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名画有哪些?
【主要作品】《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第二次长沙保卫战期间。在这幅画中,徐悲鸿用浓郁奔放的墨色勾勒出头、颈、胸、腿等主要转折部位,并用干笔扫出鬃毛和尾巴,做出干湿浓淡的变化。显得自然。马腿的直线条细而有力,如钢刀,穿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和鬃尾的弧度富有弹性,动感十足。整体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向前伸展的双腿和马头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似乎要突破画面。 《马》 徐悲鸿的《马》是徐悲鸿重要的马代表作之一。 《马》以1940年克什米尔当地的马为原型,徐悲鸿看到这匹马时特别激动,《马》的灵感由此而来自发地来到他身边。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它主要描绘了两匹背对观众的马,以及一匹侧身的马。为了改变画面,右侧画了一匹低着头寻找食物的马。 《珍妮小姐的肖像》是画家徐悲鸿最著名的油画肖像作品之一。此作作于1939年春夏之交,时年徐悲鸿44岁。该作品是徐悲鸿在南阳举办义卖活动支援国内抗战时创作的。画中女子珍妮小姐原籍广东,是当时兴州的一位名媛。这是当时人们最喜欢的故事。此画筹得新台币4万元,是这一时期南洋筹款金额最大的一次(总计超过新台币11.1万元)。徐悲鸿本人对这幅作品非常满意,特意请了摄影师拍摄。老师给他和同学拍了一张照片画作留念,后来成为《行州悲鸿》一书的封面。 《田横五百进士》这幅《田横五百进士》是徐悲鸿的著名代表作。故事出自《史记·田单传》。田横是秦末齐国的老王室成员。他继承田单为齐王。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率领五百勇士逃往一座海岛。刘邦听说田横深受民间喜爱,害怕日后有麻烦,就派使者赦免田横的罪孽,将他召回。正是因为高杰觉得田横等人财多淫乱,权势强硬,才特意选择了田横与五百勇士分道扬镳的戏剧性场景来表达。 《受伤的狮子》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国土沦陷,人民生活一片废墟。徐悲鸿不忍怨恨。他画的受伤的狮子回首抬头,寓意无限。他在画上写道:“国难当头,孔与林若先生远赴重庆,互相关心,写此抒情。”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时代忧虑。这是一幅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画作。中国素有东方“睡狮”之称。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中国东北的大部分领土。 “沉睡的狮子”变成了受伤的狮子。这头受伤的狮子,双眼怒视,做好了战斗和挣扎的准备,在不堪忍受的表情中展现出力量和刚强。 《愚公移山》作于1940年。1939年至1940年,应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的邀请,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推动抗日战争。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油画和素描,但最重要的成就是这幅《愚公移山》国画。故事取材于《列子·汤文》中的一个神话故事。[绘画创作]徐悲鸿一生创作了数以千计的国画、油画、素描作品,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收藏了他各个时期的作品1000余幅,其他作品散见于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地的私人收藏。徐悲鸿的创作活动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①游历欧洲时期(1919-1927)。徐悲鸿初来欧洲时到法国留学时,巴黎流行各种现代主义流派,但他听从了导师的建议:“不要沉迷时尚,不要满足于狭隘”。他认真研究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艺术杰作,努力磨练自己的绘画技巧。 1924年前后,他进一步了解了绘画规则并走向成熟。 1926年,他进入了第一个创作高峰期。他认为自己是那一年“我创作的画最多,有时还达到了精通”。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要油画有:《老妇人》、《拿棍子的老人》、《爱抚》、《自画像》、《小生》、《黄震肖像》、《男性身体》、 《女性体》等练习。他留下的近千幅素描大部分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②鼎盛时期(1928~1936年)。