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解说
灵岩寺简介
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该寺历史悠久,佛教遗产丰富。自唐代以来,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刹”,并列第一。灵岩寺现已成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之一。
驻足灵岩景区,群山环抱,怪石幽立,悬崖峭壁;翠柏檀香,春茶甘香;名胜古迹荟萃,佛音缭绕。这里不仅有高耸入云的辟支塔和传说中的铁袈裟;还有半州隋唐时期的殿堂、宋代彩色泥塑罗汉;清雪”等自然奇观。因此,明代文学家王士祯说:“灵岩是泰山背上最僻静的地方,不到灵岩就不能游览泰山。”
景点介绍:
辟支塔始建于宋淳化五年(994年),嘉佑二年(1057年)竣工。历时63年才完成。 “柏吉佛”源自佛教,音译为“柏吉卡佛”,简称“柏吉佛”。辟支塔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高55.7米。塔基为八角形巨石,浮雕上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的故事。塔身用青砖砌成,每层均有腰檐。下三层楼RS为重檐,二至四楼檐下设有平座。塔檐和塔径自下而上逐层减小,并适当划分。塔的一至四层有核心柱,内有孔洞,有台阶可攀登。从五楼开始,它就坚固了。登塔须沿塔墙外檐左转90度,进入上层门洞。塔身有铁制塔刹,由碗盖露盘、相轮、宝盖、圆光、仰月、宝珠组成。八根铁链从宝盖上垂下,与九层屋檐上的八根铁金刚相连。 ,延伸到塔内地下,起到防雷作用。辟支塔雄伟、造型优美、结构复杂、比例匀称,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它是灵岩寺的标志性建筑。宋代文学家曾公友在诗中赞道:“法佛寺临险谷,披芝塔盖山”。
千佛殿因殿内供奉众多佛像而得名。此殿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627-649年),宋嘉佑年间和明嘉靖、万历年间重修。现存木结构建筑为明代。
千佛殿依山而建,建在高台上。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檐下有稀疏宏大的斗拱,木边画得华丽,檐角长而高耸,仿佛即将展翅欲飞。前檐下有石柱八根。柱座雕刻有龙等图案、凤凰、花朵、树叶、水波纹、莲瓣、名贵莲花。精美的雕刻凸显唐宋风格。
殿堂正中有一尊全身贴金的“三身佛”。中间是“法身”,指的是佛陀本身所体现的本生法。它的名字叫毗卢遮那佛,是用藤漆制成的。宋治平二年(1065年)由钱塘迁至灵岩。东侧有“报身”,名卢舍那佛。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用铜2500公斤铸造。西为“应神”,名释迦牟尼佛,亦铜质,铸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佛像头顶挽着螺形髻,体态优美,眉骨高耸,眼神肃穆。三尊佛像均盘膝而坐,神态威严服装图案流畅,服饰简洁,极具艺术感染力。
千佛殿最受游客和专家赞誉的是其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像。其中宋治平三年(1066年)凿刻三十二尊,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增刻八尊。这些雕像都坐在80厘米高的砖砌紧身胸衣上。罗汉像的顶部距座面的高度在105至110厘米之间。古代艺术家在创作这些罗汉造像时,打破了传统的佛教造像模式,注重写实,具有浓郁的世俗气息和现实生活趣味。他们用形状来描绘神,用神表情,用情感来表达内心。 《罗汉》的性格特征注重描绘罗汉的内心世界,使其真实、生动、贴近生活。观察他们的形状,是否拿着弓或拄着拐杖,或合掌,或仰面而坐,或用手指说话,或仔细聆听,都准确生动。看他们的表情,有的勇敢阴沉,有的善良成熟,有的理直气壮,有的闭目冥想,有的微笑,有的低头低语,有的目光远方,无不一丝不苟。 。看他们的气质,有的雍容华贵,有的清贫清贫,有的雍容华贵。个个栩栩如生,令人动容。另外,人体与服装的关系也处理得非常恰当。线条的弧度、坚实度和起伏,运动瞬间的褶皱变化,织物的质感都表现得准确生动,节奏感极强。一位医学界人士表示,透过罗汉袈裟,可以看出古人的准确掌握人体解剖学。此外,在1982年维修时,还发现这些彩绘罗汉像也有与人体一样的腹腔,内脏是丝绸制成的。此外还有五铢钱、开元通宝、宋前三代铜币、宋代铜镜、墨书等。碑刻等文物。
