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鄂东南

湖北省鄂州市是一个省级市,位于湖北东南部,面积1596平方公里,人口108万。行政区划包括:鄂城区、华容区、梁子湖区、国家级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临空经济区。其中,鄂城区辖凤凰、西山、鼓楼、泽林镇、碧石渡镇、亭祖镇、杨业镇、沙窝乡、延吉镇、新庙镇、狮山镇、独山镇3个街道办事处。镇、昌岗镇、凡口镇、花湖镇;华容区包括:临江乡、虎林、段店镇、华容镇、庙岭镇、富团乡;梁子湖区包括:梁子镇、东沟镇、诺山镇、太和镇、土家岙镇、共友镇、梧桐湖新区

2。鄂东南有哪些农业养殖公司

枢纽的饮食习俗伊省是自然条件、民族迁徙、少数民族构成、历史传承、饮食习俗交融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湖北省地处祖国腹地,河网纵横,湖泊星罗棋布,这些湖北省份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商品鱼养殖基地。因此,湖北的菜肴以水产为主,以鱼类菜肴为主。集南北各流派之精华,形成了集汉面风味、京义风味、湘云风味、鄂东南风味、鄂东南风味、鄂西南土家族、苗族风味于一体的独特的湖北鱼菜。

3.鄂东南哪里有药材?

湖北天健酒业有限公司位于中国矿冶名城大冶。它位于 o 银行长江流域,是鄂东南地区的新兴产业。专业滋补保健酒生产企业。我厂拥有齐全的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完整的质量体系,充足的人力资源,保证产品质量要求,满足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低度营养酒已成为市场消费趋势。为适应市场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办厂以滋补保健酒作为企业的发展方向,并成功开发推出了“天健”系列滋补保健酒。

“天健”系列酒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采用优质清香型白酒为基酒,添加枸杞、龙眼、砂仁、葛根、肉桂、丁香等e、甘草。等名贵中草药,辅以冰糖,采用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精心提取、加工、勾兑而成的低度营养酒。该酒酒精度适中,色泽琥珀般,澄清透明,药香幽雅,口感醇厚可口。饮用“天健”酒不仅可以享受饮酒的乐趣,还可以为身体得到滋养。

公司积极倡导“健康饮酒、健康饮酒”的新理念,努力打造自主品牌,提高产品质量,推动新产品开发,为消费者提供更新、更好的产品。

4.鄂东南地区在哪里?

棋盘洲长江公路大桥(又称黄石三桥)是湖北省道S78齐嘉高速公路的过江通道。

棋盘洲长江公路大桥是国家规划扬子江大桥之一长江干线过江通道,也是武汉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环线是一座跨越长江的重要桥梁。大桥南岸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北岸位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工程全长22.237公里,其中长江大桥长3.728公里,布线长度18.509公里。

主桥推荐方案为单跨双铰钢箱梁悬索桥,主跨1038米。全线采用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时速100公里。长江大桥路段采用六车道,其他路段采用四车道。项目预计投资39.1亿元,建设工期48个月。

5.鄂东南地区适合种植哪些水果?

鄂州

鄂州历史悠久。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用勤劳的双手在鄂州创造了不朽的业绩。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湖北省管辖的中等城市。辖鄂城区、华容区、梁子湖区3个县级行政区和国有昌岗农场。

【地理】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南岸。位于东经114°32′-115°05′,北纬30°00′-30°06′。西接九省通衢城市武汉,东接“矿冶城”黄石,北与黄冈地区隔江相望,南临湖区。与咸宁地区。它曾是三国武王的故都,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总面积1504平方公里,全境呈“三叶形”轮廓。

[历史]

鄂州历史悠久。春秋战国以来,首先是东楚的都城,其次是鄂邑、鄂均、鄂县。在此期间,它两次成为皇帝的首都。首都。历史上曾是鄂东南地区重要的商埠和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国时期,即东吴建立60年后,鄂州作为东吴都城和陪都长达45年之久。与南京(古称“建业”)并称“东都”、“西都”。两晋至宋、辽时期,鄂州为郡、州府。历来是长江沿岸的政治军事重镇。

