如惠、杨如带、杨如禄三兄弟再次来到此定居,成为“小虎杨”。两波杨家后裔在此定居,彻底奠定了这里“杨家峪村”的名称和格局。
贫困简朴的山里生活,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淳朴善良的杨家峪人民。历朝历代,当地都有道德高尚、忠于国家的人。
清朝时期,京城周边的宛平经常闹事。来自自然灾害,无论是洪水还是干旱。结果,首都周边村镇逃离饥荒的难民经常被饿死。
杨家峪村出身,当官的杨茂发在任期间多次开仓放粮赈灾,妥善稳定了京城周边局势。杨茂发的行为得到了法庭的肯定和赞扬。清朝皇帝亲自为杨茂发题匾“敦伦堂”,以表彰其家族的高尚道德。
杨的父亲杨国梁和杨茂发自己也出资修缮了大汉岭关城附近的“观音菩萨寺”,为当地文物保护做出了不少贡献。
到了近代,杨家峪村还人才辈出,培养了许多爱国爱家的仁人志士。
Int抗战时期的蓟县之战,由于战场紧邻杨家峪村,当地村民经常为中国参战部队提供物资和医疗救治。 1938年,杨家峪村还成立了党支部,组织群众为八路军提供粮草、军需物资和交通便利。
由于杨家峪村地处山中,很容易隐蔽,又靠近京西古道的交通线。八路军经常把杨家峪村作为党政机关和主力部队修缮、转移的“安全屋”。
从这个小山村的党支部里,走出了两位陪伴领导、为新中国服务的优秀干部。他们是杨兴洲和杨兴民。
杨兴洲是一位老党员,1938年入党。解放前,他跟随随军走南闯北,最后担任湖南省汀潭市市委书记。 1965年,杨兴洲作为地方官员代表,全程跟随毛主席到韶山扫墓、探亲。
杨兴民与杨兴洲是同一家族的亲戚。他们也于1938年入党,建国后长期担任北戴河公安局局长。北戴河是我们党的领导人夏季经常去休息的地方。杨兴民连续十年默默无闻地保护着毛主席、周总理的安全。
由此可见,杨家峪村是一座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千年古村。
由于村子环境相对偏僻,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山村,终于能够避免战争的毁灭。杨家峪村虽然在抗战时期曾两次遭到汪伪政权和日本侵略者的破坏和洗劫,但损失并不严重,无伤大雅。
因此,杨家峪村成为京西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和古建筑之一。在杨家峪村,人们可以充分领略我国元、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极具学术和旅游价值。是原生态古山村的代表作。
杨家峪村目前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院落有20多处。村里的院落涵盖了元朝至建国后的时期。别以为四合院是清代北京独有的。早在西周时期,四合院民居建筑就比较成熟s已经出现了。
比如上面提到的“大湖洋”庭院,就是典型的元代庭院设计。元代庭院均建有古砖短门,无南房。大多数高层建筑建在西侧。院子的墙壁上装饰着用瓷砖做成的四瓣图案,看起来特别像铜钱。
这其实也说明了元朝汉族的社会地位。在元代,汉人由于地位低下,很少从事政治,所以他们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和经商上。
又如以“小湖洋”院落为代表的明清庭院建筑。这一时期的四合院仍然是坐北向,正房朝南,但也有一间朝南的房间,称为“倒客厅”。因为雅吴家峪村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鼎盛时期,村里四合院最多的是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修建的四合院中,以杨茂发家的四合院最为豪华。由于杨茂发家族从其曾祖父杨思寅开始历代清廷担任官员,因此堪称杨家峪村的“官宦世家”。
院门外不仅有影壁、拴马柱、骑马石,门内还有八字影壁。庭院东侧有书房,大门东侧有仆房。整个院落是清代官员住宅的典型代表,极具观赏价值。
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有特色的院落外,其余的都是普通村民的房屋。这些古民居大多不受院落规矩的限制。它们往往根据地形而建,鸟瞰形状“怪异”。不过好处是就地取材,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
寺庙可以说是这个村子的大门,因为寺庙紧邻“通村村”的路。这座寺庙里供奉着许多神仙,至今还保存着龙王、树王、虫王的雕像。
古时,有村民因在大寒岭附近见到“九天玄女”出现,便称那座山峰为“神女峰”,村里的庙宇也供奉“九天玄女”。神秘女士”。但明朝永乐年间,随着道教的盛行,寺庙改信道教“三清”。
