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的内陆旅游(当今的旅游业)
1.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型第三产业,具有就业门槛低、数量大、受经济衰退影响较小的特点,给该地区带来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据专家测算,发达国家每增加3万美元旅游收入,将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第三世界国家旅游收入每增加3万美元,就会增加2个直接就业机会。以及5个间接就业机会。
2.增加外汇收入。旅游业不仅吸引了国内游客,也吸引了大量海外游客。已成为创汇的重要途径,对增加外汇储备、弥补外汇储备发挥了巨大作用。贸易逆差,平衡国际收支。因此,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来增加外汇储备,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和国家国际支付能力极为重要。 1995年西藏国际旅游利润达2598万元,超过工业、建筑、交通三大行业全年利润总和。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许多直接就业机会,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间接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旅游业每增加1元直接收入,相关产业可增加收入4.3元。因为旅游活动本身包括“吃、住、行、游”六大要素“、购物、娱乐”,一方面给交通、酒店、餐饮服务、商业网点等带来了顾客,另一方面也带动了轻纺业、建筑业、加工业的发展。以及制造业、邮电通讯、房地产、金融保险业、文化体育业等,发挥了“一业带动百业”的作用。同时,旅游业也增加了对农业的需求。
4、推动改革开放,扩大国际交流,旅游业吸引了众多外商旅游者通过旅游活动了解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建设成果、政策法规等。旅游业客观上促进了对外开放,为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创造了机会。同时,与工矿开采相比,旅游业不消耗原材料,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它是“无烟工业”,与环境保护有着本质的一致性。此外,旅游业还可以对环境保护起到经济支撑作用。旅游收入增加了用于维护和美化环境的资金。保护生态优势、减轻自然环境压力,发展旅游业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5.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旅游业是一种经济文化产业。通过旅游,民族文化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当地居民认识到历史文化的价值,增强了自豪感,促使民族自觉保护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开发乡村旅游,深入挖掘、保存、恢复和弘扬民族文化,可见旅游的发展可以将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传承发扬光大。
6.推进文明建设。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不仅满足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需要,而且成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一方面,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欣赏这些地区的美丽山河、民俗风情、历史遗迹,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游客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新思想、新生活方式、新信息、新思维,开阔了当地居民的视野,促进了当地资源的改善。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此外,旅游对文化的高要求可以激发当地居民自觉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
7.促进科技文化交流。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通过旅游特别是国际旅游促进各种文化、学术信息和先进科技成果的传播。游客大部分来自国外或国内发达地区,这必然会促进本地区与其他地方的科技文化交流。
2.如今旅游业如何发展?现代旅游业的主要特征:
1.旅游多元化、大众化趋势,旅游目的不同。
使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观光旅游走向多元化,如商务会展旅游、文化宗教旅游、特色旅游和新兴高端旅游。此外,旅游不再是一项高消费活动,而是走进了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2.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旅游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内在的。
旅游企业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销售文化的企业。游客旅游本质上是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在旅游开发、管理和运营过程中,没有文化就没有竞争力。因此,旅游开发首先要注重文化内涵。无论是文化、生态、探险还是度假旅游项目,无论是旅行社还是酒店,都必须充分挖掘文化内涵。
3.形式和内容多样化。
是旅游业发展的主旋律。在初始阶段o旅游业的发展,人们主要以游览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为目的。随着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观赏山水”,而是对在旅游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旅游需求的多层次发展,必然迫使旅游业在形式和内容上呈现多元化特征。
4.旅游服务。
逐步向人性化、社会化方向发展。随着旅游业从体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标准化服务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但由于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标准化服务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因此,未来旅游服务将通过人性化服务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力争让游客满意。isf所有游客。
5.高新技术在旅游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旅游资源的高科技开发,海底游、北极南极游、太空游等旅游方式已成为可能;高科技旅游服务。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计算机预订系统、酒店管理系统、开业结算方案等信息网络技术可以极大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3.当今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旅游业也在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旅游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新发布的2030年长期旅游预测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 (UNWTO) 预计,到 2030 年,国际游客人数将达到 18 亿人次。该报告在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大会第十九届会议上提交,确认国际旅游业将在 2010 年至 2030 年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较慢。在过去的十年里。全球国际游客数量将以平均每年3.3%的速度增长,这意味着每年平均有4300万国际游客加入旅游市场。 。
4.当今旅游业发展的背景我国现代旅游业的背景是: 1、工业的兴起和发展,迅速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2、工业革命的出现和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3、工业革命带动了交通的革新,使出行活动更加便捷。
1923年8月,经国民政府批准当时的交通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复在其行内设立了旅游部。负责办理旅游业务,是第一家华人开办的旅行社,开展短途旅游业务。 1924年春,旅行社组织了第一批出国赏樱团前往日本。