【人文】

鄂州人才辈出。楚雄渠、吴孙权、金陶侃等历代王公大臣或继承爵位,或建都,都驰骋在这片土地上,如鄂王城、吴王城、点将台等。遗址遗址记录了他们的文化鄂州武术。唐代李白、宋代苏轼、元代鹤年丁等脍炙人口的人物或隐居或游历仰慕。他们都曾在鄂州沾墨,唱歌润喉,如《武昌钓台篇》、《武昌西山诗》、《武昌西山诗》、《松风阁》等诗句,都饱含了他们对鄂州.特别是近代以来,鄂州涌现出无数人才,为中国革命和历史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彭楚帆、吴兆霖为代表的鄂州热血男儿,1911年辛亥革命第一次高举正义旗帜,为推翻清朝反动统治而流血;范鸿基、刘伯吹等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积极向人民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参与创建北京、武汉共产主义团体,成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人物。此外,还有影响晚清书法界百余年的张玉照、中国工人运动著名女活动家张金宝、现代武术家万籁生等大师。被誉为“武林奇才”的教育家,中国现代戏剧的开拓者。万来平、国战英雄赵义忠等,他们犹如璀璨的明星,为鄂州的历史增添了光彩。

【气候】

鄂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处中纬度地区。它有一个o季风气候明显,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五霜季长。冬严夏短,主要灾害天气有暴雨、干旱、大风、冰雹、冰冻等。

【春季】(3月至5月中旬)气候特点:

升温快,阴雨天多,天气变化剧烈。

【夏季】(5月至7月上旬)气候特征:

初夏:暴雨,湿度大,降雨集中。

盛夏过后(7月中旬至8月):晴朗炎热少雨,高温多湿,日照强,蒸发量大。

【秋季】(9月至11月)气候特征:

秋高气爽,晴朗多雨。秋天是夏天到冬天的过渡季节。来自北方的冷空气迅速进入夏季。局地常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相对较低稳定,有利于秋收秋播。

入秋后,气温下降很快。

【冬季】(12月至2月)气候特征:

寒冷少雨,气候干燥,以偏北风为主。寒潮过后天气转暖,早晚会出现霜冻。

[气温]

全市年平均气温17.0℃,为鄂东地区最高。

【地温】

本市地温变化与气温变化一致。而且冬季温度低,夏季温度高。最低的月份是一月,最高的月份是八月。月变化与气温相同。随着深度的增加,年平均地温基本保持不变。

[降水]

本市年平均降水量1282.8毫米,年际变化较大。

区域分布特征本市降水特点是:西北略多于东南,中部和西南部介于两者之间。

[风]

本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节性气候非常明显。秋冬季主导风向为北风,春夏季主导风向为北风。东风。

[日照]

本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3.7小时,平均每天5.5小时。

全市年平均日照率为45%,是鄂东高值地区。

【交通】

鄂州地理位置优越,处于长江流域“中间”位置。东至上海,西至重庆,水路距离约1100公里。长江沿城而过,河岸线长90公里。有大小港口5个,可直达河道,通海,可常年停靠5000吨级船舶。106国道贯穿城市南北。武(长)九(江)铁路、316国道、宜(长)黄(施)一级公路平行运行,横穿鄂州东西部。这种“江湖海直通,水铁公路联运”的优势,使鄂州成为鄂东南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宁(南京)汉(武汉)渝(重庆)光缆数控通信项目的开通,使鄂州成为鄂东南地区的通信枢纽。鄂州基础设施完善,通讯、供电、供水条件齐全。

【旅游】

鄂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东汉以前为鄂邑、鄂均、埃贤。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在此建都,并重新建都。命名为武昌。从此,鄂州要么是县,要么是州府。历来是长江中游政治、经济、军事重镇。

鄂州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城市,长江之滨的旅游城市。山、水、城融为一体,以西山、梁子湖、羊栏湖自然景观为主体。以“听命”崖、武王城、观音阁为重点的历史景观;以孙权、元结、苏轼等历史名人遗骸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以及以佛教“净土宗”发祥地灵泉古寺为代表的佛教景观。风景区是中国著名的“铜镜之乡”的发源地。它们遍布全市,使鄂州成为“三国旅游线上”和“长江旅游带”上的重要城市。是湖北楚文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

