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
开放类别:地理、旅游

虎丘山风景区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已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被誉为“苏州古城”。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云“苏州不游虎丘可惜!”,使虎丘成为令游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占地100公顷,保护区面积475.9公顷,作为苏州重要的旅游窗口,虎丘荣获多项殊荣,被评为首批十大文明城市之一国家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并于2001年12月通过ISO9001-14001双体系认证。

虎丘,原名海涌山,据《 《史记》中,武王阖闾葬于此。传说有“白虎蹲于山上”。埋葬三天后,虎丘就被埋葬三天,因而得名。虎丘占地仅300余亩,山高仅30多米,却具有“山上沟壑”的风采。奇石嶙峋,景色多样,有三绝、九绝、十八景,其中最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剑池、千人石。 :巍峨的云岩寺塔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第二斜塔,古朴雄伟,早已成为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蕴藏着吴王阖闾墓的千古之谜,让人流连忘返。万景山庄位于虎丘西麓汇集了苏式盆景的精髓。借助山光和塔影,营造出如诗如画的景象。虎丘后山植被茂密,森林茂盛,鸟儿绕塔盘旋,蔚为壮观。近两年恢复了“虎丘十景”中的“西溪环翠”和“书台松影”两个景点。 2005年,虎丘山亮化工程一期工程竣工。千年斜塔倒映在夜色中。天空熠熠生辉,成为苏州古城夜景的新亮点。

虎丘也是苏州民间聚会的重要场所。据无棣“三城三节”的历史记载,虎丘山风景区管理处每年春天都会举办艺术花展,展出牡丹、郁金香、比利时杜鹃、百合花等17万盆及其他名贵花卉数百个品种;秋季举办民俗风情浓郁的民间庙会,上演南北融合的民俗表演,深受游客喜爱。一年两届的博览会已成为苏州特色旅游项目的热点。 2004年春节期间,景区还推出了特色迎春花展,主展为牡丹。随着景区亮化工程的顺利完成,景区还将推出中秋赏月灯会等特色旅游活动。

在保护和开发风景资源的同时,虎丘山风景区向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了一幅无棣文化与江南山水完美结合的美丽画卷。是华东地区众多旅游景点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门票:70元
虎丘位于苏黎世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相传春秋时期,武王夫差将其父葬于此。埋葬三天后,山上出现一只白虎,故名虎丘山,简称虎丘。这座山高仅36米,但古树参天,周围景点众多。山中景色优美,是虎丘的一大特色,尤其是矗立在山上的千年虎丘塔,使虎丘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苏东坡曾说过:苏州人不游虎丘,未免可惜。

虎丘古迹众多,传说丰富。它集森林与泉水、丘陵与山脉的神韵于一体。堪称“吴中第一胜景”。虎丘著名景观有:断梁殿、试剑石、枕石、珍娘墓、千人石e、剑池、天下第三泉、孙武阁、望宿台等。
进入虎丘后,沿山路而上,沿途可以看到著名的虎丘十八景。这些名胜古迹都有许多引人入胜的历史传说和神话。十八景中,排名第一的是云岩寺塔,又名虎丘塔。虎丘塔是一座平面八角形砖塔,建于宋代(961年),共7层,高47.5米。由于地基原因,塔在400年前就开始向西北倾斜。据初步测量,塔顶中心点偏离中心垂直线2.3米(举世闻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顶部偏离4.4米)。 1956年,塔内发现了大量文物,其中就有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越窑莲花碗。
在T正北的石墙上千蛮石上,刻着四个大字:“虎丘剑池”。据说,这四个字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还有一种传说,现在的“虎丘”二字已不再是严氏原书,而是刻在后人的补书上。因此,当地有“真剑池,假虎丘”的说法。所谓剑池,就是悬崖下的一个狭窄如长剑的水池。武王阖闾墓可能就在这里。相传当时用鱼肠剑等3000把剑埋葬武王,故名剑池。
山上有一口石井,相传为唐代陆羽所凿,名“陆羽井”。陆羽是我国第一本茶书——《茶经》的作者。据《苏州府志》记载,陆羽长期居住虎丘,学茶,着有《茶经》。。他发现虎丘山泉水甘甜可口,被评为“天下第五泉”。


