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打算如何向你的游客介绍东南亚的风景?
东南亚是二战后期才出现的新地区名称。东南亚有10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世界各国习惯上将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五国称为东南亚的陆地国家或半岛国家;马来西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五国被称为东南亚的海洋国家或岛国。 1967年,东南亚出现了一个国家集团,这就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迄今已发展至10个成员国。
东南亚各国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而且都是新兴国家。除新加坡外,均为发展中国家。
东南亚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有90多个民族其中东南亚是全球华侨华人数量最多的地区。该地区约有2000万华侨,还有超过200万印度人。来自其他国家的移民超过100万。
今天的东南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在未来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中,东南亚将在政治、经济上发挥主导作用。的作用和战略地位将变得更加重要。
东南亚是中国的南方邻邦,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历史上,大多数国家都与中国有过友好交往,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密切。在漫长的历史交往中,中国人民与东南亚国家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快速发展,双边和多边友好合作关系也将不断发展。将进入一个不断发展、联系更加紧密的历史时期!
[两个自然地理单元]
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是亚洲的纬度。最低的地区是亚洲的赤道部分;另一方面,它是亚洲和澳大利亚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一点在气候和生物上得到了明显的体现;该地区也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汇区。东南亚这个地理位置,气候湿润炎热,形成茂密的热带森林,这是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根本区别。东南亚从构造地形上可分为两大单元,一是相对稳定的印度-马耳他一是地块,二是地壳变化相对活跃的新褶皱山。有赤道多雨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两种类型。自然植被主要为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它可以分为两个子区域。
1.中南半岛地区。地形结构比较特殊。大部分山川自北向南垂直延伸。山水相间。半岛底部较高,地形结构如手掌。气候属大陆性热带季风气候。向南延伸的马来半岛属赤道多雨气候。这里气候终年多雨。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多雨的海岸有热带雨林景观,干湿季的中南半岛有热带季风森林景观,降雨量较少的内陆平原和河谷有稀树草原景观e.中南半岛的底部是山地混交林。红树林分布在北部湾和暹罗湾沿岸。
2、东南亚岛屿地区又称马来群岛地区,包括大巽他群岛、努沙登加拉群岛、马来群岛等。鲁古群岛和菲律宾群岛地势高且破碎,位于交汇处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造山带。火山和地震活动十分剧烈。大巽他群岛属海洋性赤道多雨气候;菲律宾群岛属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以热带雨林景观为主。
金兰湾
越南东南部的一个海湾,东南亚著名的天然良港。它位于富庆省的南部海岸。港口深入内陆 内陆17公里,内陆32公里南北长,宽约16公里。它三面环山,东面岛屿掩护,面朝深海。这是一个天然良港。港湾由重空山和凤凰山两个半岛组成,形成葫芦形的内外两个海湾。香港金兰湾面积60平方公里,水深不到16米。海湾宽度仅1300米,海湾长20公里,宽6公里。可停泊大型航母,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早在1905年,俄罗斯船只就曾在巴维和金兰城镇停泊。金兰湾长期以来一直是法国海军基地。 1941年被日本侵略军占领。1965年,美军在金兰半岛建立空军基地等军事设施。 1975年国家统一后,这里被设立为潜艇基地。
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之间。它是连接南海和安达曼海的狭窄水道,从而间接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因靠近马来半岛古城马六甲而得名。
马六甲海峡是一条自西北向东南的狭窄水道,长1080公里。若算上东口的新加坡海峡,总长度为1185公里。海峡呈喇叭状,西北端宽370公里。东南部较窄,星罗棋布着许多小岛。最窄处仅37公里。海峡底部平坦,主航道水深约25米至151米,自东南向西北走向。逐渐普遍可容纳20万吨级船舶。由于马六甲海峡位于赤道附近,风力微弱,风力较大。海峡内的海面始终风平浪静。再加上完善的航标系统,航行非常安全。
马六甲海峡属于欧洲,是非洲、中东、南亚通往东亚的主要航运通道。是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相互交往的海上枢纽。交通位置十分重要,素有东方直布罗陀之称。据统计,每年有1万人经过该海峡。约有5万艘船舶,平均每天有140多艘船舶通过该海峡,使马六甲海峡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之一。由于日本90%的石油进口,每年来自非洲和中东的大量原材料和出口商品均经过此运输,该海峡被视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由于该海峡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自十六世纪以来一直被使用自19世纪以来,先后被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日本占领。直到二战后,马六甲海峡才归沿海国家所有。现在该海峡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共同管理。
除了马六甲海峡之外,马六甲海峡也是沿海国家所有。还有一些海峡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但要么水浅、礁石多,要么地处偏远、缺乏助航设施。其中大部分位于印度尼西亚领海内。因此,国际航线很少经过它们。这使得马六甲海峡长期以来实际上成为连接两大洋的唯一通道,使其具有巨大的经济和战略重要性。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强国。由于远东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成交量东西方贸易显着增长。因此,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就其船舶交通繁忙程度和载货量而言,仅次于英吉利海峡,在世界114个具有国际意义的可通航海峡中位居第二。
20世纪70年代初期,每年有4万艘船只通过马六甲海峡,其中包括7,000艘日本船只和7,000艘英国船只。 6,000艘船。此后,海峡航运再次发展。近年来,年通航船舶已达近10万艘次。特别是船舶变得越来越大。自1966年日本建造世界上第一艘15万吨级巨轮“东京丸”以来,更大吨位的所谓超级油轮已批量出现。近年来,通过马六甲海峡的18万吨以上超级油轮多达1500至1600艘。这样的布sy的航行,加上船舶尺寸的增大,使得马六甲海峡变得更加狭窄,从而增加了航行时的不安全因素。此外,马六甲海峡还存在不少浅滩,其中水深小于23米的浅滩多达37个。此外,沉船、流沙、淤泥等航道状况频繁变化,增加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对沿海国家构成严重威胁。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75年发生了两起大型油轮搁浅或碰撞事件,总共损失了8900吨石油。 1979年,油轮与航空母舰相撞,每次又损失1万吨石油,造成严重污染。
为了减少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马六甲海峡从1981年5月起实行分道通航制度。有两条相对的航道,各宽3海里(5.5公里),中间有1海里的航道。宽隔离 z中间的一个。此外,禁止载重28万吨或吃水超过18米的巨型船舶通过该海峡。这些都使得各种事故明显减少。
马六甲海峡沿岸,有新加坡、马六甲、棉兰等多个重要港口,发展迅速。例如,1971年新加坡港的货物吞吐量为4810万吨,1990年已跃升至每年1.88亿吨;根据进出港口的船舶总吨位计算,新加坡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超过了著名的鹿特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