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灵山风景区人文历史
灵山是道教和佛教的圣地。道教将其列为天下第33福地。 《忻州府志》称其为“忻州镇山”。是江南地区有较大影响的民间宗教名山。胡昭、葛洪、张道陵、张继元、刘太真、李德胜、松岳禅师等人都留在灵山修行、招收弟子、传法。灵山石人堂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王镇白、韩元吉、辛弃疾、徐元杰、夏衍、郑一伟、高明、王庚彦、蒋世权、徐谦等上饶政要和历史名人离开灵山的回忆有300多条。一篇优秀的第一篇文章。其中南宋辛弃疾盛赞灵山“叠峰西奔,万马盘旋,群山欲东”,“雄伟深邃,气韵如山”。文章太史公“灵山胜景尽收眼底”。当代诗人冯雪峰盛赞灵山“神奇的山、不屈的山、诱人的山”。 (专辑来源) 石人殿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上面刻有明代宰相夏衍提到的“夏水奇山信君无双福地,江南第一神明保民护国”的字样,以及大学士郑一伟“背对永恒石,人心不朽,俯首而立,雄鹰武魂犹存”等楹联。殿内香火自唐代以来已绵延千余年。来自安徽、江西两省的村民聚集在这里,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除了石人殿外,还有很多古建筑,古儒ins,灵山石刻、匾额。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石人古街、石人庙会、望县桥头古村遗址、黄巢起义军古战场遗址、红军老鸭尖战场等。遗址、东山岩画、朱熹手书“忠孝持家”等景点。相关著作有唐王真白的《灵溪集》、宋翰虎的《洞泉日记》、徐元杰的《梅叶集》等,均收入《四库全书》。明代郑一味的《灵山藏》、县人编撰的郑日奎的《望灵山》、《灵山忆录》以及清翠屏散人创作的大量诗文等,都展示了灵山的风光。 。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无数表现灵山风光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剪纸等作品。于建波'灵山的《灵山梯田》、李图根的《灵山风光》、谢明荣的《明湖晨歌》、杨学贵的《灵山睡美人》、邱敬登、郭作民的《灵山雪松》等。灵山自古以来就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汉唐时期都有人前来游览,他们的一些文学作品被流传下来。有唐代魏子长,宋代安石、辛弃疾、陆游、韩元吉、姜夔、王信,明代夏衍、夏尚朴,清代耿炎等人创作的名家作品数百幅,抗战时期,著名文学理论家冯雪峰在“上饶集中营”的牢房里创作了《灵山歌》。灵山是全国著名的道教洞天福地之一。 《云集七珠》卷二十七《福地》记载:“灵山在忻州上饶县北,莫真人所治。”它被列为第33 ble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唐代尊道教为国教,先后修建宫殿、寺庙、行宫99座。宋元时期道教极为兴盛,各地道观不断扩建,修行的道士也越来越多。明代以后,道教逐渐衰落。到了清同治年间,县内仅存宫殿、寺院、庙宇,有寺庙70座,全真道士日渐减少。民国时期,仅石人殿尚有道教朝圣活动。修道炼丹的全真道士鲜为人知。只有正道道士分散在全国各地,致力于驱鬼、降魔、超度亡灵。历史兴衰 灵山道教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700多年。该宗教始于汉末麦粒肿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明代以后逐渐衰落。到了民国,全真道观仅存石人殿,全真道士鲜为人知。正一派虽然没有以前那么兴盛,但仍然有很多道士,职业就是救亡魂、驱邪。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道士无事可做,转而经商、务农谋生。东汉末年,三国纷争,河南颍川著名学者胡肇隐居鹿魂山,潜心道教。曹操屡次聘赵为中书令,赵都婉言谢绝,悄悄南下,藏于灵山白谷峰阳镇岩中,继续隐居。曾学道,采药泡茶,炼炉炼丹,为家乡人民解除病痛。公元251年,赵氏无病去世。村民们称赵氏得道成仙,并建庙立像供奉。赵氏专注于自己修炼,不收弟子传授。但他死后,却被皇帝赐予许多爵位,影响力很大。刘太真、李德胜等信奉道教的朝廷官员都追随他入寺成仙,故为灵山道教创始人。胡昭的侄子胡超,名慧莲,跟随赵氏南下,隐匿于灵山永笔峰。晁出身于富裕家庭,在叔父的影响下,致力于启蒙事业。