在此期间,他极具创造力,形成了鲜明的写实艺术风格,这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代表作有《田横五百进士》(1928-193O)、《九方皋》(1931)等。 《中国皇后》(1930-1933)等,这些作品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的创作理念代表了他一生的主要创作道路。比如“抱我皇后”,取自《诗经》中的“抱我皇后,则可得救”句,寓意百姓期盼英明君主的拯救。这幅画描绘了乡村的干旱。一群男人、女人和孩子在田野里仰望天空,期盼着下雨。这幅画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创作的。曲折地表现了艺术家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真挚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画创作上,这一时期的作品数量多,成就高。所画多为马、牛、狮、鸟等,造型简洁,造型生动传神。代表作品有《马》、《岁月如年》、《牛群》、《新生命活跃》、《马》、《逆风》、《晨歌》等。 ③抗战时期(1937~1945)。这是徐悲鸿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先后创作了《风雨鸡鸣》(1937)、《漓江春雨》(1937)、《巴人打水》(1937)、《马》(1940)、《愚公移》 《山》(1940)、《泰戈尔肖像》(1940)、《奔马》(1941)、《格里弗斯》(1941)、《狮子》(1943)、《山鬼》(1943)等著名作品。这一时期也是画家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高度成熟的时期。 “七七”事变后,徐悲鸿“遥观群众动静,等待雷霆”,以画笔为武器,从事抗日救亡斗争。他画了腾跃的狮子、长征中的奔马、雄伟的秃鹫等,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崛起觉醒的渴望。他的国画《愚公移山》《移山》取材于《列子·唐文》的寓言,表达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百折不挠、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念。从怜天怜人到人战胜自然,这是徐悲鸿思想的升华。艺术家为这幅画作了多年的准备,对人物进行了许多精确的素描,并考虑以油画或壁画的形式来表达。在构图和墨色技法上,这幅画运用了表现力④晚期(1946~1953),这一时期徐悲鸿继续坚持“师法自然”的艺术主张。他从解放区美术创作中看到了自己过去的缺点,勇于接受革命真理,深入开展美术教育和绘画创作。走进人们的生活,展现了战斗英雄的劳动模范和革命领袖,为自己开辟了新的创作领域。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油画《战斗英雄》、《海军战士》、《骑兵英雄泰西德肖像》,国画《奔马》、《两只喜鹊》,素描《毛主席在人民中间》(稿)、《劳动模范》、《鲁迅与瞿秋白》(绘画)等。 【人物介绍】徐悲鸿(1895-1953),汉族,原名徐寿康,宜兴市七亭镇人。 ,江苏省。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习西方绘画。回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艺术学院。 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工人物、动物、花鸟ds,主张现实主义。他特别欣赏任伯年的传统。他强调中国传统绘画的改革和西方绘画技法的融合。他绘画崇尚光与形,注重对物体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他对当时的中国画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张书奇、刘子谷并称画坛“金陵三杰”。他所画的国画色彩浓墨,尤以奔马着称。被誉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主张“国画”的发展完善,以中国现代写实艺术为基础,在现代中国画颓废的背景下提出了《中国画改革论》 。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58岁时因脑溢血去世。他的妻子廖静文女士遵照徐悲鸿的遗愿,收藏了他的1200多幅作品,以及唐、宋、元、明各代著名书画家的1200多幅作品。他一生省吃俭用的明、清、近代书籍、画册、碑刻等一万多件,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徐悲鸿善于用马代表人和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从而表达他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犹如冲刷了过去一切马匹的马,有着一种昂扬豪迈的独特姿态。 