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与外国山水画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什么区别?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山水画的比较
中国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审美情趣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西方画坛占有重要地位的山水画也是如此。这两种表现同一对象却采用不同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身处两个不同的文明。无论是在东方古老灿烂的历史文化中,还是在古希腊罗马的伟大艺术成就中,这两种艺术的审美价值都是人类发展的宝贵遗产。比较两者的异同,有助于两大艺术的交流与发展。无论什么样的艺术,只有相互交融、相互吸收,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因此e、我们将作为东方艺术代表的中国山水画与同样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西方文化支流山水画进行比较,看看中西艺术之间的差异以及各自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当中国艺术家在儒道思想的影响下,致力于将自己与天道融为一体时,西方画家则在人文思想的光环中完成自己理想的嬗变。如果要比较两者的异同,就需要从他们不同的发展历程入手,从他们所处的不同地域、不同人文环境来分析。因为艺术的根本区别和区别并不在于简单的技法和材料,而它们赖以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审美观念才是相互比较的关键。因此,本文自然而然地将ae首先是双方的审美基础和审美思想。虽然深入的叙述需要更好的审美素养和理论修养,虽然作者的理论水平无法将这种审美思想的异同用语言做到精辟,但比较中西艺术——甚至是这两种类型——的首要前提艺术——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当然,两者之间的表现形式和技巧也是比较的一个重点。这是直观、清晰地了解两种艺术之间差异的最有效方法。无论哪个民族的艺术,都有该民族独特的表现方式。例如,亚洲人用笔来渲染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和热爱,而非洲人则用刀来雕刻他们独特的思想和执着的崇拜。因此,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一,两种绘画的起源几乎相似;其次,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最后,我们看看中西山水画表现形式的异同,以及表现手法上的异同,以及工具和材料上的差异。
1。起源与发展比较
(一)起源与发展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独立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式出现。我们可以从东晋画家顾恺之在《画论》中所言:“至于作画,人最难,其次是山水,狗马,……”可见,此时的山水画已与人物画相比,已初步开始从人物画起。从画作的背景中脱颖而出。根据相关文件显示,G吴开智当时画了《雪中看五老峰》、《庐山》、《望五老峰》等山水画。此外,据史料记载,当时还出版了夏侯瞻的《巫山图》、戴逵的《巫溪山居图》、戴波的《九州名山图》等山水画。可惜现已失传,当时的山水画具体情况我们无从得知。概述。但从顾恺之的人物画《洛神图》和《女史图》(均为后人临摹)中的一些山水山水,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山水画的大致面貌。所画的山石,只是沾染,没有划伤。水画多用线条,树干、树叶也多用钩染画,多为扇叶的银杏树。可以看出,景观还是部分的作为人物背景,造成“人比山大,水不能淹”等不协调的场景。有的画作中甚至对树木、岩石进行夸张变形处理,以追求装饰趣味。但此时的山水画理论已基本成熟,“或强调哲学的表象,或重视抒情的表达”⑵,并且还讨论了空间的表达,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绘画理论的出现,证明山水画艺术即将走上发展的正轨。这样,直到隋唐时期,中国山水画才可以说是完全成熟,并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绘画流派。同时,还出现了一大批专攻山水画的大师,如詹子谦、李思训、王魏,张宏,等。这些大师逐渐将山水画推向了顶峰。詹子谦的《踏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唐初绿色山水画的面貌。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装饰味道,但写实能力已经大大提高,能够表达作者的感情。将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的抒情性提升到几乎同等的水平。只是此时的技法还比较陈旧和幼稚,没有特定的、鲜明的个人风格。但不可否认的是,山水画从这里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从起源上来说,中西山水画大致相同。