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的历史资料?
鼓山简介鼓山位于福州市东郊,闽江北岸,距市中心约8公里。是福州市最著名的风景区。孤山不是很高,最高峰海拔925米。但山上景点众多,森林沟壑秀丽,引人入胜。 2002年5月,福建省鼓山风景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鼓山是福州的一座名山。景区以古老的涌泉寺为中心。东部有回龙阁、灵源洞等20余处景点;西部有洞壑数十个,其中尤有名的有十八个。南有罗汉台、香炉。有包括山顶在内的50多个景点;北部有45个景点,包括大峰和白云洞。这些景点主要由花岗岩经过长期侵蚀、风化、崩塌、堆积而成。它们形态各异,形态各异,形成了桃林、柳海渔蟾、玉笋峰、八仙岩、饮水岩等自然景观。此外,还有不少历代摩崖石刻。丰富多彩的古树名木也是孤山风景区的一大特色。有树龄超过百年甚至千年的古树名木1600多株。植物种类繁多,约千余种,有柳杉、马尾松、香樟、枫香、苏铁、桂花、油杉等。珍稀植物有刺刺、香杜鹃、寄生石刺、冬凤、无数郁郁葱葱的植物形成“林波海”,与岩石、建筑相得益彰。摩崖石刻 编辑本段顾的一大特色山是具有很高文物价值的摩崖石刻。随处可见,其中不少是历代名人的题字。据统计,孤山摩崖碑刻不下300处,其中宋代碑刻就有109处。由此可见,早在宋代,孤山就是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游览胜地。灵源洞东壁现存最早的碑文为宋庆历六年(1046年)蔡襄等人的碑文。文曰:“清历冰梦秋八日,邵去华、苏才翁、郭世绩、蔡群谟游灵源洞”共二十四字,楷书,字径四十厘米。蔡君谟,又名蔡襄,时任福州知县。蔡襄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与苏轼、黄庭坚、米芾.一堵墙上,刻着“忘归石”三个大字。字迹苍劲有力,字直径约70厘米。也是蔡襄所写。蔡襄的这些题字被认为是书法艺术的瑰宝。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也在鼓山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山顶岩石上刻有朱熹手书的“天风海太”四个大字。朱熹还书写了直径四米的“寿”字,刻在饮酒岩壁上。是福建摩崖石刻中罕见的大字。鼓山石刻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至清代,直至今日。它们历经近千年,内容丰富。它们以隶书、汉字、草书、楷书书写。他们是古人最集中的地方石刻堪称福建第一,堪称福州碑林。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历史和发展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鼓山以涌泉寺为中心,有景点百余处。孤山风景名胜众多,有名的景点有160多个。这些景点基本以涌泉寺为中心,分为东、西、北、南四条路线。涌泉寺位于山腰。相传因寺前地下涌出一股泉水而得名。匾额“涌泉寺”为康熙所书。该寺始建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明代两次毁于火,明齐七年(1627年)重建。清代顺治、康熙年间曾多次扩建。目前,寺庙基本保持着原貌。分布着明代嘉靖时期和明清时期的建筑。游览鼓山的人,一般都是先到涌泉寺,然后再去探幽。东路有回龙阁、灵源洞、饮水岩、龙头泉、白渊峡、水云亭、听水寨、曼露松等25个景点。如果你想欣赏古人的碑刻,就走东路。孤山的问题大多集中在灵源洞和饮水岩一带,几乎没有缝隙。西路庵内洞窟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达摩十八观(俗称十八洞)。涌泉寺 编辑本段 涌泉寺位于孤山上,占地约1.7公顷,至今仍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寺庙依山傍谷,连绵不断。大雄宝殿周围有窗台、走廊和大小殿堂25个。雄伟的大殿,巨柱飞檐,雄伟辉煌。殿内,应牟尼三世佛未着梵衣,只着汉服,端坐;两侧十八罗汉表情各异,“法庄严”。大殿背面有重约1.15吨的“三圣”。雕像前有一张桑木制成的长桌。据说,它经历了多次火灾,至今仍保存完好。堪称寺院之宝。大雄宝殿内外有许多美丽的对联,如:“座上多朵白云,沐浴正旦风,黑龙卧后;茫茫大海,我眼中渺小,吾见七鲲东去,五虎南去。”等等,都与历史和历史有关古老的寺庙。生动地描绘了环境。大雄宝殿和圆通殿的天花板彩绘精美。其中大雄宝殿有龙纹129件,丹顶鹤图案86件,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所绘的麒麟、白马、大象、猿猴等图案27件。现存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所绘故事彩画75幅。此外,还有清代台湾知府庆宝、福州将军庆林两兄弟赠送的巨匾“宝罗尊严”。殿内还藏有明代版《华严经》数十册,以及明清时期的佛像、宝瓶。大殿两侧的钟鼓楼上悬挂着古钟鼓。其中,重约2吨的金刚般若钟上铸有《金刚经》6372字。这是更多超过300岁。圆通殿西侧是圣箭殿,俗称“雅培”室。院内栽有雌雄铁树两株。当它们开花时,它们像绒球一样黄色。相传铁树就是福建王王慎之、第一任住持沉满寿之。涌泉寺曾是华人寺庙中重要的经书出版机构。至今仍保留着明末清初及近现代的雕板2万余块。此外,藏经堂还藏有许多国内罕见的独特手抄佛教抄本,如元代出版的七十六卷《延佑藏》。据说50卷是公元1315年建阳的《玛莎本》,最为珍贵。藏有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的《慈舆藏》12柜,以及《明代南藏》等9000余部经书,《明北藏》、《清代梵文集》、《图书集》、《日本集》都是珍品。 1925年,弘一法师“提倡元印”,出版了孤山涌泉寺住持道儒著作《大方广佛》,编纂了《华严经要义》。他曾作序称赞涌泉寺为“藏有古佛经的宝洞”。鼓山涌泉寺鼎盛时期有僧人1500余人。香记厨房至今仍存有四口巨锅,为宋代所制,已有960多年的历史。最大的一次可容纳20吨水和5吨大米。真是“千口之锅”,可以喂饱一千人。涌泉寺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和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两次被大火烧毁。明崇祯七年(1634年)重修。船尾清代几经重建,终于从1983年重建至今,如今的涌泉寺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整个佛寺有大小殿堂25间,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三大殿为主体。它们依山势地势层层拔地而起,形成了完整的古建筑群。涌泉寺前两侧的两座陶千佛塔烧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左边一座叫“庄严界千佛陶塔”,右边一座叫“仙界千佛陶塔”。双塔由粘土层层烧制而成,九层八角形,高约7米。塔身细节仿照古代木楼阁的建筑风格f 宋朝。两塔各有佛像1038尊,故名千佛塔。八角檐上还供有僧人武将36尊,悬挂陶瓷塔钟72口。塔基饰有莲瓣、舞狮、小矮人等图案,并刻有铭文,记载了建塔时间和工匠姓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