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1]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陀山被誉为“海天佛国”、“南海圣地”。也是著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普陀山是东海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南北狭长,面积约12.5平方公里。岛上风景秀丽,洞幽、怪石、古刹、宫殿,云雾缭绕。普陀山与九华山、峨眉山、五台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他们还以山和水而闻名。普陀山是一座海山,充分展示了海与山的自然美景。山与海相连。看起来更加美丽、雄伟。是全国最著名、最神奇的观音道场,也是佛教圣地。其相对祭祀活动可以追溯到秦朝。到了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促进了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形成,迅速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并传播到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家。至清末,山上已有各大寺庙3座,禅寺88所,茅草屋128间,僧侣数千人。无论大小寺庙,所有寺庙都供奉着观音。可以说是“观音之乡”。每年农历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分别是观世音菩萨诞辰、出家、成道三大香节。整座山人头攒动,寺庙香火缭绕,营造出一派海天佛国的景象。普陀山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4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文明山、卫生山、浙江省唯一的ISO14000国家示范区。普陀山位于舟山群岛东部海域,与世界著名渔港沈家门隔海相望。位于浙江省舟山岛东侧,隶属于舟山市。长期以来,浙江沿海的渔民在这里捕鱼。最早的寺庙始建于858年,由日本僧人惠额主持。有普济寺、法雨寺、盘陀寺、灵石寺等寺庙,以及潮音洞、梵音洞等景点。普陀山三寺:普济禅寺、法雨寺、慧济寺 普陀山三宝:多宝塔、杨枝观音碑、九龙草井 普陀山三石:盘陀石、心字石、二龟听石 三洞山上:朝阳洞、潮音洞、梵音洞。十二景普陀山景点:连阳五渡、团谷圣地、梅湾春晓、盘陀夕照、荷塘夜月、法华岭洞、古洞潮音、旭日东升、千步金沙、广西雪景、茶山苏雾、天门清帆、普陀山三面环海。风景秀丽,空灵独特,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净地”。山峦、岩石、树木、寺庙、塔楼、摩崖石刻,还有梵乐声浪,无不充满了佛国的神秘色彩。岛上树木茂盛,古香樟树随处可见,鸟语花香。被誉为“海岛植物园”。山上有树龄超过百岁的树木66种1221棵。除了千年樟树,还有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树种普陀角树,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编辑厂。岛上四周长长的金沙、白浪、渔帆,青峰金浪环绕着大量的古寺庙宇,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岩石沟壑十分美丽,有盘陀石、二桂听法石、辛子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阳洞等,大部分名胜都与观音有着密切的关系,流传着精彩动人的传说。的关系。他们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外表,令人着迷。普陀十二景或险峻,或空灵,或奇特,给人无限想象。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六月十九观音出家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僧人、各地信徒齐聚佛土。普陀山周围烛光璀璨,香火缭绕;他们念经拜佛。 ,一整夜,盛况令人叹为观止。每逢佛教活动时,常有吉祥迹象出现,信众祈福,奇效频现。千余年的佛教活动,在普陀山这片美丽的净土上积累了深厚的佛教文化遗产。观世音菩萨与世界各地都有联系。有句话说:“家家有无量寿佛,户户有观世音菩萨”。观音信仰被学者称为“半个世界的信仰,四面环海”。普陀山是全国著名的观音道场。其宗教活动可以追溯到秦代。原始道教和炼丹术的遗迹随处可见。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一位梵僧来朝音洞参拜,感受观音的化身。为了诠释精彩佛法,奇迹开始出现。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高僧慧锷法师请观音像从五台山乘船回国。船行至莲花洋时,遭遇风浪,数次未能成行。他认为观音不愿意东渡,就留下了这尊像。供奉于潮音洞侧,故称“不愿上观音”。经过历代修建,寺庙林立。最盛时,山上有主要寺庙4座,尼姑庵106座,茅草屋139间,僧侣4654余人。历史上被誉为“中国佛教第一国”。普陀山佛教历史悠久。始建于唐代,名为观音道场。唐代大中年间(公元847年—860年),有一些梵僧(又称西域和尚)来山礼佛。这是说他们在潮音洞亲眼目睹了观音的显现。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僧人惠娥从五台山带回观音像。当他路过普陀山时,撞上了新罗礁,被挡住了。他降落在潮音洞,把佛像留在私人住宅里供奉,说:“我不想去。” “观音寺”,这就是观音道场的开始。宋元时期,普陀山佛教迅速发展。宋干德五年(公元967年),赵匡的太监王贵来山上香,赐锦旗,发起朝廷向普陀上香。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朝廷赐银修建抱托观音寺(今前寺)。当时,日本、韩国等国的人们来华经商、进贡也开始了。登山礼佛,普陀山逐渐名声大噪。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抱托观音寺主持真燮禅师奏请朝廷准许一律皈禅。山上700多名渔民全部搬走,普陀山成为佛教净土。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朝廷赐千锣钱修葺圆通殿,并指定普陀山与五台山(文殊道场)、峨眉山为道场,供奉观世音菩萨。 (普贤道观)、九华山(地藏道观)。被誉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普陀山以其独特的山海风光和神秘博大的佛教文化,长期以来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隐居、修行、游览。据史料记载,早在2千年前,普陀山是道教修炼的宝地。秦安七生、韩梅子真、金戈雅川三人都来到山上,在海天佛国的观音道场修行。普陀山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为日本、韩国与东南亚国家交往的唯一通道和锚地。至今,山上尚存有高丽道头、新罗礁等历史遗迹,朝鲜民族英雄张保皋的事迹还流传着。观音道场自建立以来,游人络绎不绝。宋代陆游、明代董其昌等历代名人都曾先后游山玩水。历代名人、文人墨客或吟咏或赋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词和诗篇。碑刻,丰富了普陀山的文物古迹。唐、宋、元、明、清历代近20位皇帝派侍从抬重物,以祈求国家和人民的太平盛世。李先生专程到普陀山拜观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清朝康熙帝多次召见普陀山高僧,赐金、字帖、佛经、紫衣,礼遇甚重。新中国历届中央领导人也亲自到普陀山视察指导工作。历经五朝的青睐,千百年的变革,佛国香火鼎盛,名声远播。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建设、开发和保护,普陀山风景区管理日益规范化、制度化,旅游业景区秩序、社会稳定。先后荣获“全国安全山、文明山、卫生山”和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旅游消费维权示范单位、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等荣誉。还通过了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荣获全国第四个ISO14001国家示范区的荣誉。优越的人文环境和一流的旅游服务,使普陀山常年游人如织,佛教服务四季不断。 2004年,接待游客超过230万人次。每年三大香火节期间,以及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和“普陀山之春”旅游节期间,游客较多,香火更加旺盛。行人挤肩而过路上长辈虔诚礼拜,营造出“海天佛国,琉璃世界”的庄严繁荣景象。普陀山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成为集佛教朝拜游览、避暑度假、文物考古、海岛考察、书画、影视拍摄、以及民俗风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