西方山水画也最早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绘画学科。在西方艺术史上,我们可以看到,14世纪上半叶的意大利壁画中,如锡耶纳市政厅的《善政图》,以及15世纪初荷兰的手稿装饰画中,都出现了风景画。其中占较大比例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风景与中国早期山水画一样,只是作为人物的陪衬。无人物的纯山水画首先以素描等小图的形式出现。从15世纪开始,风景画在作为人物画背景一个多世纪后,终于摆脱了陪衬的命运,走上了独立的道路,成为一种独立的画种。德国画家丢勒的水彩画和阿尔特多费尔的油画中有很多风景画。从这些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场景的刻意描绘。内里。但此时的山水画还不太成熟。直到17世纪的荷兰才达到艺术成熟。荷兰著名画家莱斯代尔、维米尔、霍贝玛都对风景画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此时,山水画蓬勃发展的同时,海景画、夜景画、街景画等分支也随之兴起。意大利的卡拉奇等人当时也发展了“理想山水画”,描绘理想宁静的田园风光,似乎与中国山水画家所追求的“天地在心”有些相似。还有法国的普桑、克洛德·洛朗,他们在山水画中安排了许多古代神话人物作为点缀。这些作品被称为“英雄山水画”。克劳德·洛兰利用逆光来表现早晨或黄昏的场景,在当时是很有特色的。在西班牙,米埃尔·格列柯、委拉斯开兹等大师也留下了许多代代相传的山水画杰作。直到18世纪英国伟大的康斯特布尔的出现,风景画才获得了决定性的发展。他研究荷兰画家的风景画,采用直接描绘自然的写生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很快它就影响了法国印象派画家。泰纳最初受到荷兰画家的影响,后来被克洛德·洛兰的绘画风格所吸引。 19世纪的画家还注重表现前人从未画过的山、海、深秋、晨雾等自然景象。以柯罗、米莱为首的法国巴比松画派开始采取自然主义态度来表现风景。 19世纪末,在印象派画家的努力下,风景画绘画达到了光、影、色的微妙和谐,成为绘画中的一个重要门类。至此完成了西方山水画的发展和完善。 ⑸
(2)分类
主要描绘自然风景的中国画。其支系虽然只有山水、木画(又称界画)两个分支,但名山大川、秀美风景、田野、村庄、城市园林、建筑、船只、桥梁、名胜古迹等都可以纳入山水画之中。 。中国山水画不仅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甚至间接地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它是中国绘画史上发展突出的一门绘画学科,在元代以后的绘画史上占有尤为重要的地位。虽然分类山水画也是根据题材的不同,传统习俗多根据画风的不同:勾画色彩、气势磅礴、富于装饰意义的,称为青山水或金山水;纯粹用水墨画的称为水墨山水或毛笔山水。以水墨为主,稍施淡赭、淡绿,适宜表现朝霞、晚霞的,称为淡绛山水或淡彩山水。以淡彩水墨为底色,施以绿色等遮盖色彩的,称为小绿山水。一些纯粹用色彩而不用墨画的,称为无骨山水。油画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古典、近代和现代几个时期。不同时期的油画受到不同时代审美观念的支配和制约,d 表现出不同的外观。古典时期严谨写实的风格开启了西方山水画发展的大门。这个时期一般被称为古典时期,极其现实。随着山水画的发展,不同的风格和表现手法逐渐出现。例如英国水彩画、法国印象派和巴比松画派都在寻找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理解。印象派
作者:我是本哥。回复日期:2005-9-2 12:07:00
2.审美思想和审美观念的比较
(一)审美基础
受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艺术所依赖的审美基础深受儒道思想的烙印。中国古代哲学对自然的认识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登陆的东晋时期斗篷画的诞生,正值道家玄学风行天下之时。道家重“心”轻“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山水画乃至整个中国艺术重表现轻再现的审美观念和基础。这不仅体现在绘画上,也体现在诗词文章中,将天人相通视为创作的最高境界。因此,在中国山水画中,不必注重画面所描绘的内容。试图在绘画中寻找作者的视角和作者的立足点,是对中国山水画的一个误区。因为这不是中国画的特点。中国山水画家讲究的是包容世间万物,使其进出自如,来去无碍。所以,一个人修为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的艺术成就的水平。因此,“因表现而追求表现,因表现而追求表现”⑻形成了中国画的一大特色。西方艺术则是另一回事。受基督教影响,他们相信神圣的价值观存在于人和世界之外,需要被看到和听到。这样的话,西方画家就不会有中国画家的精神境界。希腊哲学家希庇亚斯认为“美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愉悦”12⑾。因此,他们在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的影响下,形成了以希腊和基督教精神为基础的审美思想。按照基督教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表达就是完成他对上帝的接近,是对上帝的贡献。正如诗人但丁所说:“……你的艺术距离上帝只有一级。” 13⑽ 在他们眼里,上帝是世界和美丽的创造者。这样追溯下去,就不难理解西方艺术的现实主义了。这些审美观念体现在西方不同的文化领域。当然,这也是西方山水画起源和发展的审美基础。这使得早期西方风景画家在描绘自然时能够忠实、贴近自然。了解了他们的审美思想,我们就能了解他们画中所描绘的真实自然。这是与中国山水画家完全不同的两种美的概念。在艺术表现时,它们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
