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每个到北京的人都以参观长城为乐。 “不到长城非好汉”已成为中外游客的豪言壮语。雄伟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以历史悠久、工程宏大、气势磅礴而闻名于世。它长期以来一直被誉为与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齐名的世界奇迹。如今,它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绵延2000多年,全长50多m万米。我们今天所说的长城,大多是指王朝修筑的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宁鸭绿江,全长635万米。它像一条强大的巨龙,翻过高山,穿越悬崖,穿越草原,穿越沙漠,从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对岸、渤海之滨蜿蜒起伏。古今中外凡是游览过长城的人,都会惊叹其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工程之艰巨。长城是难得的瑰宝,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长城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进步而存在了更久远的历史。汉2000年。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封建社会是最丰富、最辉煌的篇章。封建社会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事件都在长城上留下了痕迹。长城对于金铁之争、皇位争夺、朝代更迭、民族斗争都有自己的反思。作为历史的实物丰碑,长城将水文铭刻在中华大地上。长城蕴含着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光辉的文化艺术内涵。除了城墙、城门、城镇、烽火台的建筑布局、造型、雕刻、绘画等建筑艺术外,还有诗词歌赋、民间文学、戏曲、说唱等。无数帝王将相、边防军将士、诗人名家为长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F紫禁城

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总面积72万平方米,有宫殿9000多间。皇帝的行宫,原名紫禁城。它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宫和古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故宫周围有高10米的城墙,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的两侧各有一座门楼,城的四个角各建有一座精美的角楼。紫禁城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竣工于永乐十八年。整个建筑群布局合理,层次清晰,主体突出。宫殿建筑沿南北延伸的中轴线排列,东西对称的图案。故宫的宫殿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前朝主要围绕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布局。太和殿俗称金殿,是封建皇权的象征。两翼有文化厅、武英厅。内廷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也是皇帝、妃子、王子、公主居住、游园、祭祀神的地方。中轴线上排列着干清宫、交泰宫、坤宁宫三座宫殿。第三宫的东、西两侧是东、西六宫。主轴建筑与两侧东西六宫有日经门、月华门、龙光门、风彩门、季华门、端泽门、泾河门、隆福门等连接。内廷建筑为完全地与外院不同。显得更加严谨、深刻、充满生机。

天坛

在故宫东南几公里处,有一座巨大的祭天殿。这就是天坛。天坛总面积270万平方米,比故宫大四倍。中国的皇帝被称为“天子”,也就是“天子”。皇帝的住所自然不会比“神”大。除了“天”之外,中国皇帝还有许多神要祭祀,包括地神、水神、农神、军事神、社会神、宗教神、公民神以及他自己的牌位。因此,祭祀活动是皇帝的主要工作,常年发生,耗费大量时间。皇家祭祀建筑也遍布京城各地,各具特色,成为北京一道独特的风景。今天,工作天安门东侧的人民文化宫是皇帝祭祖的地方,西天坛建在一条中轴线上。最南边的墙是方形的,象征大地,最北边的墙是半圆形的,象征天空。这个设计来源于“天圆地方”的古老思想。天坛占地273公顷。建筑布局呈“回”字形,有内坛、外坛两道坛墙。外坛墙总长6416米,内坛墙总长3292米。内外坛墙北部为半圆形,南部为方形,北高南低。这意味着天高任低,也代表了“瑶源之地”。尧坛主要建筑集中在中轴线的南北两端内坛的各个部分,由宽阔的丹壁桥相连。从南到北依次为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黄干殿;还有神厨、祭祀亭、斋宫等建筑和古迹。天坛设计巧妙,色彩和谐,建筑艺术高超。是中国最杰出的古建筑之一。旁边的中山公园是祭祀丰收之神、五谷之神的地方。整个北京城,北有地坛祭祀大地,南有天坛祭祀天空,东有日坛祭祀太阳,西有月坛祭祀太阳。崇拜月亮。其中,以天坛最为耀眼,气势非凡。

颐和园

“三山五园”中的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园林之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总面积约290公顷。颐和园原名清漪园,由著名宫殿建筑师雷嘉熙设计,建于1750年至1764年。面积约290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 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军费500万多两对其进行修缮,并更名为颐和园。园内宫殿、楼阁、游廊、水榭等建筑精致华丽,布局严谨。是世界上景观最丰富、建筑集中、保存最好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大约有四个主要景点。颐和园的水面占整个园林面积的四分之三,特别是南面的前湖区域,水雾缭绕。西边山峦起伏,北边亭台楼阁。湖中有西堤,桃树成排,柳树成荫,楼房6栋。有其形状的拱桥;湖中三岛还有造型各异的古典建筑;十七孔桥横跨湖面,它不仅是通往湖面的道路,而且造型非常优美,也是一处令人难忘的景点。颐和园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髓,包容了不同地区的园林风格。堪称园林建筑博物馆。颐和园的主体建筑是万寿山上的佛香阁。佛香阁建在方形平台上,高21米。亭高40米,8面3层4檐。亭内有8根巨大的铁梨木擎天柱。其结构相当复杂是一种古典风格。建筑杰作。回廊、角亭是园林中常见的形式。颐和园的长廊长约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画廊内绘有14000多幅图画,都是传统故事或花鸟鱼虫。昆明湖东岸的重檐八角亭也是中国最大的。此外,万寿山山顶的无梁殿,全部由砖石砌成,拱顶无任何支撑。技术水平极高。颐和园所体现的铸造雕刻技术也是一流的,如昆明湖东岸的巨大治水铁牛,造型栩栩如生,背上铸有铭文;鄂北岸巨石舫,雕梁画栋,奇绝无比。该馆的建筑风格颐和园吸收了中国各地的建筑精华。东侧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庭院风格,庭院封闭,有庑廊相连;南部湖区具有典型的杭州西湖风情,有“苏堤”将湖一分为二,充满江南风情。 ;万寿山北侧是典型的藏族喇嘛寺庙风格,有白塔和碉堡式建筑;北边的苏州街商铺林立,水道相连,也是典型的水乡风情。

周口店遗址

这是一处古人类文化遗址,位于北京西南约48公里的房山周口店龙骨山。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化石的发现地。山上有古人类文化遗址和哺乳动物化石遗址8处。自1929年起,编入第25处,其中大部分为周口店附近。 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忠在这里发现了第一个猿人头骨,震惊了世界。从此,周口店作为中国的“类人猿之乡”而闻名于世。 1949年以来,参观考察的中外人士日益增多,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其中以“北京人”遗址和“站穴人”遗址最具代表性。周口店村西,有两座小山东西并列。东面有一大洞,俗称猿人洞。 1929年后称周口店第一址。东西长约140米,中部宽约20米。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60万年至20万多年前的周口店; “北京人”文化的早期阶段距今60万多年前至40万多年前。 , 中间阶段距今40万至30万年,晚期为距今30万至20万年以上。这里发现了第一块完整的北京人头骨化石,震惊了当时的世界。在随后的考古过程中,先后发掘出“北京人”化石、“停穴人”化石、石制品和火遗物。这有力地证明了生活在25万至60万年前的早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石器、用火取暖、烹饪食物,为研究人类进化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周口店猿人遗址是世界上发现直立人化石、火遗物、古人类化石最丰富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人”选择周口店地区定居,是因为这里的石灰岩易被水溶解,形成许多洞穴和裂隙,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条件。现在,在周口店以西的龙骨山北坡,有一个北京人居住的山洞。洞内发现的“北京人”遗骸包括完整和较完整的头骨、面骨、下颌骨、牙齿、断断的大腿骨、断断的胫骨、上臂骨、锁骨和腕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