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宣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福湾珠穆朗玛峰脚下。东临中山陵,南临梅花山。它位于中山风景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的合葬陵墓。 。因马皇后的谥号是“孝慈高皇后”,又因她奉行孝道治理天下,所以被封为“孝陵”。占地170万多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竣工于明永乐三年。明朝(1405年)。先后调动了十万军事人员。持续了25年。继承“建茅”旧制度唐宋时期,“以山发烟”,创造了一种新的方形墓葬制度,称为圆丘。它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完美高度,成为典范。


作为中国第一座明清皇家陵墓,明孝陵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环境美学的结合。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人。明清时期皇家陵墓的形制有20多座,分布在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根据历史进程,都是按照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型建造的,对明孝陵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中国皇陵史.因其地位,有“明清第一皇家陵墓”的美誉。


1961年3月,明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003年7月,明孝陵和明英雄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6年12月,被列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中文名

明孝陵

国外名

明孝陵

明孝陵

外国名

明孝陵

明孝陵

p> p>

地理位置

江苏省南京市宣武区中山风景区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

开放时间

6:30-18:00

景点等级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门票价格< /p>

70元

覆盖面积

170万平方米

著名景点

下马坊、金门、神公圣德碑、四方城、神道石刻、玉和桥等

世界遗产类别

世界文化遗产

保护级别

第一批国家重点工程文物保护单位

地宫面积

约4000平方米

修建元年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 /p>

竣工年代

明永乐三年(1405年)

专题展厅

明孝陵博物馆

< p>城市

江苏省南京市

国家

中国

建议游玩时间

2-3时间

适合游览季节

春秋两季最佳

南京明孝陵 明孝陵香殿 南京故宫 明故宫遗址公园 孙中山-森陵 明孝陵地宫 南京 明紫禁城明故宫 明孝陵风景区 明孝陵简介

历史沿革

明朝时期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十四年(1381年),马皇后于次年去世,九月葬于孝陵,名“孝陵”。孝陵之名来源于谥号中的“孝”字,意为“以孝治天下”。一种说法是马皇后死后谥号“孝”因此而得名。



明孝陵各景点地图

明洪武三十一年(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去世,便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修建“明孝陵神功德碑”,整个孝陵陵墓竣工,历时30多年。规模宏大,建筑雄伟,造型参照唐宋皇帝陵墓而增强。建成时,墙内宫殿楼阁,雄伟壮观。南朝的七十座寺庙中有一半都被封闭在禁园之中。


当时的皇城,自朝阳门(今中山门)至孝陵卫,长四十五里,有余。驻扎了5000名士兵保卫陵墓。 。当时,陵园内亭台相连,宫殿内烟雾缭绕,松树成荫,鹿群万头。鹿鸣声中,气势非凡。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孝陵香殿等主体工程基本竣工,征兵10万先后调动了相关人员。到永乐三年(1405年)历时25年才完工。其总体布局分为两部分:一是神道引导建筑,二是陵墓主体建筑。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葬于孝陵。朱元璋和皇后合葬的地宫俗称“宝城”。它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周围有石墙。


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攻克南京。皇宫失火,建文帝不知身在何处。诸王大臣纷纷上前劝他出面。朱棣两次象征性推辞后,于同一天“游览孝陵”。 A虽“叹叹叹服,却止不住悲伤”。


自明代以来,南京明孝陵一直是祖先的根本之地,备受尊崇。每年有定祭三场,小祭五场。每当国家有大事,都要派大臣进贡。


清朝以后

清朝初期,满汉矛盾之下,清朝统治者由于政策需要,不得不相互拉拢。绝大多数汉族加强了统治,受汉文化的影响,对十三陵实行保护政策。



明孝陵导游介绍图

清顺治元年五月光绪元年(1644年),国家局势不稳定,摄政王睿王多尔衮“遣大学士冯全进贡”。祭祀明末太祖等皇帝。”


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初,独铎亲王河南平定江南,月中进驻南京,二十七日“访明”,命灵谷寺僧修陵。七月,又“遣正副二内官,四十陵户,守明陵”。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来到金陵,亲自拜谒孝陵。 。 “由廊上去,请众仆从门外下马,上来三跪,叩头九下,到宝城前,行三供,再出去,再从廊走去。赏赐”看守陵墓的太监和住在陵墓里的人。有一个问题。命令禁止砍伐,并命令监察地方官员严格检查。”他参观陵墓时的恭敬态度和对礼仪的尊重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包括我的长辈和追随者在内的数万人都哭了。 ”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玄烨赴江南祭祀孝陵,碑亭内刻有“唐宋政府”匾额。


