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景区直属市管辖)。为三山五山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是道教圣地,遗址众多。相传轩辕皇帝曾在此炼丹。徐霞客曾两次游黄山,感叹“五山归来,不见山;黄山归来,不见山”。

李白等大诗人在这里留下了壮丽的诗篇。中国最美、最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黄山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疗养胜地。 1985年被评选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 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是中国首个以双重身份列入该名单的企业文化和自然遗产同时存在。生态保护完好,是中国的象征。

奇松奇松

黄冬雷绿色山水画《黄山》(4张) 黄山绵延数百里,峰峦万千,苍松遍地。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山区的黄山松,以石为母,牢牢扎根于巨石缝隙中。黄山松针粗短,叶浓绿,树干弯曲,枝条千姿百态。有的倚岸挺拔,有的立于独立峰顶,有的倒悬悬崖,有的冠平如盖,有的锋利如剑。有的顺着悬崖攀登沟壑,绕过岩石;有的穿过洞穴的裂缝,从岩石中冲出来。忽悬挂,忽卧,忽卧,忽升,“无一树不“非松,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黄山松是黄山独特的地貌和气候形成的中国松的变种。黄山松一般生长在海拔800以上的地方海拔米,一般在黄山北坡1500-1700米,南坡1000-1600米。黄山松的品种与黄山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黄山松可以被风吹进花岗岩的缝隙中,以其坚不可摧的钻力发芽、生根、生长。

最著名的黄山松有:迎客松、送别松、蒲团松(位于玉屏索道附近)、黑虎松(位于北海宾馆与始信峰之间)、潭海松(位于卧云峰陡腰)、卧龙松(位于卧云峰)、团结松(途中连力松)至始信峰)、龙照松(位于始信峰)、哈尔黄山松(位于卧云峰北坡)、平客松(位于玉屏风景区)──黄山十大名松。

扩展资料:

地质地貌

黄山经历了造山运动和地壳隆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形成了峰林结构。黄山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8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为黄山三大主峰、三十六峰之一。 。

黄山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裂隙交错,经长期水溶蚀,形成花岗岩洞穴和隧道。全山有30岭、22岩、7洞、2关。黄山第四纪冰川遗存主要分布在潜山东南部。

黄山集八亿年地质历史于一体,融峰林地貌和冰川遗迹于一体。还有花岗岩异形石、花岗岩溶洞、泉塘、溪流、瀑布等丰富而典型的地质景观。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多球状风化;后山岩体节理密集,风化多柱,山势险峻,形成“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参考:百度百科-黄山

黄山原名“夷山”,以峰峦青黑、山色苍翠而闻名。后因相传轩辕皇帝曾在此炼丹,改名为“黄山”。黄山的代表景观有“四奇三瀑”。四大奇迹是:岭松、奇石、云海、温泉;三瀑布是:人字瀑布、百丈泉、九龙瀑布。黄山迎客松是安徽人民热情友好的象征,承载着拥抱世界的东方礼仪文化。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览黄山时赞叹道:“渤海内外名山,无如徽州黄山。登黄山,便有其名。”世上本无山,见了就停不下来!”被后人引申为“五山不归,不歇看山,从黄山回来不看山”。

扩展信息

黄山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组成,垂直节理发育,受侵蚀切割的断裂和交错裂隙强烈,长期水溶作用,为明花岗岩洞穴和隧道。全山有30岭、22岩、7洞、2关。黄山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东南部。

从距今约8亿年前的震旦纪开始,海水绕过晋宁运动形成的古江南大陆,从东南方向进入黄山地区。黄山地区被海水淹没。

距今570-4.4亿年前的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壳处于破裂的高潮,导致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 1.3亿年的时间里,黄山地区基本稳定,但仍是一片汪洋。

到大约4.1亿年前的志留纪末期,地壳活动加剧。晚加里东运动使黄山地区上升成为陆地,海水全部退去。这是第一次黄山地区在地质史上暴露无遗。海面。经历了5000万年的相对稳定后,石炭纪时期,柳江运动引入海水,黄山地区再次沉入海平面以下。

参考:百度百科-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