1912年,清末学者梁启超来此游览,盛赞千佛殿泥塑罗汉为“全国第一名塑”,并亲笔题碑。 1987年,何敬之来到灵岩参观千佛殿,并赋诗一首:“真画神不如抒神,神之笔是写人。”中的四十罗汉像。灵言皆令人回味,可谈。”艺术大师刘海粟来灵岩参观后,写下赞词提笔“灵岩泥塑,甲天下,血肉饱满,惟妙惟肖”。
墓塔林是灵岩寺各地高僧的墓地。塔林内有石墓塔167座,北魏、唐、宋、金、元、明、清历代墓志铭、石碑81块。墓塔一般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塔基呈方形、圆形或八角形,有浮雕和钚。塔高大,上面刻有和尚的名字和年份。塔身有相轮、覆盆子、升月、宝珠、花卉、龙图等图案。墓塔旁通常有墓碑,记录了高僧的经历,见证了灵岩寺的历史沿革,是研究佛教发展史的珍贵史料。
墓塔林中部为南北走向的廊道河北端为砖石结构、单层重檐式北魏祖师塔(法陵塔)。甬道两侧矗立着一组全石结构的塔楼,按塔形划分。塔有方尖塔、钟塔、鼓塔、穿都婆塔(喇嘛塔)、经塔、楼阁塔六种。
墓塔林是一座积累丰富的古代石刻艺术博物馆。墓塔造型各异,结构精巧,布局合理;雕刻内容丰富,手法多样,精美绝伦。例如,腰部系在塔基上,刻有各种艺术形象,其中包括负重大力士。重压之下,他的嘴巴张得大大的,脸庞扭曲,四肢和背部弯曲,肌肉突出,给人一种夸张的力量感和承重感。困难等;一些雕刻描绘了骑士骑在狮子上,手里拿着曲棍球棒打马球的场景;有的雕刻描绘幼狮天真的嬉戏玩耍;有的雕刻描绘娱乐场景,有飘逸的衣带、长丝舞舞等,一幅幅浮雕,无不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雕刻技艺。
卓溪泉、白鹤泉、双鹤泉
位于千佛殿东侧悬崖下,三泉毗邻,俗称“五步三泉”。泉水从石溪中涌出。泉水甘甜,终年取之不尽。注入石池,犹如一面明镜。这就是“镜池春晓”的出处。卓溪泉又名西漳泉,因官方禅师用锡棒击打岩石,水随锡棒飞出而得名。白鹤泉i又名双河泉。相传禅师寻水时,经山中樵夫指点,在二鹤鸣叫处看到泉水,因而得名。卓溪泉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甘露泉
位于寺院东北部,素有“灵岩第一泉”之称。悬崖上有一个石窦,树木茂密。泉水如露珠般渗漏而出,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泉水清澈甘甜,故称“甘露泉”。僧人常在此打水泡茶做饭。晚上,他们常常在这里讲经、讲经。 “凉境”是灵岩八景之一。
袈裟泉
位于转轮藏遗址东侧悬崖下,被列入金色“名泉碑”。因泉边矗立着一块形似袈裟的铸铁块而得名。泉源强劲,泉水终年不断。是寺庙的主要饮用水。这里悬崖峭壁,袈裟伴泉,池中游鱼,曲廊环绕,别有一番情趣。袈裟泉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潭宝泉
位于寺西南数里,因泉旁长有千年绿檀树而得名。它南面群山环绕,北面村庄。因檀香泉滋润,泉因檀香而得名。泉水终年流淌不断,是灵岩村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潭宝泉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飞泉
位于灵岩寺崇兴桥南,因泉水从悬崖裂缝中漏出而得名。因为泉水从上面滑落墙壁和岩石上都沾满了水滴,这里的悬崖也被称为“滴水崖”。因为每当光芒到来的时候,水滴就闪闪发亮。乾隆帝赐名“雨花岩”,并题诗“未见飞天仙女散,落花满岩”。因景色壮丽,被列为灵岩八景之一。
灵岩寺风景区岩孔洞天,地下秘境,泉水飞瀑众多。除了卓溪泉、袈裟泉、昙宝泉跻身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外,双鹤泉、白鹤泉、甘露泉、银湖泉、尚房泉、飞泉、黄龙泉、郎宫泉也被列入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列。名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