(二)创作理念
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的创作方法和心态,心有万物,想象力天马行空,并以此为最高境界。绘画状态。 “自然的本质我这是创造的结果。或者一张离你很近的图画,可以描述出百里、东、西、北、南、现在的风景。春夏秋冬,生于笔中。”中国画理论中很早以前就有这样深刻的解释,可见中国画的开端是一门比较高级的艺术。水墨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而自然风景只是作者对生活的反思和理解的载体,他们的写作风格不受外在自然的束缚,我们追求的是独特的艺术性。有“林因蝉声而静,山因鸟语而幽”、“千山万鸟飞去,万径人踪消失”的意境。中国画家也画生活场景,但他们不是创作,他们是只是收集材料。西方山水画多强调写景、感受现实自然。依靠丰富的色彩和微妙的光感来表达真实的自然风光。用它来表达你对自然和世界的理解。西方山水画家尽可能地追求自然的再现,运用不同的技法来描绘自然风光。他们甚至寻找科学的方法来更直接、生动、有效地表达自然。这种创作方法最基本的手段就是不断地观察自然,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变化和差异。印象派尤其表达了这一点。要彻底。西方山水画逐渐认识并发展了对“神”的认识,这与中国山水画最初追求“神”的出发点不同。这主要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创作理念不同nt,所以图片体现出来的视觉效果也是不一样的。这是基于两种不同审美理念的创作态度。中国画追求的是精神相似,画中所画的风景往往“似曾相识”,与现实中的风景相差甚远,无法与现实相符。打个比方,中国山水画如“仙女”般飘逸飘逸,而西方山水画则更像是稳坐高台上的“正神”。
3。表达技巧与表达形式的比较
(一)表达技巧
1.造型手段 中国画的造型手段是“线”。通过创作中积累的各种“线条”,表达自己的心意和心中独特的山河。 “线”在中国画家的作品中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他们常常通过寥寥几条有生命力的“线”来表达许多复杂的事物。在山水画中,Ch中国山水画家依靠“线”来塑造山石的特征,因此可以形成各种不同含义的“线”和各种划痕。这里的“线”是作品中极其重要的元素。 “线”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因此,大多数中国画家一生都在追求生命的“线”。有很多杰出的著名画家因为能够成功驾驭简单却蕴含无限意义的“线”而成名。西方画家在描述眼中事物时,将其理解为“脸”。 “面”比“线”更能塑造形体。 “线”表达得更抽象,而“面”则显得更具体,它表达的东西更容易让人理解。为了更加贴近现实世界,西方风景画家在艺术实践中选择了这种造型手法。这也决定了diff的使用不同的造型手法,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西方山水画中的湖光山色都是由一张一张的“脸”组成的。 “面孔”的使用增强了画面的体积感和真实感。因此,西方山水画似乎比中国山水画更厚重,更接近中国山水画。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观。
2。造型特点:在造型上,主张不拘于似,甚至“似异之美”,这是中国画的又一突出特点。中国画对形象的塑造是为了作者的抒情表达,所以中国画家敢于抛弃物体的外在形式,进行一些适当的艺术夸张,以加强作者感情的表达。善于把握物体本质特征和表现形式的中国画家cts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灵活地表达物体。同时,为了区分主次宾客,给人以充分的美的享受和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巧妙地将个性化的构图和装饰手法结合起来。因此,不拘泥于特定时空的构图和布局,是中国画的另一个特点。有时完全省略对环境的描述,大胆利用留白来突出主题,利用观者的联想和想象来自由表达。中国画的构图除了与所描绘内容的“商位”紧密结合外,还注重平面布局中色彩、线条、形状变化的对比与呼应,以及虚与实的结合。坚实、疏密、开合、起伏、繁简、聚散撒播。相互对应,这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讲究笔墨是中国画的又一特点。所谓笔墨,并不是器物、材料上的笔墨,而是作者用来表达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中国画所用的最有弹性的毛笔,与对笔触水分变化最敏感的宣纸,形成了中国画笔墨变化无穷的特点。中国山水画家将笔法视为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艺术技巧。其作用是用不同的笔墨技法来描绘不同的形象,也能更好地表达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另一个作用是可以体现每个创作者的个人风格。