5.当今旅游业存在的问题西安市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西安作为千年帝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水平较高,具有绝对优势。但总体来看,开发利用还很不够。据估计,“西安75%的资源有待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这是由于开发难度私奔利用文化旅游资源。按照传统的方式通过静态展示来发展旅游业是非常困难的;另一方面,人文旅游资源的本质在于其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只有对历史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才能轻易体会到它的价值和魅力。如果开发方式不当,对普通游客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导致旅游重复率和停留时间不理想(境外游客在西安停留时间仅为2.9天),从而影响旅游收入旅游产业。
(二)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西安向国内外旅游市场推出的产品几乎主要以文物古迹为主的线路和景点。大多是陵墓型和博物馆型,不能优势互补。一日游和两日游以西安为中心的东线一日游 西线一日游和北线一日游多年来没有太大变化。模式过时,差异性不突出,吸引力减弱。观光产品较多,但休闲、特色旅游产品较少。旅游资源功能结构较为单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特级旅游资源也以浏览、观光为主要开发形式,游客参与度和体验度相对较低。差,满意度不高,无法满足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需要。
(三)旅游产品开发滞后。西安各旅游点销售的旅游产品主要有仿兵马俑、青铜复制品、玉器、瓷器等工艺品。产品大同小异,地方特色不突出,或者生产粗放,但特有的高附加值、高科技的手工艺品和纪念品极其缺乏。游客购买兴趣不大,创收能力落后于其他地区。这与西安丰富的旅游商品资源形成鲜明对比。
(四)管理分散,旅游相关部门协调不力。由于文化旅游资源分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不同部门各自管理,不注重发挥协同优势。由此,人文旅游资源分为省、市、区三级,涉及文物、园林、建筑、宗教、文化艺术等相关部门。旅游市场的碎片化与目前大规模合作、大效益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有很大不同,重新导致资源丰富、效益低下,已成为制约西安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的瓶颈。
6.当今世界各国旅游业的现状如何?1.直接消费力:发展国内旅游业,鼓励游客就地消费,有利于拓宽货币流动渠道,加快资金周转。 ,增加资本积累和国民收入,为国际旅游业未来发展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难得的管理经验。
2.产业发展动力:在我国,巩固第一产业、完善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和思路。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不仅有利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而且提高了第三产业的比重。y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倒逼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3.城镇化驱动力: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大批企业家、专家学者带来了最新的技术、信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帮助我们低成本学习和借鉴别人有用的东西,加快观念更新,促进地区对外开放世界及其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7.当今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指依托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以旅游为主的综合性产业,从事招揽游客、接待游客、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六个环节。交通、观光、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旅游业务必须由旅游、交通运输、客运和以酒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三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国内旅游市场平稳增长
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统计,2010年至2019年国内旅游市场持续稳定增长; 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首次突破50亿人次,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突破60亿人次,达到60.06亿人次,较2018年同比增长8.43%。
2010年至2019年,我国旅游业总规模实现稳定增长,旅游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010年旅游总收入1.57万亿元,20年国内旅游总收入19年6.6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年均复合增长率17.36%,较2018年同比增长11.06%。
中国旅游业综合贡献旅游业占GDP总量稳步增长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贡献。旅游业对GDP总量的综合贡献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观察的重要指标。 2019年,中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创2014年以来的历史新高。从2014年的10.39%到2019年的11.05%,中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GDP稳步增长。
我国旅游业对GDP总量的综合贡献稳步提升。一方面体现了平行促进了中国旅游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旅游业为内需拉动经济提供动力。
国庆假期国内旅游市场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国庆八天旅游市场数据,2013年至2019年,国庆假期国内旅游收入逐年增长。但总体增速呈现波动下降趋势。 2019年,旅游收入突破6000亿元,达到6497.1亿元,同比增长8.45%。 2020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9.0%;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69.9%。
从国庆假期接待游客数量来看,各地,河南省国庆假期接待游客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全省共接待游客7234.98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9.09%;江西 接待游客6809.75万人次,居全国第二位;山西接待游客5246.89万人次,居全国第三位。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受疫情损害最严重的湖北旅游业在2020年恢复较快。2019年10月1日至8日,全省共接待游客5228.59万人次,实现全面旅游复苏。旅游收入348.29亿元,分别恢复到去年国庆假期的82.74%和72.26%。
从各省旅游收入来看,2020年国庆假期,江苏、江西、贵州位列全国前三,实现旅游收入51%分别为2.255亿元、398.81亿元、367.21亿元。
中国旅游业趋势分析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2020年国内旅游预计负增长15.5%,同比下降——同比减少9.32亿人;国内旅游收入增长20.6%,全年旅游收入减少1.18万亿元。到2020年底,全国旅游人数预计下降至50.74亿人次,全国旅游收入下降至4.55万亿元。
但未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消费主体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旅游需求将不断增加,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前景广阔。因此,前瞻性预测,到2025年,国内旅游人数将突破83亿元。
8.开发当今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我认为,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如下:
1.旅游多元化、大众化趋势。旅游目的的不同,使得当前观光旅游的主导趋势已发展成为商务会展旅游、文化宗教旅游、特色旅游和新兴高端旅游等多元化产业。此外,旅游不再是一项高消费活动,而是走进了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2.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旅游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内在的。旅游企业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销售文化的企业。游客旅游本质上是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