鄂州是长江中游南岸新兴工业城市。是鄂东“冶金走廊”、“服装走廊”、“建材走廊”的重要支撑,形成了冶金、服装、建材、医药、化工、机械、电子、轻工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作为主体。是湖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鄂东地区的商品集散地。

【基础设施】

通讯:15万门程控电话接入国际、国内网络,拥有传真、移动电话、无线寻呼等现代化通讯设施,快递和一些高速优质的邮政服务一应俱全。

电力供应:鄂州地处华中电力中部电网充足,供电充足。市区有220kV、110kV变电站两座。总装机300万千瓦的鄂州发电厂一期工程已建成,发电量60万千瓦。

供水:市区有水厂2座,日供水40万吨。

其他:鄂州市是全省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市区内有各类银行、证券机构。拥有公园、游乐园6个,大中型商场8个,酒店30余家。其中,三星级以上酒店4家。

[开放]

鄂州投资环境优越。 198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鄂州为乙级对外开放城市。 1988年,湖北省批准鄂州为全省“经济改革开放试验区”对外开放,实施“中部崛起”发展战略。鄂州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窗口,是国家确定的对外开放城市和对外开放口岸。是湖北省唯一的“经济改革开放试验区”。湖北省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国20强开发区之一。湖北省红莲湖旅游度假区和花湖私营开发区已达到一定规模。近300个中外合资项目在这片沃土上扎根、开花、结果,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里建立了经济、技术、文化关系。

1990年,省政府将“湖北省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设在鄂州市葛店镇。因此,鄂州实际上已成为湖北省的前列。正在向外界开放。对外开放几年来,鄂州紧紧抓住“两区”建设的有利机遇,积极扩大开放引进,先后与国内外建立了广泛的经济、技术、贸易合作。美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区。文化交流与美国俄亥俄州玛丽埃塔市、日本三条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大批外商、港、澳、台商纷纷来鄂州投资。 “外资”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外向型经济比重也随之提高。

【资源】

鄂州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冶金、机械、建材等行业良好的物质基础。评审从已探明的地质资料来看,有铁、铜、钴、金、银等金属矿产数十种,沸石、膨润土、珠光体等非金属矿产30余种。其中,铁、铅矿产储量尤为巨大。 ,高品质。早在3000多年前,鄂州先民就大规模开采地下矿藏,发展了冶炼业。历史上有“熔石为器,立万炉”之说。三国时期,鄂州的金属开采、瓷器制造、铜镜加工、造船业相当发达。它是长江中游著名的古代矿冶城市和手工业中心,也是“古代铜镜之乡”。举世闻名的“铜绿山矿冶遗址”,其实是鄂州先民的杰作。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武昌三乡划归大冶县,包括今黄石、大冶地区。很多矿产资源也被清除了,但是在这方面它还是有优势的。

【产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从鄂州资源优势出发,在鄂州进行重点投资、开发建设,并先后创办了一批骨干企业。包括武钢重要矿山程潮铁矿、湖北省本土最大钢铁基地鄂城钢铁厂、国内知名立窑水泥厂鄂城水泥厂等。如今,鄂州已成为鄂东“冶金走廊”、“建材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3年鄂州市成立后,在巩固和提高冶金等基础工业的同时,建设大力发展食品、纺织、服装、轻工等新兴产业,逐步形成相对协调的产业结构。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产品布局较为合理。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鄂州电厂建成后,鄂州将成为鄂东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

以钢铁为主体的冶金工业、以服装纺织为主体的纺织工业、以陶瓷工业为主体的建材工业以瓷器、水泥和新型建筑材料为主;机械工业以机床、模具、汽车零部件为主;化学工业以锶盐、化肥、精细化学品为主;食品、造纸和日用消费品为主要工业,轻工业为主,医药工业为主。ew抗生素、生化药物、中成药。

【高新技术产业】

配备高新技术装备的电子通信、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

【农业】

鄂州农业一向被称为发达,是名副其实的江南鱼米之乡。全市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丘陵、平原、湖区组成。尤其以湖泊众多而闻名,素有“百湖之城”之称。这座城市遍布湖泊和池塘,以及港口支流和沟渠网络。总水域面积近50万亩,养殖面积30万余亩。适宜养鱼、养殖蛤、种植荷花。这里是驰名中外的武昌鱼的产地。家。