以绘画为主,在一幅作品中加入诗词、书法、绘画甚至印章,也是C的一个极其新颖的特点中国画。它的形成过程非常漫长。首先,它崇尚画中诗,即追求像诗一样的抒情韵味和韵律,又善于创造像诗一样美妙的意境,从而达到“画外之意”。 “趣味无穷”给了读者充足的回味和想象的空间。同时,这些都是表达作者个性、体现其独特风格的好位置。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完善,中国画已成为一门以绘画为主体,诗书印刷为辅的小型“综合艺术”。同样,西方油画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包含了色彩、明暗、线条、肌理、笔触、肌理、光线、空间、构图等诸多造型因素,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完美地表达作者的视觉体验。 。油画技法就是体现油画中的各种造型因素。n 图片。油画材料的表现“充分提供了在二维平面基础上运用油画技法的可能性”。油画的制作过程是画家巧妙地运用油画材料来表达艺术思想、创作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油画不仅表达了艺术家的思想内容,而且展现了油画语言独特的美感——绘画性。西方山水画家将自己的美学理念贯彻到作品造型中,充分利用油画的特点来表现自然之美。要真实地再现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油画的特性便于作者反复修改、长期观察,进而逐步深入地表达自然景色。因此,西方山水画家所画的风景都有特定的名称。当然,这与命名的土地不同中国画家画的斗篷。他们创作的作品更接近自然,而不是纯粹为了物体的“神”。对象的“形状”被忽略。总之,其造型特点是写实,充分表现色彩的微妙变化,以及光线、纹理的差异,在画面上营造出真实、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英国艺术家康西黛尔的《威文霍公园》和美国艺术家科洛西的《秋天》,都对水的描绘下了极其细致的功夫,在画面上形成了光影交错的视觉效果。
3。空间 在对空间概念的理解上,中西山水或山水画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对于空间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宋人郭熙云:“山有三座,从山下到山顶,据说高而远;从山前,据说高远。从山上到山后,谓之深远;从山上到山后,谓之深远。眺望远山,谓之平原。 14⑾”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空间观,而是一种诗意的天地空间概念,也是中国画家所追求的“心灵游走”的意境,而非现实生活。东南、西北、前、后中国画所要求的意境是用有限的画面来表现无限的空间,这样,我们在理解中国画和中国画理论时,就不能把这个空间理解为科学的透视空间。为了表达这种感觉,中国画家相应地采用了分散透视而不是焦点透视(虽然南朝宋代宗丙早在公元5世纪就发现了物理透视的原理),这是一种视觉视觉。是在中国文化背景和思想中形成的。上面的心理空间就是所谓的“心灵视野”。这种美学直到19世纪末才受到西方的重视,提出要打破艺术的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拓宽艺术的表现作用和功能。然而,在此之前的西方山水画的空间概念却完全不同。正如达·芬奇所说:艺术家必须“以镜子为师”。西方山水画所描绘的自然是“在二维平面空间中追求三维空间真实的幻象”15⑿。因此,他们对于空间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认识是对自然真实空间即科学空间的认识,不能像中国画家那样脱离真实自然的制约。 “绘画已经成为人们认识自我、反思生活的一种形式”16⒀。画家只充当一个载体在山水画中对自然空间和空间的改造,而不是像中国山水画家那样吞并天地,融为一体。他们所画的并不像中国山水画家所画的空间那样无限、千变万化。虽然表面上接近自然,但精神上并没有与自然融为一体。毕竟是在自然与心灵之间徘徊,被自然景观所包围。当然,这种认识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因为西方风景画家并不会因为写实地描绘自然而失去与自然交流的乐趣。事实上,西方山水画并非单纯的自然复制品,也带有个人的情感基调。
4。色彩非常重视意境的重要作用,主张通过艺术形象来表达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沟通。 “敢于使用风格化、装饰性他创造了“思白用黑”的独特美学理念,因此中国山水画的色彩以水墨为主,色彩为辅。这种化繁为简的创作方式,更符合中国儒家和道家所追求的一种平庸中庸、清心寡欲的境界。中国画中虽然有很多水墨画,但并不是他们讨厌的。反之,水墨画法有淡色和重色之分,关于墨与色的关系,一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二是墨不挡色,色彩不阻墨,互不侵犯,相得益彰。古代绘画理论中“按型施色”的理念,并非完全照搬。自然,而是画家多年的总结和经验所得出的对自然物体的总体认识。它不像印象派那样追求不同光影下色彩的变化。中国山水画只注重四时的区别。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讲究“点对点”的态度,这主要需要观者进行“二次创作”。欣赏它的“甜、苦、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