清朝时期猪圈以后,黄教开始兴起,村民们搬出了“三清”,在庙里供奉三王,即龙王、虫王、树王。拜龙王祈求风调雨顺,拜虫王驱除害虫,拜树王拜村里两棵古松化成的神灵,保佑一切。
除了寺庙之外,村里还有戏台、贞节牌坊,也具有一定的旅游价值。在古代,请戏班进村唱戏、村民自发唱戏是当地主要的休闲娱乐活动。舞台可以说是当地娱乐和生活的中心。
这座贞节牌坊还有一段小历史。由民国初年大总统冯国璋题写。爱国人士杨文博早年丧父,杨母独自抚养他长大。成年后,杨文波积极投身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事业,名声远扬。
当地乡绅十分钦佩杨母李氏的德行,联名请当时的“大总统”冯国璋为李氏题写贞节牌,以表彰她多年的奉献。身为北洋军阀的冯国璋深信这一点,于是在民国七年为杨母题写了“接力松云”匾额。
这座封建牌坊,当然是封建主义的渣滓,是束缚妇女的象征。但这座牌坊建筑的艺术内涵和背景故事中杨牧的坚韧精神,仍然值得后人学习和研究。
除了这些古建筑,杨家峪村还保留着乡村繁荣的范例。古代为了弘扬正义、颂扬贤能,中央政府将在受表彰者的家乡发布“好消息”,让有关人士“光荣回到家乡”。
目前,杨家峪村保存有清朝光绪年间杨茂发玄孙杨承宽升迁的记载。这些喜讯和遍布全村的古建筑,清晰详细地向我们展示了明清民国时期北方山村的生活风貌。
俗话说“成功就是失败,失败就是失败”。虽然连绵的山峦让杨家峪村千百年来免受风吹雨打,但丰富的物产和古老的遗迹却得以传承。但进入新时代,大山的屏障已成为制约杨家峪村发展的桎梏。
交通不便一直是山庄发展的制约因素老区的ges。杨家峪村虽然红杏出名,风景秀丽,但宝物运不出去,外人也进不来。
无数的宝物只能静静地等待在山间。
杨家峪村民只能干坐在金山上,过着贫困的日子。为了生存,村民们一一搬离。人口和劳动力的流失,反过来又加剧了山村的贫困,形成恶性循环。
幸运的是,1978年后,新中国国力逐渐恢复,工程技术逐年提高。至此,杨家峪村民的第一条进村马路终于建成。这条马路无疑将使杨家峪村的发展走上快车道。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和区域资源,杨家峪村利用了丰富的地下资源d煤炭资源和著名的京津红杏分别于1984年和1991年开村煤窑和“杨家峪红”。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发展,首都已成为北方发展的中心。北京对北方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尽管杨家峪村的村民因煤矿和红杏基地而过着富裕的生活,但他们仍然难以抗拒祖国之心的强大吸引力。
村里人烟稀少,曾经熙熙攘攘的四合院逐渐荒废,最糟糕的时候,村里只有20多个老人。老人都知道,无论土屋多么破旧,只要有人们住在里面并照顾它,它可能会直立起来。但是一栋新房子空置时间久了就会逐渐腐烂。
随着杨家峪村人口的不断流失,越来越多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建筑因缺乏维护和修缮而被毁坏。这将是历史保护和文化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扭转这种不利局面。
要想杨家峪村重获辉煌,只能把搬来的人接回来,或者引进商业机构来修复。杨家峪村地处京城范围内,与北京争夺人口根本不现实。要保护这个千年古村落,唯一的出路就是引进商业资本发展新兴产业。
进入新世纪后,国家逐步鼓励各地发展文化产业。顺应这一趋势,门头沟区政府大力推动将杨家峪村打造成旅游文化观光区。
2005年9月,门头沟区政府宣布将杨家峪村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斋堂镇政府与中坤集团达成协议,共同开发“杨家峪古村落”旅游项目。
在古村发展规划中,当地政府和中坤集团将以货币补偿或在斋堂镇设立补偿房的方式对原有居民进行搬迁。中坤集团还派出施工队对旧建筑、道路进行修复,为旅游团体和游客提供便利。
杨家峪村的四合院虽然不再有人居住,但村子却迎来了别样的新生命。现在从杨家峪村出发步行至大寒山关城的旅游线路毗卢寺遗址已成为“旅友”规划京西之旅的热门路线。
杨家峪村的“重生”无疑为我国众多历史悠久但发展有限的古村落提供了一条健康发展的新路径。我们期待更多“杨家峪村”的出现,让公众领略祖国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风光!
参考文献:
“杨家峪村”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网站
“老路西风大寒岭” 》2003年《科技浪潮》第05期
《千年古村杨家峪》2006年张万顺出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