鄂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四个不同季节的区域。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为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全市有水稻、小麦、豆类等农作物200多种,银鱼、鲻鱼、螃蟹等水生动物100多种,荷花、菱角、芡实等水生植物20多种水果和猪、牛、羊等近百种畜禽。有杨、柳、松等树木数百种。主要生产粮、棉、油。也是湖北省重要的珍珠、螃蟹、茭白等农副产品出口基地。

鄂州集镇密集,共有大小集镇78个,平均不到20平方公里就有1个。改革开放以来,鄂州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发展迅速,吸纳了五分之二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工业化、农村集镇化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特征,初步形成了“城市带镇、镇带村、城乡并进、共同富裕”的格局。 ”

开发“四荒”,开发粮油、果树、蔬菜、花卉等农作物优质高科技品种和新技术,蔬菜无土栽培系列化生产花卉、优良种畜、家禽、水产种苗繁育,名优水产品繁育,粮食、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储藏、保鲜、干燥、加工新技术新装备。< /p>

市树:樟树

市花:梅花

6.湖北东南部有哪些城市

长至鄂东

黄州古城

位于鄂东的历史遗迹

黄州位于湖北东部,长江北岸长江中游,与鄂州隔江相望。从汉口乘船顺流而下,三里外,从河口就可以看到黄州城的远景。

相传,大禹治水期间曾到黄州近郊,筑土城,称大禹王城。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黄州古城,地理位置,湖北东部,面积400余亩

发展历史

据中国古代史和县志记载,古城遗址为两千多年前楚国所建,建都于此,名朱城,又名朱王城。豫王城。东周时期,大约是曾有献国、献子国,战国时称诸国。后来楚国灭掉了各个小国后,黄州就属于楚国的领土了。这座城市被正式命名为“朱城”。

东汉末年,魏、吴、蜀三国纷争时期,即公元208年,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在江边。诸城附近。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一路南下,连战连胜,后来在赤壁遭遇了孙权、刘备的吴蜀联军。诸葛孔明乘东风,用火攻击曹操的船只。火势失去了控制。曹操的军队烧死、淹死的人不计其数。吴、蜀乘胜追击。曹操大败,再也不敢南下。此战奠定了天下一分为三的局面,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著名战役之一,因此自金代以来一直是旅游胜地。

楚朝灭朱后,其君王百姓迁居朱城,逐渐在江北修建了一座大城市。后赵用了600多年的时间才将其灭亡。作为江淮名城和军事重镇,她经历了东西方(齐鲁)和西方(巴蜀)文化的交融,为其经济繁荣、国泰民安作出了贡献。它也经历过朝代更替、金马铁马战争的洗礼,见证过成功与失败。 、盛衰、荣辱。可以说,黄州历史悠久。

黄州之名始于公元579年,北周象元元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北周灭亡时恶出兵伐陈,齐公宇文亮攻占大别山南麓广大地区,改南四郡为黄州,设总署,领黄陂县。从此,黄州之名载入中国史册。

看黄州府城历史地图,龙王山主宰府城北部,南有赤壁山,西临聚宝山,守护着府城。龙王山下有许多山丘,从西北向东南延伸。黄州城内外的街道和房屋依山势、山谷而建。有人把龙王山脚下的小山比作龙须,也有人把龙王山比作手背和五个手指。手背指城北高府的龙王山、赤壁山、聚宝山,五个手指代表五座山头源于三座山。

经过历史变迁和建设发展,五条山已不再清晰可见。

黄州地势为龙脉,龙为水神。兴嘉有句话:水滋养生命,地通水文,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北宋初年,黄州由朱故城,即今大禹王城南迁五里,至江边筑土城。当时的黄州城不大,地势险要,四面环水。

《黄州府志》赞道:“西依江,东临湖,东北倚山。”又曰:“前以河为界,后以高府为界。”宋。咸平三年(公元999年),王玉成被任命为华都督。吴州。他在诗中赞叹黄州的地形:

“古岐安县废,移清江头,城依山而建,曲绕其间。”至周。”