年轻时曾游历名山大川,受道士传授长生之术、养生之法。由一位高僧建立一个枢纽。赵贤死后,晁樱桃改名惠莲,字步虚。他继续在永碧峰修行,帮助村民祛邪治病。赵氏年老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村民们都说他已经成为了肉身的仙人,全国各地都发现了他的踪迹。随着胡兆波和他侄子的故事传遍天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到灵山的各个洞窟、山峰修行。就在胡兆波与侄子躲入灵山学道修行的同时,有一位道士在灵山周游,看到了东台峰南边的美景。几个洞窟呈太极格局分布,方便在此搭建茅屋修炼、招收弟子传授。志德道士圆寂后,其弟子集资修建道观,取名至德宫。道观建成后,道观弟子人数增多,道观也随之扩建。唐宋时期,志德宫道教极为兴盛,有道弟子百余人,道观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东晋年间(357-361年),葛洪游历灵山。他首先选择了麒麟峰,建造小屋传道。由于水资源不足,他后来选择了葛仙峰作为地点,建造小屋炼丹,并收弟子传道。洪氏着有《抱朴子》,是一部阐释长生不老之道的书。历代葛洪门下的弟子,都按照葛洪的神授之法进行修行,修炼医术,为附近村民治疗疾病。后来,葛洪的弟子灵山各地兴建道观,招收弟子传教。灵宝道教流派涨了一段时间。东汉建武年间至元和年间,正一派创始人张道陵在贵溪龙虎山创立该教。信奉道教的人可以结婚、吃肉、祈福降妖、救亡灵等。这实际上是一个谋生的职业。因此,该教的信徒数量日益增多,在灵山地区的各大村落中都可以见到其身影。虽然有“镇道弘佛”的影响,正一派继续盛行,活动一直持续到民国。山区灵道教始于东汉,盛于唐代。宋代,唐朝尊崇道教,封老子为太上玄帝,《道德经》等被奉为真经。各城大旱,刘太真、李德生受命祭祀胡昭祈雨,先后立于胡政君庙内。刘、李显死后,与胡昭同被皇帝封为将军,隐君庙改为将军庙。从此,石人殿繁荣了千余年。宋代尊崇道教,以真宗、徽宗最为盛行。胡昭被封灵主侯、灵主卫吉侯、灵主卫吉显会正佑王,刘太贞被封为诸顺将军,李德生被封为诸陵将军、西吉弘道。护国崇兴真君,胡慧莲在玄坛封紫极洞胡真人真天师。据唐代《云殿》记载,上饶有宫殿寺庙99座,大多建在风景秀丽的山峰上。灵山山谷。元代,道教在宗派之争中失利,上饶道教遭受沉重打击,开始衰落。明代道教不断衰落,该地区仅存道观两座。清朝继续“弘佛压制道教”。加之道士生活贫困,不能见仙。大多数道士继续还俗,或弃道皈依佛教。正在日益减少,而继续活跃的大多是迷信的专业人士。著名的道教石人观: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圣旨在石人峰下建正君庙,以祭祀胡昭。俗称胡印君寺,又名石人峰寺。唐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刘太真、李德生等人我陆续到寺庙去享受物品。庙内供奉胡昭像,供奉胡昭。宋宣和年间,皇帝赐殿额为“护鹰”。因李德胜为将军,弟子众多,故名李将军庙。明万历年间,李德胜被封为崇兴镇蛮,护西吉弘道、护国:时称石人殿。石人殿建筑群庞大,雄伟壮观,道门弟子众多,远近闻名。至德宫:位于灵山东台峰南面的东角山平台上。汉末,志德道士在此筑宫修道,道徒众多。后经历代道士扩建。道观分前后两殿和后方,极为雄伟。两边有几栋倒塌的建筑,可见当时的繁荣。宫后有太极岩洞,宫周围有十余亩稻田。后来道教衰落,改建为佛寺。一时繁华,僧人多达百人。如今,道观已废弃,但遗址、石板、石臼、石香炉及道教古墓尚存。宗教活动 灵山各寺院、尼姑庵的佛教宗教活动主要有早晚功课、功德班、进山朝圣等。为了筹集资金,小寺庙会举办夜间救灾活动。晨事:每天清晨,全寺僧人齐聚佛堂,着衣戴法器,击鼓焚香,轮流做晨事。的领导者一行人开始向寺庙内的佛像烧香,然后在大殿前集体跪下念经。念经的特点是念唱合一,以木鱼、铜磬击中要害。上午的课程在黎明时结束。晚课:吃完晚饭后,敲锣打鼓,全寺僧人聚集到大雄宝殿做晚课,时长约2小时。内容和方法与上午的课程大致相同。功德课:即为出家人、尼姑、居士、施主、贵人的子女出生、获得爵位、爵位等做功德课,祈福消灾;为僧侣、尼姑和施主做忏悔课,以拯救死者的灵魂;以及村庄和城镇。进行新年祈祷,祈求世界和平、风调雨顺。 1979年后,开寺也开始为施主举办功德班rs。上香:上香是佛教寺院一年一度的盛大宗教活动。各寺院进山朝圣的时间长短不一,一般在佛、弥勒、观音诞辰时持续,从三天到七天到十天不等。全国各地的善男信女大多在村中选出一名首领,组成一个弘香组织,俗称“香会”。出发前要快速进食并禁欲。出发时,穿着干净的衣服,在旗帜引导下排队。香会时有仪仗护卫:撑伞盖、抬牌匾、手持佛衣、燃放鞭炮、敲锣打鼓十轮,热闹非凡。