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所在地为唐玄奘命名的小灵山,故名灵山大佛。灵山大佛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亲自监修的。在灵山大佛的修建过程中,赵先生提出了中国“五方五佛”的理念——随着灵山大佛的建成,它也就竣工了。 “五方五佛”格局包括东部的灵山大佛、南部的天坛大佛、西部的乐山大佛、北部的云冈大佛、中部的龙门大佛。平原。灵山大佛是世界上最高的露天青铜释迦牟尼佛像,高88米,佛身高79米,莲瓣高9米。由1560块6-8毫米厚的铜墙板焊接而成,焊缝长度达35公里,使其外观“无缝”。大佛铸造用铜约700吨,铜板面积9000多平方米,大约有一个半足球场大小。大佛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了现代高科技技术,如先进的抗风、防震、防雷等措施。其中,避雷针巧妙地藏在佛像的发髻里。佛陀的右手指向天空,称为“十无为印”,意为为众生消除痛苦;左手指向地面,称为“许愿印”,意为保佑众生平安幸福。无论从哪个方向,佛像的“眼睛”始终追随着参观者,这一切都得益于雕塑家的巧思。民间、游人、信众之间流传着许多传说,比如灵山大佛开光时出现的奇异吉祥现象。灵山大佛是集文化、艺术、宗教于一体的大型艺术瑰宝。通向灵山大佛脚下的长楼梯,称为“登云路”。登云大道共有216层,分为七个平台。从下往上看,只能看到台阶,看不到平台。从上往下看,只见平台不见台阶,寓意“救人一命胜建七级塔”。登云路中段有七座巨型石刻,组成了一部灵山历史,记录了灵山从唐玄奘弟子归济大师开寺,到灵山开光的辉煌历史。灵山大佛。佛教认为人生有一百零八种烦恼、一百零八种愿望。攀登 216 级台阶意味着烦恼就会消失,愿望就会实现。登云路左侧有一口古井,名“六角井”。井栏上刻有字样。据史料记载,唐代时,祥符寺的僧人在寺西的茶园里挖了一口井,称为茶馆井,供做饭、饮用之用。相传茶圣陆羽曾尝此井泉水,觉得甘甜可口。他盛赞其为江南十大名泉之一。九龙沐浴广场矗立着一尊巨大的青铜莲花雕塑。巨大的莲花由四个强大的强者托起。底部映衬白色圆形大理石水池,九条飞龙,八种形态各异。供应商围绕着巨大的游泳池。灵山风景区大型音乐动感群雕“九龙沐浴,花海蓝天”《明见佛》,再现释迦牟尼佛诞生的故事。根据佛教经典《本性经》记载,释迦牟尼佛一出生就能够说话、行走,四方行走七步东南西北,每迈出一步,地面上就绽放出一朵莲花,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面,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 这时,花园里突然出现了两潭水,天空中出现了九条巨龙,吐出水柱来沐浴净化它们。当《佛陀诞生》的音乐响起时,六片巨大的莲花花瓣缓缓飘落。花开时,一尊7.2米高的金黄色佛太子像从莲花中缓缓升起,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面,当时九龙嘴里喷射出几十米高的水柱,沐浴太子佛像,瞬间广场热闹非凡锣鼓喧天,音乐不断,喷泉形状各异。太子佛像在巨大的水幕中顺时针旋转,象征着“花开见佛”、“佛光遍照”。随着音乐渐渐远去,莲花花瓣缓缓合拢在佛太子像周围。喷泉周围的八组凤凰嘴里流出纯净的水供游人饮用。按照佛教的说法,这种纯净的水就是“八功德水”,也就是佛教的“圣水”。广场周围是转经筒走廊,共有108个转经筒。转经筒是藏传佛教祈祷时使用的特殊法器。转经轮一转,相当于读诵一遍经文,功德无量。可以转一圈,也就是说,念经一百遍,功德就会倍增,寿命就会延长。灵山五直门是一座具有深厚佛教文化内涵的大型石牌坊,使用花岗岩石材1000余吨。其南北两侧刻有佛教“六度”“布施、戒律、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组大字。通俗地说,“六度”就是佛教徒成就佛教大智慧的六种行为准则。五直门的门柱是用整块花岗岩雕刻而成。每根石柱上都有一只雄伟的石狮子。狮子吼是佛教弘扬佛法的象征。门柱两侧还贴有名人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