可见,优越的河水滋润了黄州大地,使其山青水秀、人杰地灵。

黄州成名以来的1500多年来,经历了无数战乱的考验和磨难,风雨坎坷。

黄州诞生于政治变革的动荡时代。该地区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直到隋文帝杨坚灭了后周,统一了分裂的局面,黄州才开始稳定,经济逐渐恢复,人民安居乐业。

公元617年,反隋瓦岗军李密率部ps攻克大别山南麓各个城市。李唐建立后,隋朝废除郡县制,实行州县制。它最初被称为县;唐武德三年,即公元620年,将原永安县改为黄州。

一千多年来,黄州经历过多次战乱。唐代乾符年间,农民起义军王仙芝部两次围困黄州,城陷。后来又遭到黄巢起义军的入侵和掠夺,曾经繁华的黄州城沦为荒山。

南宋末年,黄州再次被劫。公元1209年至1217年,金兵将领万伯言率精兵三十万攻克麻城,先头部队挺进黄冈县城。然而,官方军队南宋兵力不足十万,无力抵挡金兵的强大攻势。不到半个月,整个县城就落入金兵手中。金兵以极其残忍的手段进行疯狂复仇,烧杀抢掠,尸横遍野。黄州城被洗劫一空,古树古竹、房屋全部被烧毁。方圆几十里都没有烟雾。黄州一带空旷荒凉,甚至还有猛虎出没,桶大的竹子也不见了。

元舜帝时期,黄州只有十八万户,百里之外的平丑也只有寥寥无几的烟花。杂草淹没了田地,情况很糟糕。这是一个多么荒凉的时代啊!

朱元璋登基建立明朝后,采取“填江西、护谷”的移民政策大批移民进入黄冈,开垦良田,繁衍生息,故今人说其祖先是从江西迁来的。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李自成手下将领罗汝才、张献忠的部队多次攻占黄州府下属城镇,“左五营”长期在鄂东活动,破坏力极强,破坏疆土,掠夺土地,滥杀无辜,残暴残暴,境内人口锐减,田野荒芜,尸横遍地,各地集镇、城市、书院都被军队摧毁,破败不堪,昔日的地方

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设立朝廷。65年来,黄州广大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全国各地念经、念经的声音重新焕发。

清朝末年,黄州曾五次遭到太平天国的进攻,对顺治十三年恢复的城池造成极大破坏。清同治五年(1866年),黄州知府大力整修城池,保持了明初城池规划。

1911年8月,武昌起义军一炮响,黄州军民立即举起了起义的旗帜,一举推翻了清朝地方政府,结束了更多的战争。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

黄州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当时,朱元璋号令天下:“广聚粮食,高筑城墙”。黄州太守李仁、都尉黄蓉接受圣旨,动员州府军民,修建黄州城。宋元时期,黄州城无规划,地处江湖之上。地势低洼,经常遭受洪水侵袭。城市迁往北方。移动两英里建造一座新城。新城位于龙王山龙脉之上,地势高峻,规矩宏大。

据《黄州府志》记载,黄州府城的修建历时17年,动用官府民工5万多人。古城依山傍水,西靠一条河。它周围有坚固的城墙,外环有护城河。有四门:东为清淮门,南为一子门,清为门。西有玄门,西北有汉川门。 。全市面积约2.19平方公里。至今仍可见遗迹。

当时城内建有河东书院、府学堂、县学堂、贡院、经标文庙、牌坊等。据弘治《黄州府志》记载,城内建有孔庙、文昌宫、大士阁、四官殿等。城内共有牌坊34座,分别是济阳坊、山彦坊、武定坊、金榜兴坊、十客坊、四贤坊、威武坊、文明坊、香风坊、朱戒坊、清平坊等,这些牌坊都是境内儒家名臣的象征,使之声名远扬。历代以来,在家族中熠熠生辉。

黄州府城是当时军事、政治、文化机构的重要场所。城里不允许做生意,也没有商店。所有企业位于城外沿河沙街、城南十字街。古时,做生意的地方称为“市”,地方官员和驻军驻扎的黄州称为“市”。黄州的省会城市今天决不能被视为“城市”。

明代建立的黄州都城,直到解放前也经历了数十次灾难。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冬,黄州沙街一商棚发生火灾,连烧数日,清源门被烧毁向下。