进了山门,就有认识寺里客人的和尚迎接。香客们焚香转纸,敬拜佛像,祈福。救灾。来到观音像前,女香客们向观音祈求保佑自己的孩子。他们到大雄宝殿祈求忏悔,祈求佛陀指引。香客们将上一年朝圣时许下的心愿(金钱和东西)交给负责寺庙的僧人,朝圣就基本结束了。当晚,各香公会在大雄宝殿里唱歌直至天亮。呼夜:又称“约会表”。旧时,僧侣稀少的寺庙为了筹集资金,会举行夜间活动。所谓夜,就是寺院派出僧人,穿着麻衣、草鞋,背着弥勒佛像,手执木鱼,深夜沿村子念经,四十来岁。九夜结束。夜唤结束后,夜唤僧背着佛像,挨家挨户念经,募捐钱米,筹措资金。他的费用是圣殿的。名寺天心寺:位于望仙乡远山山顶。明代以前为圆山庵,创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浮梁和尚如轮游此,见山峰圆如盖杯,风景秀丽,还有十余亩水田、旱地。遂求救,创立天行寺,供奉如来佛及十八罗汉。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天兴寺再次扩建,因寺区有康熙皇帝题写的“天心禅林”,更名为天心寺。重建后的天心寺极为繁华,僧侣众多,香客络绎不绝。他曾开办一所经学学校,有师生二十余人,专门研究和教授佛法。 193年0时,寺院毁于战火,仅存“天心禅林”、“舍利堂”匾额。 1949年重建小院,1986年重建大雄宝殿,供奉如来等佛,并由居士住寺管理。石城寺:位于灵山增峰以南的石城山台地中心。平台三面环山,形似一座城,故名石城。相传东汉时有一位尼姑曾在此小屋下榻学禅。他去世后,建了一座宝塔存放他的骨灰。当地居民将茅草屋称为石城庵。唐初,普陀山高僧云游此地。他惊叹世间竟有如此福地,便建了一座寺庙,取名石城寺。寺院共有殿堂三间,塔、台、阁、塔等附属建筑依次错落诚实的方式。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寺庙面积达1000亩,僧人多达100人,寺院十分繁荣。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重修。嘉庆年间,广信知府王庚彦亲自选定妙吉为主持,并在殿额上题写“妙明清清”。该寺鼎盛时期,僧人多达百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寺庙全部被毁。仅明嘉靖年间所立的石碑、清顺治九年(1652年)所立的知寿塔、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所立的放生碑留下来了。石柱上刻有“太阳升起日照长明,月出云中万寿灯”的对联。 191997年,三宝弟子集资重建古寺。 1999年,大雄宝殿落成,建筑面积765平方米。大雄宝殿供奉如来等三尊巨佛,两侧供奉佛曼珠、普贤菩萨、慈航和十八罗汉。据有关资料显示,古寺正在重建中。规划建设天子殿、三圣殿、观音殿、迦集殿、地藏殿等五座主殿,以及斋堂、食堂、办公用房、宾馆、佛塔等附属建筑。占地50亩,总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纪兆元:清同治《上饶县志·寺观》载:“宋淳祜年间建于石人乡”。后来废弃了。白鹤山寺:位于清水乡灵山支脉白鹤峰。明嘉靖年间,山顶常有成群的仙鹤翱翔。该寺因白鹤而建并得名。大雄宝殿内供奉着佛像和白鹤仙人像。清代姜石全在寺额上题写“鹤伴慈云”。寺庙建成后,十分繁华,香客众多。后因火灾曾三度毁坏,最后一次修葺于1996年。因山势而建新寺。其有三间宏伟的殿堂,拾级而上,雄伟壮观。至今仍供奉着佛像和白鹤像。蒋石泉所书的寺额仍醒目地镶嵌在山门上。山顶大院:位于石人峰右侧鹰嘴峰下山谷中,始建于明代,盛于清代。寺庙气势雄伟,僧侣众多,拥有1000亩山场、40亩地等丰富寺产的稻田。清末民初,一位王姓和尚(又名王斋公)担任该寺住持,兼掌灵九、灵峰庵。遗址至今尚存,已改建为“金石山庄”,绿树成荫,风景秀丽,时常有游人参观。横峰寺:位于清水乡灵山支脉横峰上,是县城通往灵山的第一座寺庙。其建造年份不详。公元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为寺立碑,称古建筑,供奉韦驮像。寺庙外有一家茶馆供路人饮用,名为大士茶馆。嘉庆五年,改名恒丰寺。 1991年,灵月夫人主持寺院事务,改建添了佛像,添了千斤铜铃,香火旺盛。 1990年,额头上嵌有“清溪仙境”。白云寺:位于石人峰下,寺庙建于天上。初建时间不详。盛行于明清时期,有僧人数十人。公元1872年(同治十一年)进士程世钧为寺立碑,后毁,在天堂自然村另建新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