《奔马图》 从这幅画的题词来看,这幅《奔马图》画于1941年秋第二次长沙保卫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相持阶段。日军之前就想彻底打败中国重新发动太平洋战争,使国民党政府投降。他多次极力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要道重庆。第二次战役我方惨败,长沙被日寇占领。正在马来西亚槟城举办画展筹款的徐悲鸿,听说国难将至,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奔马图》,以抒发心中的焦灼之情。 《马群》徐悲鸿早期的马有一种文人淡泊的诗情,表现出踌躇回首、孤傲孤僻的态度。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自恋,而应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奉献给火热的生活,因此他的马成为民族觉醒的象征。精神。象征。建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马,成为战胜山河、回归民主的象征,消除了一切崎岖的道路和平坦的道路。它仍然像一匹奔腾的骏马,但少了一些焦虑和悲伤,多了一些欢快和振奋。 ”九方皋”秦穆公对伯乐说:“我的儿子已经老了,有我姓的人可以要马吗?”伯乐回答说:好马可谓筋骨强健。世界上所有的马都将被摧毁或丢失。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最好了。大臣子弟无不才华横溢。你可以告诉他们好马,但你不能告诉他们世界上最好的马。房皋有九人,负责大臣提供的粮食和燃料,但他比马好,不逊色于大臣。请看一下。穆公见了,就派他去要马。改为三月。报告说:我找到了,就在san上d 沙丘。穆公曰:“那是什么马?”答案是:雌性、黄色。让人去得之,将是男、李。穆公没有说话。他打电话给伯乐说:“败了!”夫子求马的人,都看不出雌雄相貌,又如何能知道马呢?伯乐叹了口气,深吸一口气,道:“是这样的吗?”是故大臣数千,百姓无数。若皋所见,乃是天机之秘。取其精而忘其粗,留其内而忘其外。看到你看到的,不看到你没看到的;看到你看到的,留下你没看到的。高若似马,则有比马更贵重的人。当马到达时,它们是世界上唯一的马。 《田横五百进士》这幅《田横五百进士》是徐悲鸿的著名代表作。故事出自《史记·田单》田横是秦末齐国老王室成员,继承田单为齐王。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率领五百勇士逃亡到了刘邦听说田横深受民间爱戴,害怕日后有麻烦,就派使者赦免田横的罪孽,将他召回。《史记·田单传》原文” 记载如下:……于是又派使者向商报圣旨曰:“田横来时,大者为王,小者为后儿;田横来时,大者为王,小者为后儿;田恒乃与二人行至洛阳……未及三十里,至尸寨马厩时,谢过使者,说道:“见了皇上,应该沐浴。”知留对客说:“恒石与金氏。”汉g皆面南,自称孤。今汉王为帝,恒为俘虏,北上。耻已大矣。”……’遂自刎。……五百人于海中,使者召之,闻田横死讯,皆自杀,故知。田横兄弟能得士,司马迁在文末感慨道:田横德高尚,宾客仰慕其义,追随其死,岂非最贤?故列颜。善画的人多,为什么不会画画呢?可见徐悲鸿是受到太史公的启发才画出这幅画的。只是感觉因为田横等人有钱,不能荒淫,而他们的力量无法被压制,画家特意选择了田横与五百勇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达他们远方的力量。尤厄尔。这幅巨大的历史画卷充满了悲壮的气概。画中田横身着深红色长袍,置于右侧,似挽手告别。他昂首挺胸,胸膛肃穆,目光望着天空,似乎在质疑这浩瀚的世界。横跨画面三分之二的人物群由密集的队形传达出群众的集体力量。 《受伤的狮子》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大半个中国,国土沦陷,生灵涂炭,徐悲鸿无法承受怨恨。他画的受伤的狮子回首抬头,寓意无限。他在画上写道:“国难当头,孔与林若先生远赴重庆,互相关心,写此抒情。”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时代忧虑。这是一个杰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中国素有东方“睡狮”之称。现在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占领了中国东北大部,“睡狮”变成了受伤的狮子。这头受伤的狮子,双眼怒视,做好了战斗和挣扎的准备,在不堪忍受的表情中展现出力量和刚强。 《愚公移山》这幅画《愚公移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幅画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关键时刻。艺术家意在用生动的艺术语言来表达抗日人民的决心和毅力,激励人民为最后的胜利而奋斗。徐悲鸿的其他作品还有《玉簪花》、《狮子吼》、《潇湘》、《桂林山水》、《喜马拉雅山的早晨》、《喜马拉雅山的森林》、《月光》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