明万历二十五年(1578年)春,城南发生火灾。十字街、沙街以及数百家商铺被大火烧毁,一子门城楼和考棚街也受到波及。庆云街上有数百间房屋。突然,烟雾缭绕冲天而起,火光照亮了城内外的天空。官员及其家人带着孩子逃离。场面十分凄惨、尴尬。

明崇祯七年至十六年(1634-1643)九年间,多次遭到罗汝才、张献忠两支农民起义军的袭击。原名“金堂家诸郡”的城池遭到残酷破坏,官绅住宅以及宫殿、书院等建筑被烧毁。被俘的官兵和官绅妇女被带去拆城墙。当黄州西城墙被拆到人肩时,他们全部被杀,推入河中埋在鱼腹中。这是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史上最耻辱的事件。

清朝建立后,修复的任务这座城市是在顺治三年至十三年(1646-1656)的十年间建成的。依然保持着明代的规制,再次显露出鄂东政治、军事、文化中心的雄伟气质。

清朝咸丰年间,京城黄州遭受战火浩劫。咸丰三年至十一年(1853年—1861年)八年间,太平天国运动五次攻克黄州。 、四次攻克黄州城,破坏力尤为巨大。城内的衙署、书院、宫殿等建筑被烧毁,城外的安国寺、东坡赤壁等建筑在大火中化为灰烬。

农民起义战争结束后,同治五年(1866年),黄州知府黄毅杰率领守城军,发动群众修缮黄州城池。减少城市西部的洪涝灾害。工程于5月开工,11月底竣工。 。黄知夫监修的城池建设重点仍然是城墙和军事设施,凸显了黄州古城作为军事据点的特点。至于城内的政治、文化、宗教等各种建筑,都是在政府和人民的帮助下陆续建成的。到清光绪初年,黄州古城修复工程完成,焕然一新。

翻开清光绪八年(1882年)出版的《黄冈县志》。 《县城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内外的主要街道和各种建筑。县学校、贡院、县公所、都司、鼓楼、谢镇、徐亭、官校、卫生局、政府办公室等都分布在城市的街道两侧。

清淮门外刘家街对面,山上建有一座古碉楼;一字门外横街对面,有安国寺、佛塔等宗教建筑;寒川门外有名胜古迹,赤壁上有寺庙建筑;出了清远门就是商贾云集的沙街,西过观澜大桥就是滨江码头。南来北往的商船停泊在城下,生​​意兴隆,熙熙攘攘。那时的黄州古城真是“依山傍水,雄伟雄伟,龙腾飞龙立之地”。

1911年辛亥革命打响一枪,黄州革命家爱国志士烧毁河东书院。抗战时期,日本机群对码头进行多次轰炸黄州市外的沙街、安国寺等地。一些私人住宅、商店、古典建筑受损,宝塔被撞倾斜。

1947年春,古城青淮门及两侧城墙被拆除,取砖石木,修建黄冈县初级中学。

1949年5月14日,黄州解放! 1955年10月,黄冈县党政机关由团风迁往黄州。从此,黄州实行地县同市管辖,成为鄂东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黄州的名气源于赤壁之战和大文学家苏轼。东坡赤壁是黄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

现在的赤壁是黄州王家店富翁刘维桢捐巨资重建的。清同治七年(1868年)f钱。历时七年,才形成东坡赤壁的格局和规模。经过几次施工,我们终于看到了现在的景观。

东坡赤壁历经数次灾害。相传三国时期,人们在赤壁山悬崖上发现了一个山洞,著名学者徐邈曾在此洞中生活修行。徐邈,魏晋时期冀人。他一开始是部长。他嗜酒如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志向高远,品行高尚,才华横溢”。后人将此洞命名为“徐公洞”。赤壁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名人、诗人前来游览。据《黄州府志》记载,金代将军龙翔蒯恩在赤壁山南麓建横江亭,以纪念孙权兄弟。该亭历经数百年沧桑,唐代遗址尚存。

唐代,赤壁山顶建有四王亭。北宋初期,赤壁山上的建筑毗邻志地,府城西南的塔楼拔地而起,煞是壮观。韩琪赞叹道:“临河的三四层,为城中第一。”诗中的第三、四层分别是栖霞楼、汉惠楼、朱楼、月波楼。