明清以后,明孝陵仍享有盛誉。特别是康熙、乾隆年间,康熙六次南巡,六次遣官参拜,五次亲自谒陵;乾隆六次南巡,甚至到明孝陵“烧香拜谒”。饮奠酒”数次s。而且两人祭拜的时候,都进行了三跪九叩的盛大祭祀仪式,极为雍容。被当时的人们称赞为“礼仪之繁盛,胜于常祭,乃千古之大德之举”。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战争几乎摧毁了明孝陵的表层建筑,康熙皇帝手书御碑掉落落到地上,摔碎了。


清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奉命祭奠陵墓,开始修复明孝陵。当时,曾国藩派人估算,维护明朝孝陵实际上需要白银二十万两。然而,清朝财政拮据。最终只用了740两白银,做了一些小修缮。 “唐宋政府”御碑被立起并粘上。原本人们可以绕着碑的左右两侧走一圈,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碑的左右两侧全部用水泥固定,一直到屋顶;所以,必须先从御碑殿出来,才能看到龟背。


清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署道台、江宁府知府在文武广场门前警告相关各国游客不要在此涂鸦。


民国元年(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先生与南京临时政府官员参观了孝陵。明朝并准备了贡品。 (右图:前排左三为南京临时政府南京警备总督徐绍桢,左四为陆军参谋长黄兴,左五为临时政府南京警备总督)孙中山主席,左六为海军参谋长黄中英,左七为教育总长蔡元培。)



< /p>

孙中山参观明孝陵

1961年,明孝陵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1997年起,文物工作者利用精密磁测等高科技手段,对小陵进行了长达六年的考古勘探和研究,证实存在历史上没有这样的事情。抢一次就可以成功。之所以至今保存完好,得益于特殊的防盗措施明孝陵的措施、历史机遇和地理位置。


2003年7月,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遗址扩建工程”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陵园”中,周边常遇春墓、丘成墓、吴良墓、吴镇墓、李文忠墓等五座明朝英雄墓葬也被纳入世界遗产保护范围。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墓根据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大量建筑巧妙置于地下。这是人类变革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大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诠释了中国封建五百多年的世界观和权力观。明清两代皇家陵墓均位于北极湖北、辽宁、安徽、江苏等地。它们是中国明清两代皇帝的陵墓建筑群。它们按照严格的等级规定建造,具有完整的地上和地下建筑体系。它们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建筑华丽,工艺精细,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的丧葬制度。



明孝陵神道-石祥路

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宝城城墙局部倒塌,墙体剥落,部分地方因地基沉降反向撕裂而形成巨大裂缝。南京市文物部门投资300余万元,采用东南大学古建筑专家的保护方案,按照“缝合”木墙等保持原貌的要求,对城墙进行修复。cks,平整“墙”并修复墙壁。变形的墙壁得到了修复,并进行了“手术”防水防漏。为了方便游客一睹“龙脉”的真容,还修建了一条青石游览步道,让游客登上宝顶,一览明孝陵全貌。


2008年6月,南京明孝陵防城明楼屋面及防护工程开工。


2009年2月,明孝陵博物馆正式免费向公众开放。以明太祖朱元璋、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和南京明文化为专题。展厅及新馆外观采用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建筑风格。白墙、灰瓦、雕花木门、斜屋顶等典型元素的运用fs、马头墙、格子窗使整体建筑在周围的明晓中显得格外突出。陵墓遗址与金门、四方城等文化遗址和郁郁葱葱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这也与600多年前的明孝陵“天人合一”的建设理念不谋而合。


2012年5月,明孝陵纪念馆四方城修缮及屋面工程开工。


2013年7月,四方市屋面及防护工程竣工。


陵墓建筑

建筑布局

明孝陵坐落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环境中。水波荡漾,周围的山峦起伏。依山傍水,人文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这墓地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孝陵自下马坊至宝城纵深2.62公里。陵墓主体建筑四周红墙环绕,周长2.25公里。



文武坊门

明孝陵经历了600多年的沧桑,许多建筑的木结构已不复存在,但陵墓的布局仍保留着原来的宏伟,地下墓室也保存完好。陵区主要建筑和石刻有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其中有下马坊、大金门、神功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均为明代建筑遗存。王朝时期,保持了陵墓原有的结构。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


墓区建筑大致划分分为两部分:第一组是神道部分,从下马坊开始到小陵正门;第二组为主体部分,从正门至宝城、明楼、冲丘。


神道沿途有:下马坊、禁约碑、金门、神功碑亭、圣德碑、御桥、石像道、石柱、武将、文官、棂星门。穿过棂星门,向东北转,进入陵园主体部分。在这条面向独隆府的南北轴线上,有:金水桥、文武坊门、孝陵门、孝陵殿、内红门、防城明楼、宝顶等建筑。陵墓建筑均按中轴线排列,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神道部分

第一部分是蜿蜒的神道坟墓。从下马坊到小陵正门(文武u方门),包括下马坊、神烈山碑、金门、神功圣德碑及碑亭(俗称四方城)、神道石刻、玉和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