虎丘云岩寺塔
虎丘塔又名云岩寺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九年(601年)。它最初是一座木塔,后来被毁。现存的虎丘塔建于后周干佑八年至宋建隆二年(959-961)。塔平面呈八角形,共七层。原来的塔顶被雷击毁了。 1956年重修时,在第三夹层发现了石字、经盒、铜佛、铜镜、越窑青瓷莲碗等大量珍贵文物。虎丘塔现高47.5米。该塔全部由砖砌成,重达6000多吨。据记载,由于地基原因,虎丘塔有自明代(1368-1644)以来,地势向西北倾斜。塔顶中心距底层中心2.3米,坡度2゜40'。被誉为“东方的比萨斜塔”。1956年,苏州市政府邀请古建筑专家,采用铁箍灌浆方法对塔进行加固修缮,终于保住了穆塔。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此筑城建都,死后坟墓在虎丘。后秦始皇曾登此山观胜景;西楚霸王项羽又率领八千大军至此;子孙反秦;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都督时。苏州,他挖山引水,筑七里堤,成就提格风光尔山更加美丽。宋代诗人苏轼曾云:“到苏州不游虎丘,未尝可惜”。
虎丘风景独特,风景如画,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无地记》云:“山势险峻,峭壁纵谷,茂林深邃,为江左丘陵沟壑之表。”宋代朱长文《虎丘山三奇》云:“观其山形,不越丘陵,登临而见峰峦,千尺绝壁,绝无仅有;毗邻虢国,原始太阳升起。 ,摇沧州,云来去去,放眼望去,知千里,两绝;剑池红楚n、海被云浸透,不满不空,永远。湛湛,三绝。”明代柯流芳《虎丘有九有利条件》:“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宜夏、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宜夏,秋凉,落木,夕阳。”因此,无论春夏秋冬,雨雪纷飞,各有其趣。
虎丘塔是云岩寺的塔,也是云岩寺的塔楼。又称云岩寺塔,该塔始建于五朝周显德六年(959年),竣工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隋朝曾在此建塔,但为木塔,现在的虎丘塔是在木塔原址上修建的,塔平面呈八角形,高7层,砖身木檐。自宋代以来曾多次发生火灾清末,屋顶、木檐被毁。原来的高度已经不知道了;现有塔高47.5米。我们现在看到的虎丘塔是一座斜塔。据初步测量,塔顶中心点距塔中心垂直线2.34米,坡度2.48度。
虎丘塔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如今,这座矗立在虎丘之巅的千年古塔已成为苏州古城的象征。


虎丘剑池
苏州虎丘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古迹就是剑池。从千仞石上向北望去,“别有洞天”的圆形洞门旁有“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每个字笔画长三尺,笔画遒劲有力。据《山志》等书记载,原为颜真卿所著。唐代大书法家。但由于年代久远,石面经受风霜侵蚀,“虎丘”二字已失落、遗失。明代万历年间,苏州著名石雕师张仲玉临摹原石,重新雕刻。因此,苏州有句谚语:“假虎丘,真剑池”。也有人说,这句话指的是阖闾墓的秘密。
进入“别有洞天”的圆形洞门,顿时感觉“潭幽幽寒”、“空山深剑气”,气氛变幻。抬头望去,两座陡峭的石崖拔地而起,锁住了一池碧水。池形狭长,南稍宽,北略窄。看起来就像一把平躺着的剑。当阳光斜射在水面上时,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会感觉凉爽的。石桥的影子倒映在水中。抬头一看,拱形石桥高高悬在空中。这一幕显得十分诡异和危险。石墙上长满了青苔,紫藤野花如飘带倒挂。透过高耸的岩壁仰望塔顶,恍如面临万丈深渊。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古剑池遗址。
剑池宽约六十步,深二尺。常年干燥,晶莹剔透,可以饮用。唐代李秀清曾评价其为“天下第五泉”。据地方志载,剑池下是武王阖闾的墓地。之所以叫剑池,据说是因为他下葬时,将他生前喜爱的“专珠”、“御肠”等三千把剑作为陪葬品,同时埋在了他的坟墓里。然而,“元和郡和公司”《本记》记载:“秦始皇凿山寻宝,不知其在;孙权刺进去,什么也没有发现,凿的地方成了一条深溪。”后来演变成了剑池。总之剑池是怎么形成的,武王墓是否在剑池下面。意见很多,但没有达成共识。
1955年,整修虎丘,疏浚剑池,当时擦洗青苔,证实剑池东侧岩壁上有石块。明代常州、吴县、昆山三县吴熙等人以及唐寅、王浩等人所刻石刻,有明正德七年(1512年)两处记载。)剑池的水干了,在池底发现了武王墓的大门,后来把池里的水排掉,把污泥清除掉。还看到剑池的两壁从上到下都被削得很光滑,池底也很平坦,没有任何坡度。显然是人工切割岩石雕刻而成。池南有土坝一座,与三边石墙相连。该区域大约有四张八仙桌大小,距离正常水面三英尺。它是为了蓄水而人工建造的。由于池北最窄处,发现了一个向北延伸约十多丈的山洞和隧道,可以容一个高大的人单独进出。用手可以触摸顶部,从上到下是笔直的。不难推断,它也是人工挖掘的。尽头是一个喇叭,前面有一米多的间隙,可以容纳四个人并排站立,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前面有四块长方形的石板,罗麻砾石,一块平放在土里做底座,三块横叠,像一座大碑。每块石板高约两英尺半,宽三英尺多。第一块已经错位,靠在第二块上。第二石门的石质与虎丘山的火成岩不同,表面光滑。由于长期受池水侵蚀,露出稀疏、水平的石条。从形状分析,这是一座洞墓的墓门。剑池为垂直山洞,坐北朝南,池底石洞为通道。这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结构完全一致。据记载,“阖闾之葬,掘土成山,积土成丘,遣五郡十万人,共管一千里。还用大象驮土挖池塘。周围宽六十里,水深一尺……倒水银做六尺池,金玉做雁。”这样夸张的描述或许并不可信,但作为其中之一春秋后期五霸,武王墓的建筑规模一定很大,墓葬的设计也一定会相当精巧和隐蔽。虎丘是土砌成的,有上述迹象,剑池很可能是为了保护成王墓而设计和挖掘的,墓门后面也可能隐藏着某种秘密。但是,武王墓是否在其中?在考古发掘证实之前,它们仍然是一个永恒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