苏轼在黄州流亡四年多。初居定慧园,后迁临高亭;越过黄泥坡,耕东坡;建造了雪馆;游览赤壁,谱写美丽篇章;然后出去了。黄州东门可瞻仰朱城遗址;禅安国寺是您探寻佛经的地方……所到之处,留下赞叹黄州山川、古迹、风情的文字,形成了黄州东坡的各色景点。

苏轼离开黄州后,当地官民自觉保护东坡遗址。

南宋初年,金兵南侵,黄州东坡战事惨烈。绍兴初年,黄州道士捐钱捐粟,修葺雪殿,官民欢庆。

干道六年(1170年),陆游游黄州,游览东坡上的名胜时,对保存完好的东坡雪堂进行了描述和赞扬。他写下了《入蜀》。他在黄州进行了三天的旅行,参观了安国寺、栖霞塔、竹楼以及赤壁的各个山上景点,领略了黄州的物产和风土人情。

在歌曲D的结尾处清朝时期,黄州成为官军与元军之间的战场。城内外东坡的建筑再次被军队摧毁。元朝重武轻文。东坡遗址没有恢复,连苏东坡胜利的遗址都找不到。一代文坛巨匠的声誉几乎被人遗忘。

明弘治十年(1497年),卢俊被任命为黄州知府。他极力主张修复东坡遗址、修建赤壁等古迹。直到明万历末年,在这一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黄州东坡的赤壁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东坡的遗迹和建筑均以苏轼在黄州写下的名篇诗文命名。具有鲜明的纪念意义。当时,p人们称此为黄州赤壁。

明朝末年,都城黄州饱受战火摧残,黄州赤壁等建筑化为灰烬。

著名诗人宋闹于清康熙三年至九年(1664-1670)任黄州知县。他是苏州学专家。来到黄州后,看到黄州赤壁遗址,荒凉荒凉。心灵震撼,悲痛万分。为了恢复东坡名胜古迹,他捐俸禄,招募人手,督建学堂、洗墨池、西双阁等古迹。

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州知府成龙在赤壁矶督建“二福堂”等建筑,并亲笔题写“二福堂”四字。大厅”在名单上。 。成龙离开黄河后后,太守郭朝祚正式命名为:东坡赤壁。门楼上镶嵌着他亲笔书写的“东坡赤壁”四个大字。

清朝咸丰年间,黄州是太平军与清军交战的军事重镇。战争再次爆发。硝烟过后,东坡赤壁尽是瓦砾,一片狼藉。

清同治七年(1868年),黄州府战乱平息。黄州富翁刘维桢捐巨资,历时七年修建,形成东坡红崖图案。

1929年4月,蒋介石前往武汉剿共指挥所,来到黄州,游览东坡赤壁。随后,他为新版《黄州赤壁集》题名,并为赤壁题词“千古文章,新壁垒”。为了保护红色风景区东坡崖上,国民政府发布公告。蒋介石签署的公告对于战乱年代保护东坡赤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主要景点

新中国成立后,东坡赤壁被国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政府把东坡赤壁风景区列为城市发展的龙头经济,弘扬东坡文化,发展旅游业,发动全民合力扩建赤壁公园。公园现有面积四百余亩。

该建筑有二府殿、学堂两殿;三层:栖霞楼、寒晖楼、亦双楼;第二亭:北亭、留仙亭;一楼:盖然阁;一尊:东坡像;一峰:剪刀峰;九亭:芳桂亭、睡仙亭、婆仙亭、江江亭上有文和阁、快哉阁、兰生阁、望江阁、雨花阁。

投资逾10亿元建设新依爱湖公园。如今的依爱湖公园,湖水碧蓝,湖边依然绿意盎然。广阔的湖面清澈透明。喷泉、浮雕、凉亭、栈道,还有绿色草坪、阳光沙滩、水幕影院、湖畔风情酒吧、生态长廊、竹林步道……

每个景点、景观都独一无二。一湖泉水,十里风景,内有自然风光,外有人文景观。已成为黄冈的城市名片和市民休闲、娱乐、休闲的福地。以其强大的凝聚力、拉力和辐射力,充分展示了黄州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城市魅力。东坡逐渐形成旅游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